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十二五”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2015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74.38%,超“十二五”70%的规划目标4.38个百分点,城镇结构进一步优化、承载功能大幅提升,城镇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一、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提高
2015年长沙市城镇人口552.78万人,比2010年增加76.2万人,年均增加15.2万人,五年内城镇人口增长了16%;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74.38%,比2010年的67.69%提高6.6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市区城镇化水平达89.84%,比2010年提高1.78个百分点,三县(市)平均水平为56.62%,比2010年提高10.44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建设带动作用增强
随着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全市经济发展、人口就业、城市建设、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一)全市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以来,长沙大力推进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政策,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的复杂局面,全市经济持续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15年长沙实现GDP总额8510.13亿元,2010-2015年年均增速达12.2%。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113.48亿元,是2010年的2.2倍,2010-2015年年均增速达16.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同一时期GDP增速(现价)3.4个百分点。在全市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水平同步增加,2015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元,比2010年增加了75%,“十二五”年均增速为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元,为2010年的2.2倍,“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7.3%。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实现了大幅增加,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355元,比2010年的5354元增加了1.5倍,年均增速达20.1%。
(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框架下,长沙市积极构建以都市区、中心街镇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加快了县改区、撤乡并镇以及区划调整工作,在着力改造原有集镇和古镇的基础上新建了一批中心集镇,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15年末全市县区有中心街镇72个,比2010年增加2个;原望城县改为望城区后,其所属的15个乡镇中有10个提质发展为街道。在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一批以湖湘文化和绿色低碳为特征的重点城镇、特色小镇品牌不断涌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就业态势稳步向好。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外地和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既给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大大增强了城镇的消费能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城镇扩张的步伐,实现了就业总量的扩张和就业结构调整。2015年长沙市全社会从业人员463.34万人,比2010年增加39.27万人;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从业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逐步从劳动效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向劳动效率较高的第二、三产业,第三产业人员显著增加。2015年长沙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3.46万人、157.18万人和202.70万人,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减少10.42万人、第二产业增加21.40万人、第三产业增加28.29万人。
(四)城市影响力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随着城镇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长沙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网络和水、电、气、热管网、医疗卫生、教育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整体提高,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长沙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63.29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速14.8%,其中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33.83亿元,为2010年的2.4倍,“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9.0%,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21.0%,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同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中,长沙连续八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经济提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非农就业岗位,拓展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农村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5年长沙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3601元,比2010年提高1.2倍,“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7.3%,五年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2961元,收入增速高于同一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5.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的46.6%提高到59.1%,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了12.4个百分点。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长沙城镇化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74.38%的城镇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但必须看到,当前的城镇化还是初级的城镇化,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模式等的转变,特别是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城镇化建设必须依托其内涵的发展。中央要求城镇化是必须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城镇承载功能的提升。
(一)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加强。根据相关资料测算,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沙每年将增加城镇人口20万人左右,如何使这部分人群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等各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将是一个系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尽管多年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但离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仍有一定距离,就业、教育、医疗环境总体态势趋好,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有关民意调查看,人们对当前就业、医疗、教育等持基本满意或不满意者仍有较高比例。
(二)农村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亟待改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了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转移,由此将引起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变。随着农村强壮劳动力人口的转移,以家庭组织模式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亟待改善,要及时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导,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确保城镇化建设稳步提高的同时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四、建议对策
(一)坚持市场主导。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提高其科学性、预见性和规划性。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长沙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长沙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我们要按照方案要求及时做好各阶段、各方面工作,推动长沙向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二)加速产业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长沙每年将有大批人口向城镇转移,新增城镇人口的就业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必须依托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们必须结合各地产业布局特点和规划,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等手段,加速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工作。
(三)促进城乡互动。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实质就是以城镇发展为导向,最终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品质,所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城乡互动,以保障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一是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二是要大力改善农村留守人员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衣食住行、健康状况、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保障和服务,以确保城乡协调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