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看长沙供给侧改革

来源: 时间: 2016-06-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从相关统计指标来看,产业结构反映供给状况,就业结构反映人力资源配置,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供给侧发展状况。近年来,长沙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总体协调发展,但依然存在优化调整空间,进一步优化产业与就业结构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环。

  一、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一)从产业结构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占比持续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交替上升的发展态势

  2001-2015年,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由9.7:38.7:51.6调整为4.0:50.9:45.1,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5.7和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2.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由早熟性的“三二一”转变为成熟的“二三一”发展格局。

  进入“十二五”以来,长沙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主要体现为第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而第二产业占比出现下降,特别是2012年以来这一趋势较为明显,2013-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累计提升5.5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累计下降5.2个百分点,全市产业结构正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二)从就业结构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

  2001-2015年,长沙市从业人数由337.21万人增加到463.34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51.8:23.3:24.9调整为22.3:33.9:43.8,第一产业下降2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10.6和18.9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幅度最大。就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

  分阶段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回落幅度有所放缓,“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幅度分别为8.3、8.1和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提升5.3、2.9和1.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分别提升3.0、5.2和2.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农业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有所减缓,第三产业提升幅度相对较大。

  (三)从两者关系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双双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比重均出现阶段性背离

  2001-2015年,长沙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由9.7%下降到4.0%,从业人员占比由43.3%下降到22.3%,呈现同步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占比总体呈现同步提升的态势,但 “十二五”以来出现一定背离,表现为增加值占比下降,从业人员占比缓慢提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总体呈现下降态势,而从业人员占比不断提升,“十二五”以来逐步转向同步提升。

  二、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长沙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结合目前常用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进行分析。

  (一)结构偏离度显示:第一产业为负数,劳动力持续转移;第二产业持续为正数,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三产业趋向于零,就业人数与产业发展相对均衡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当其趋于0,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协调性最好,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其为正值,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当其为负值,则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该产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

  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持续为负值,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第一产业在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在-0.8左右,且相对稳定,较高的负偏离度表明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力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活动上,成为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部门。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二产业偏离度一直处于0.5以上,较为稳定,这说明第二产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3、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零,产业与就业总体协调。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出逐步回落态势,且愈来愈向零值靠拢,这说明第三产业就业逐步趋向稳定。

  (二)就业弹性显示:第一产业弹性系数为负数,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第二产业弹性系数持续为正数,对就业保持较强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大,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当其为正值,弹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当其为负值,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强,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是减少。 

  1、第一产业难以形成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绝大多数年份为负数,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短期内难以对劳动力形成较强的吸纳能力。

  2、第二产业保持着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正值,表明了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就业具有拉动作用。

  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保持正值,且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其他产业的就业弹性,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弹性系数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通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更多就业。

  (三)劳动生产率显示:第一产业总量最小,第二产业总量最大且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增速最慢,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和资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测度指标,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为某一产业增加值与同一时期该产业全部从业人数之比。劳动生产率分析客观地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

  1、2015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8.3:5.7,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较大。

  2、2001-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6.1、7.1和5.0倍,随着农业人口的逐步转移,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第一产业紧随其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慢。

  3、第二产业对劳动力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劳动生产率总体高于第三产业,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依然偏低。

  通过对长沙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第一产业是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虽然近年来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相比二、三产业依然明显偏低,劳动力转移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趋势,但转移速度预计将有所减缓。

  2、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产业偏离度依然较大,弹性系数较高,具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幅和绝对量均落后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强,但在当前产业发展条件下就业总体趋于饱和,需要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水平来促进就业提升。

  三、促进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供给侧改革要注重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促进产业与就业结构同步优化。结合目前长沙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发挥第三产业的关键性作用,使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演进,进而稳步推动供给侧改革。

  (一 )加快第一产业就业转移步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职工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0%以上,2015年长沙二、三产业就业职工只占总劳动力的77.6%,虽然长沙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逐年降低,而就业占比依然较高,对于农业“低产出与高就业”的现象,必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劳动力资源。

  (二)加快第二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年均增长3.0%,比“十一五”下降2.4个百分点,增速呈现明显放缓的态势,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从而吸纳更多的就业。建筑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了大量由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技能培训、规范用工制度、切实保障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建筑业用工环境。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带动第二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的就业容量。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国际经验表明从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有效,同等数量的投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

  (三)加快第三产业优化步伐。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1%,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生产率落后于第二产业,导致目前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占比仅为43.8%,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2014年武汉市这一占比为52.3%,显示长沙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系数分析,第三产业具有较强就业增长空间。为此,应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继续加强餐饮、商贸流通等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所需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和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服务业,同时要通过创新技术、优化服务、完善经营等方式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劳动效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