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企业是一个地区的经济主体,新增“四上”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是实现三量齐升(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的重要基础。2015年,全市新增“四上”企业单位数保持总量较快增长、行业增减互现的态势,反映了长沙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趋稳向好。
一、 “四上”企业发展情况
从总量看,2015年全市共新增“四上”企业889个,同比增长17.0%。退出“四上”企业628个,净增261个。新增“四上”企业占到全部“四上”企业的13.0%。新增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占到全省的27.6%。2015年全市新增“四上”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8% ,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2015年新增“四上”企业中,工业企业292个,同比增加61个;建筑业7个,同比减少5个;批零住餐业302个,同比增加77个;房地产业78个,同比减少43个;服务业210个,同比增加39个。主要表现为工业、批零住餐和服务业呈增长态势,建筑业、房地产业增长出现一定的回落。
二、“四上”企业变动的主要特征
一是非公占比提高。2015年新增889家“四上”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840家,占比达94.5%,相比上年,新增“四上”企业非公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在新增“四上”企业中的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新增“四上”企业中,大型企业占3.3%,中型企业占16.6%,小微企业占80.1%,新增大、中型企业占比比上年分别提高0.8个和5.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下降6.3个百分点,显示全市新增“四上”企业规模呈现扩大趋势。
三是发展呈现分化。主要表现为地区和行业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看,各区县(市)新增企业数最多的为望城区185个,占到总量的20.8%;其次为宁乡县112个,占到总量的12.6%。而最少的2个区县分别只有56个和53个。从各区县(市)退出企业数量看,退出企业数最多的为雨花区122个,占到总量的19.4%;其次为芙蓉区106个,占到总量的16.9%。而退出较少的2个区县分别只有22个和5个。从行业看,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批零住餐业和工业,分别为302个和292个,最少的建筑业只有7个。退出企业分行业看,主要集中在批零住餐业和工业,分别为251个和161个;最少的为建筑业只有25个。
三、增减“四上”企业成长周期分析
(一)“四上”企业成长周期分析。2015年,由“四下”成长为“四上”的企业559个,平均成长期为6.28年。其中,开业时间在5年内的单位占59.1%,开业时间在5-10年内单位占21.8%,开业时间在10-15年内单位占15.8%。这些数据反映了处于5年以内的企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分行业看,住宿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相比工业企业成长周期要短;分经济类型看,相比非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成长周期要长;分区县看,企业的成长时间分布差异不大,地域对企业的成长影响不大。
(二)“四上”企业衰退周期分析。2015年,因关停倒闭或规模萎缩而退出“四上”的企业628个,平均衰退期为16.3年。其中,开业时间在幼年期(0-5年)、少年期(5—15年)、青年期(15—30年)、中年期(30—60年)以及老年期(60年以上)的企业分别占22.3%、61.0%、14.4%、2.1%、0.2%,主要集中在少年期和幼年期,开业0-15年内的企业既是创业和成长期,也是发展壮大的关键阶段。分行业看,相比其它行业,餐饮业退出周期要短,餐饮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退出周期要长,非公企业更趋于市场化。
四、加速发展“四上”企业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四上”企业增长既有机遇和潜力,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为促进全市“四上”企业数量稳定增长,规模持续扩张,效益明显优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优化发展环境,力促“四上”企业数量扩大。根据企业的成长规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一是抓招商引资。政府一方面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机制招商、以政策扶商、以服务留商。另一方面应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争取引进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绿色环保的企业。二是抓实体产业项目建设。增强要素保障、营造良好施工环境,加快工业、住餐业等实体产业建设项目进度,力争早投产、早生产、早达标,早新增为“四上”企业,早发挥投资效益。三是抓转型升级。政府应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政策,加快推进大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特别是餐饮业规模个体户。
(二)强化培育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根据企业的成长规律,中小企业成长“四上”企业越早越好,而这多数需要政府的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是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收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打造省会产业升级版。三是充分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根据区县(市)、园区的发展特点,整合众多分散的中小企业产业资源,集群发展主导产业,加快孵化企业,实现集聚发展,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四是健全完善抓产业促发展的体制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各类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内部按照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运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三)创新机制方法,确保“四上”企业应统尽统。一是加强与经信、住建、商务、税务、工商等部门协调联动,收集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投产、新注册企业、税收较大单位信息,全面掌握达到或有望达到“四上”标准的新开业和新投产企业名录。二是建立“准四上”库,实现“四上”单位总量扩大。及时与“准四上”库中的单位建立联系,进行月度动态监测,密切跟踪其生产经营情况,待其达到“四上”标准,及时进行申报。三是加强对“四上”企业申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积极进行申报工作培训和业务指导,确保规模已达“四上”企业标准、申报资料齐全的“准四上”企业及时纳入“四上”调查库,做到应统尽统。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