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6-04-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地区发展的引擎、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工业经济的主体,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新申报纳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简称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是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2013-2015年长沙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作为参考。

  一、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情况

  (一)企业数量较多。近年来,长沙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保持稳定增加态势,2013-2015年平均每年新增企业283家。截止2015年12月,3年共新增企业850家,占当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2.2%,是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生力军。分年度来看,2013年新增企业327家,其中新建投产企业125家,成长性企业(规下升规上)202家;2014年新增企业231家,其中新建投产企业49家,成长性企业182家;2015年新增企业292家,其中新建投产企业82家,成长性企业210家。

  (二)增长贡献较大。85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015年报送统计报表的597家企业(统计制度规定,2015年年度申报新增企业自2016年开始报送统计报表)实现工业总产值880.3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76.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和8.1%,分别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4.3和3.7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40.2%和38.5%,为长沙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非公企业主导。从企业数量上看,在2015年报送统计报表的597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515家,占比达86.3%。从发展指标来看,新增非公有制企业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4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3.21亿元、利润总额44.83亿元,分别占全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75.1%和94.7%。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导力量,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四)县域优势明显。近三年来,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县域,共有583家,占全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8.6%。其中,浏阳市176家、宁乡县171家、望城区139家、长沙县97家。而城内5区和高新区只有267家新增企业,占比仅为31.4%,其中新增企业超过50家的只有开福区(70家)和高新区(54家)。

  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新增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5年,597家新增企业企均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47亿元、1.3亿元和0.08亿元,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企均工业总产值(4.0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6亿元)、利润总额(0.23亿元)相比,新增企业分别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36.7%、35.5%和34.8%。新增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水平与全市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企业规模偏小。

  (二)新建投产企业数量减少。新建投产企业是工业发展的新动力。2013年新建投产企业125家,为近三年数量之最;2014年新建投产企业49家,比2013年减少76家,下降60.8%;2015年新建投产企业82家,比2013年少43家。新建投产企业数量减少,客观反映了新开工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数量减少,不利于长沙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大。

  (三)高耗能行业企业占比较高。近三年新增企业中,高耗能行业企业占比较高,医药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行业分布偏低。三年新增企业597家,分布最多的两个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均为高耗能行业,两大行业新增企业152家,占全部新增企业数量的25.5%,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172家,占比达28.8%,而医药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专用设备等新兴行业新增企业合计113家,占比仅为18.9%。高耗能行业新增企业多,新兴行业新增企业少,制约了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四)部分企业发展不稳定。小微型企业是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体,为长沙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还存在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营发展不稳定等问题。85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16家小微型企业因破产倒闭或达不到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标准等原因退出了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

  三、几点建议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一方面,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应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长沙工业“升级版”。

  (二)抓好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支撑。项目建设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激活内资、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投资一起抓,在全市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良好局面。引进一批适合长沙发展的重点项目,从“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从“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打造长沙品牌。加快工业项目的建设进度,加大项目跟踪推进力度,缩短项目建设投产周期,及时为长沙工业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撑。

  (三)培育小微企业,积蓄工业后备力量。小微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工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化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完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破解企业的融资困难,加强信息提供和技术指导,积极培育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为长沙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曾海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