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沙“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16-04-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日益紧密,其中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发展更是引人注目,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上海的“文化+金融”、深圳的“文化+科技”等。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对长沙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正日益增加,文化名片影响力有所提高,但仍面临文化外向型发展不足、“文化+”发展模式相对模糊等挑战。

  一、长沙“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旅游”提高城市发展影响力。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及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长沙既有以贾谊故居、马王堆汉墓、走马楼简牍和岳麓山等为主的历史文化景点,也有以刘少奇故居、胡耀邦故居及雷锋纪念馆等为主的红色旅游景点,还有以世界之窗、湖南广播电视台、酒吧一条街、琴岛演艺及火宫殿等为主的现代都市娱乐休闲场所。因此,借助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方式等资源优势,全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351.5亿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24.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02.6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入境旅游收入48.9亿元,是2010年的1.4倍。接待旅游者11721.3万人次,2010-2015年年均增长19.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601万人次,是2010年的2.4倍;入境游客120.3万人次,是2010年的1.7倍。

  (二)“文化+消费”挖掘经济增长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作为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日益显现。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打造各类消费平台,升级软硬件设施,全市文化消费规模迅速扩大。一是文化消费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6个,档案馆14个,文体中心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1424个。此外还有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三馆一厅”(其中音乐厅大、中和小三个厅共有2268个座位,图书馆计划藏书140万册,能同时容纳2000余人看书)、将山水洲城完美融合的橘子洲烟花展、集办公娱乐金融等十大功能为一体的德思勤和举办国际文化艺术周及元宵灯会等重要活动场所的梅溪湖。二是居民文化消费总量不断提高。2015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73.9万户,2010-2015年年均增长8.2%;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180.3万户,2010-2015年年均增长15.3%;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4%,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9%,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年全市电影票房达5.7亿元,同比增长42.6%,占全国的比重为1.3%,电影票房总额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位居17名。

  (三)“文化+科技”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具有双驱动双提升作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设计、动漫制作、信息传输等新兴文化业态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新型无硫发射药烟花、数字出版及湘绣等传统文化行业突破转型升级瓶颈。从近年来全市认定的31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发展情况看,以拓维信息、华凯创意等为主的25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是2013年的1.4倍;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是2013年的1.4倍。此外,除上述示范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外,其品牌影响力也日益提高。如青苹果数据中心多次获得中国报业技术产品创新奖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天舟文化不仅成功入选全省移动互联网重点企业和全省文化品牌40强,还作为全省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入围“世界媒体500强”;明和光电先后获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系列国家和省市级荣誉;锦绣神州的《奇游迹》、《姓氏王国》等多部动漫作品获得较高关注;东信烟花近年来陆续包揽上海世博会、第七届中博会、北京APEC峰会和2015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等大型盛会的烟花燃放服务。

  (四)“文化+金融”拓宽产业融资新渠道。自2013年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实施文化金融扶持政策以来,全市文化主管部门、相关文化企业及金融机构及时抓住机遇,通过着力文化产业交易模式、文化资源交易范畴和文化资源交易保障三大创新,全市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步入新台阶。一是文化交易平台不断增加。近年来,通过积极引进、大力发展中南邮票交易中心、湖南华强艺术品交易中心、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文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和联拍在线网络科技等平台,全市文化产品交易由线下转为线上,交易品种由传统文化用品到古玩、邮票等高端艺术品。同时,随着联合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企业股权挂牌交易市场的开通,文化交易品种再次从文化实物产品发展到虚拟产品。二是金融机构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对接文化企业,通过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及创新文化金融业务等措施,助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如长沙银行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专营支行,在演艺娱乐、影视传媒、陶瓷、书画、收藏和烟花艺术六大板块上开展扶持,且连续5年在文化产业累计信贷投放超过100亿元。此外,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了对拓维信息、电广传媒和湖南日报等一批文化单位或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签约项目数及金额呈不断增加态势。

  二、长沙“文化+”融合发展的短板

  (一)“文化+贸易”融合发展相对不足。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进文化强市战略,2015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长政办发〔2015〕39号)文件,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优化。但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全市文化贸易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从数量上看,全市仅有中南出版传媒、明和光电及青苹果数据中心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分别比北京、上海少58和12家;共认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3个,分别比北京、上海少35和11个。从质量上看,上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仅3家,利润总额过亿元的仅2家。此外,山猫卡通、蓝猫动漫等企业效益已连续多年下滑,企业品牌影响与2010年左右的黄金时期相比已大幅下降;金霞湘绣、青苹果数据中心两企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仅为1.5%左右,比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

  (二)“文化+”融合发展主基调有待明确。放眼全国,文化产业正刮起一股大繁荣大发展之风,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不仅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逐渐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引擎。如对于金融中心的上海,其有“文化+金融”模式;对于专利技术居全国首位的深圳,其有“文化+科技”模式;还有具有政府主导力、文化金融驱动力、集聚驱动力和人才驱动力等四轮驱动的杭州模式等。然而,与北京、上海、深圳及杭州等先进地区相比,长沙文化产业的影响力虽逐年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处于全国城市上游水平,但产业融合发展还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模式,城市文化名片建设力度有待加强。

  三、进一步促进长沙“文化+”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文化+”发展理念。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涉及行业广、部门多,关系到科技、金融、文广、宣传及统计等部门的资源整合和政策制定。因此,在深入调研、全盘谋划的基础上,首先需研究判断全市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主方向,并通过制定联席会议等规章制度,加强部门间资源共享力度,牢固树立各职能部门“文化+”融合发展的指导理念。

  (二)注重政策落实,营造良好“文化+”发展氛围。近年来,随着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省、市三级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省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市的《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等。因此,除积极落实文化单位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研究与开发加计扣除减免税、营改增等税收政策外,还应确保上述涵盖人才培养、财政扶持、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政策落实到位。此外,还可参照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对本地确定的“文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进而激活文化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活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