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企业技术中心在企业的日常技术开发活动中起到了研究开发、试验检测和技术创新作用,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联网直报中2015年长沙市拥有技术中心(含市级、省级及国家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科研投入及产出等情况,剖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一、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分布情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有技术中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7%。
按技术中心级别看,市级技术中心企业169家,占比为71.9%;省级技术中心企业55家,占比为23.4%;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11家,占比为4.7%。
按国民经济行业看,全部单位涵盖制造业31个中类中的26个,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32家,占比为13.6%;“汽车制造业”27家,占比为11.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2家,占比为9.4%,“医药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均为21家,占比均为8.9%;其余则分别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按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213家,占比为90.7%,其中私营企业144家,占比为61.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家,占比为3.8%;外商投资企业13家,占比为5.5%。
按区域分布看,长沙县56家,占比为23.8%;浏阳市45家,占比为19.1%;岳麓区38家,占比为16.2%;宁乡县31家,占比为13.2%;望城区24家,占比为10.2%;雨花区16家,占比为6.8%;芙蓉区11家,占比为4.7%;天心区10家,占比为4.3%;开福区4家,占比为1.7%。
二、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一)财务状况。2015年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984.6亿元,同比增长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2.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8.4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1.0%;实现利润总额1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0.3%;拥有年末从业人员约21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的32.6%。
(二)科研强度。2015年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R&D人员3.6万人,同比增长5.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的65.2%;投入R&D经费96.2亿元,同比增长9.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70.6%;科研投入强度(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7%,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三)成果转化率。2015年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为4464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受理数的56.3%;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993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的60.9%;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为6355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的68.8%;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被实施的有效发明专利占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比重)为89.0%,较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发表科技论文237篇,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论文数的57.5%;拥有注册商标4238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册商标数的81.5%。
三、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较快。2015年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负债2244.6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7.7%,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汽车、广汽菲亚特和众泰汽车等21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资不抵债企业3家;实现利润总额168亿元,同比下降13.2%,其中三一集团、蓝思科技和远大住宅等13家利润过亿元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5.1%;收入利润率(营业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1%,较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营业利润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为4.8%,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产销率(主营业务收入与总产值的比重)为91.1%,较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二)技术中心覆盖率偏低。从与全省目标任务对比看,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省9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而目前全市大中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370家,其中拥有市级及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104家,占比仅为28.1%,技术中心覆盖率远未达到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值。
从与先进地区对比看,2015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80家,而郑州305家(2014年)、合肥227家、苏州328家;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13家,而武汉25家、天津45家、广州22家、上海62家、济南23家(2014年)。
(三)过半省级中心企业科研强度已低于认定标准。根据《湖南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中“企业上年度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的认定标准。2015年全市拥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共投入R&D经费25.4亿元,科研投入强度为2.5%,低于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科研投入强度低于认定标准的企业34家,占全部省级技术中心企业数的61.8%,其中未投入R&D经费的企业5家。
四、进一步推动技术中心带动企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技术中心培育力度。技术中心是企业开展创新的主要活动场所,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从2015年发展情况看,全市目前有24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强度超过3%,且这些企业均没有技术中心,其中华纳大药厂、长城信息和泰谷生物等企业连续多年投入研发经费。因此,在加强对现有技术中心企业管理和考核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建立技术中心企业培育库,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主动为企业办理相关优惠政策手续,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水平。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2015年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45家企业与相关研究机构、境内高校开展了项目合作,八成以上企业的研发项目均为独立研发。而目前全市共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6个、普通高校51所,创新基础较为牢固,产学研合作力度潜力无限。因此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建议产学研联盟组织建立企业研发需求信息与高校、科研机构供给信息平台,通过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让三方充分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还应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在企业兼职从事研发工作,鼓励企业技术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并积极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技术交流、招商洽谈等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
(三)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2015年全市技术中心所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强度虽有所提高,但部分企业科研投入强度相对偏低,制约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按企业科研投入强度的高低来给予相应的项目扶持经费,对连续两年及以上投入强度低于认定标准的企业建议取消其技术中心资格,不再享受相关政策优惠。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主动落实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及专利申请补助费等优惠政策,从而间接激发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