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交出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优异答卷

来源: 时间: 2016-05-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化挑战为机遇,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转型,长沙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交出一份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优异答卷。

  一、格局改变

  1、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上升至第6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稳居第2位。经济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11-2015年分别为5619.33亿元、6399.91亿元、7153.13亿元、7824.81亿元和8510.13亿元;经济增速保持省会城市前列,2011-2015年分别为14.5%、13.0%、12.0%、10.5%和9.9%,分别居第7、第7、第6、第3和第7位,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2、产业发展由中端向中高端转变。产业聚集新高度,2015年规上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7.9%,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6.2%,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0%,比2011年提升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达25.7%和7.4%,占比呈现稳步提升态势。科技创新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611.3亿元,年均增速达30.4%;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73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2.1%,比2010年提升16.8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技术中心的单位232家,其中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单位75家,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第4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3、消费由大众消费向中高级消费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国省会第7位、中部城市第2位,五年实现总量翻番。从消费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升级型消费日趋活跃,互联网相关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销售额169.60亿元,其中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22.9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67.3%和40.7%。此外,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等体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的商品,年均分别增长17.8%、14.9%、26.8%、17.8%。

  4、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向服务业和工业“双引擎”转变。“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对长沙经济增长贡献突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高于第三产业增速4.1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工业面临下行压力、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虽然略慢于第二产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占比三年累计提升3.8个百分点,改变了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回落的态势,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同时,工业经济拉动力仍然很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分别比全市GDP增速高1.8和2.7个百分点。

  5、产业发展由“一业独大”向 “多点支撑”转变。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型产业培育双向推动下,长沙经济由过去的工程机械“一业独大”转变为由烟草制品、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设备、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和汽车制造等六大行业构成的“多点支撑”格局,上述六大行业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1%,每个行业的占比均在5%以上,行业呈现“四升二降”特点。“四升”是新兴产业发展较快,行业占比提升,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占比分别为9.1%、8.6%、6.0%和5.4%,比2010年分别提高7.2、2.3、1.8和1.2个百分点。“二降”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产业逐步退出,行业占比下降,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占比分别为12.3%和23.7%,比2010年分别下降12.4和0.6个百分点。

  二、平台提质

  1、湘江新区逐步成为核心增长极。湘江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优势集中,生态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5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核心增长极。

  2、园区发展向特色特区转型。目前,全市拥有14个统一管理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金洲新区、岳麓科技园和星沙开发区。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91家。2015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881.4亿元,比2010年增长124.0%,年均增速达19.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2.9个百分点;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8.3%,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三、亮点纷呈

  1、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2015年全市共有移动互联网企业1825家,比上年增长65.3%;实现营业收入302.2亿元,比上年增长58.1%。

  2、现代金融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市金融业呈现了加速发展态势。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4065.66亿元,年均增长17.0%,其中住户存款达4352.63亿元,年均增长14.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2323.87亿元,年均增长14.2%。金融业增加值达401.18亿元,年均增长14.7%,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4个百分点。

  3、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从全市接待旅游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1721.3万人次和1351.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4.2%。

  四、后劲增强

  1、重大项目强劲拉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项目论英雄、排座位、定奖惩,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项目建设,轨道交通、过江通道、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在重大项目的拉动下,投资量质齐升。“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39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民间累计投资1.63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68.2%。工业累计投资7469.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2倍,年均增长23.7%,其中完成制造业投资6986.8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3.6倍。第三产业累计投资6.54万亿元,年均增长21.1%。

  2、民营经济更具活力。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有活力,规模不断扩大。

  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488.3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4.5%,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806.8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量的51.9%,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63.5%。

  3、龙头企业带动力更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迅速壮大,龙头企业作用更加强大。以规模工业为例,2015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489家,比2010年增长137.1%;过10亿元的企业138家,是2010年的4.3倍。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2015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共8家,中烟公司、三一集团、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晟通集团五大产值过300亿的企业产值合计2942.8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27.9%。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综合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