“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五年,是长沙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建设、管理大提升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长沙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以创新的举措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大步践行“六个走在前列”,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大转变”。
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向服务业和工业“双引擎”转变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对长沙经济增长贡献突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高于第三产业增速4.1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工业面临下行压力、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虽然略慢于第二产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8个百分点。
2015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12.1%,十五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8.6%,比2010年上升12.9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长沙经济的主动力。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90.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服务外包业务总量分别增长30%和13.2%;文化产业总产值、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23.8%。邮政、电信等行业发展较快,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8.5%,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6.6%。
二、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转变
“十一五”时期,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有力,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8.9%、20.1%和17.8%,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投资增速明显高于消费。2010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59.4%,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2.9%。
进入“十二五”时期,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与投资增长趋于同步,“十二五”期间投资、消费、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0.3%、14.5%和16.3%,消费与投资协调性有所提高,经济外向度有所提升,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4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56.5%,比2010年降低2.9个百分点;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39.3% ,比2010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三、发展格局由“五一路时代”向 “湘江时代” 转变
“十二五”时期,长沙市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以多中心支撑“一江两岸、跨江发展”,城市格局由“五一路时代”跨入“湘江时代”,“一江两岸”竞相发展,清洁城市、畅通城市、绿色城市、靓丽城市和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建设带来明显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坐落在河西的湘江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优势集中,生态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5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核心增长极。
在湘江新区的带动下,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城区面积由2010年的272.39平方公里提升至2015年336.2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70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3万人,城区人口聚集能力增强,“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74.38%,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四、产业发展由“一业独大”向 “多点支撑”转变
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型产业培育双向推动下,长沙经济由过去的工程机械“一业独大”转变为由烟草制品、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设备、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和汽车制造等六大行业构成的“多点支撑”格局,上述六大行业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1%,每个行业的占比均在5%以上,行业呈现“四升二降”特点。“四升”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行业占比提升,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占比分别为9.1%、8.6%、6.0%和5.4%,比2010年分别提高7.2、2.3、1.8和1.2个百分点。“二降”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业逐步退出,行业占比下降,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占比分别为12.3%和23.7%,比2010年分别下降12.4和0.6个百分点。
五、城市交通由“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转变
“十二五”期间,长沙积极畅通对外通道,成为直通19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全国重要高铁枢纽城市;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运营,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约1900万人次,居中部前列;建成长湘、长浏、长韶娄等7条(段)高速公路,新增里程约365公里;坪塘大道、芙蓉北大道等长株潭城际快速干道建成通车;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通航。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增福元路湘江大桥等4条市政道路过江通道,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一期全线轨通,3、4、5号线建设全面启动和加快推进,长沙迈入地铁新时代;黎托综合交通枢纽、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高铁站至机场中低速磁浮试运行,长沙由“高铁时代”进入“地铁时代”、“磁浮时代”、“快速路时代”,公共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为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在立体交通的带动下,2015年长沙全社会运输周转量达473.0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8%;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295.0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6.1%。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252.43亿元,年均增长9.3%。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