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产业链,推动长沙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015年长沙蔬菜产业发展报告

来源: 时间: 2016-06-1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长沙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条主线,以产业转型发展为突破,完善产业体系,注重科技带动,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供应充足、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价格波动可控,长沙正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地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一、基本情况

  (一)蔬菜生产稳定发展。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71.1千公顷,同比增长1.2%,其中专业蔬菜生产基地达16.5万亩,近三年累计扩补5.2万亩。纵观整个“十二五”期间,全市蔬菜产量以年均6.0%的增速,连跨台阶,2015年底已达到589.9万吨,同时蔬菜产值达到149.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27.9%。蔬菜已超过生猪,成为全市农业总产值构成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农产品。

  (二)流通体系日益健全。农产品物流是长沙作为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的主导产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物流园区、定点市场4个,城区农贸市场151个,1000m2以上超市92个,农产品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农产品直销配送工程逐年完善,现已建设基地直销配送门店近500家,其中连锁管理门店168家。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农产品流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三)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全市市、县、乡、基地四级监管体系持续健全,监督检测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开展生产性督查3次,督查单位150余家,填写督查登记表200余份。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推广夏季遮阳网、防虫网的覆盖栽培,推行杀虫灯、黄板、性引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基地综合推广应用覆盖率达80%。全年农业部“国检”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达97.5%,市级例行监测抽检蔬菜基地合格率达99.3%,全面完成了省、市级绩效考核目标。

  (四)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2012年以来,全市试点开展农产品直销配送工程体系建设,其核心是“产地直供、集中配送、连锁销售”,以信息中转代替实物中转,实现基地到直销门店、网点的精准对接,“菜篮子”商品直接从产地配送到消费终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通过近几年的探索,长沙农产品直销配送初步形成了产销一体型和专业配送型两种成熟模式,“菜篮子”商品流通一般减少三个以上中间环节,成本和价格有效降低,对破解产销分离局面、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分配产销利润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据测算,“菜篮子”商品流通每增一个环节,至少加价20%—30%,流通成本远远超过生产成本。实现直销配送后,各个环节利润分配日趋合理,其中生产环节利润约20%-30%;配送环节平均利润15%;零售环节利润约30%;直销门店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格10%—30%,农民、市民实现双赢。

  (五)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坚持规划引领,围绕都市农业、城市需求,全力保障“菜篮子”商品生产供应,蔬菜生产体系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化布局逐步完成。长沙自2013年开始着力打造蔬菜产业集中区,截至2015年底,长沙县春华、路口万亩蔬菜示范片、望城区格塘、靖港万亩蔬菜示范片、浏阳市沿溪万亩蔬菜示范片和宁乡县夏铎铺万亩蔬菜示范片等4个产业集中区已入驻企业58家,2015年新增投资5000万元,核心区示范面积达2万亩,辐射面积4万亩,产业集中区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发展优势凸显,涌现出以柯柯、觉源、九农、友华、黄谷洲、天凤等一大批发展势头好、亮点特色多的龙头企业。二是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全市分产业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稳步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商品菜基地全年新增大棚设施89万平方米,沟渠路等基础设施投入达1.15亿元,专业化蔬菜生产创建面积4.7万亩,占全市专业基地面积的30%,特色种植品种达50多个。

  (六)科技生产水平不断提升。长沙着力改变“菜篮子”产业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快“菜篮子”新品种、新技术、病虫害、疫病防治新办法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全市组织48家科研单位对具有长沙特色的蔬菜地方品种进行了提纯复壮,实施蔬菜科研与推广项目39个,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20万亩,涵括14类数百个品种,全年专业化蔬菜生产创建面积4.7万亩,占全市专业基地面积的30%,特色种植品种达50余个,上市蔬菜日趋多样化、精品化、特色化。

  (七)市场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建立保供稳价会商机制。长沙建有农产品市场信息统一收集、分析、预警和发布平台,市级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市场监管、稳控物价工作,确保全市“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二是做好应急保障供应工作。落实了“菜篮子”商品应急储备制度,有效应对“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促进“菜篮子”商品市场均衡供应。三是落实惠农价格政策。全市铺建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落实蔬菜运输车辆城区货运通行证,有效保障流通渠道畅通,降低运输成本,优化流通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与成本增长的矛盾。近几年,全市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高峰期,但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包括人工、地租、农资在内的生产成本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影响深远。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短缺、价格持续上涨直接造成蔬菜生产成本的上涨。另一方面,随着全市设施栽培的发展,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保障蔬菜生产者的利益,实现蔬菜产业的长足发展值得深思。

  (二)面积扩大与闲置抛荒的矛盾。随着工商资本大量进驻农业行业,蔬菜生产面积发展快速增加,2011—2015年,全市新扩专业蔬菜基地面积约11.2万亩,呈加速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增加、经营模式落后、管理难度加大、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有基地特别是面积扩展迅猛的基地陷入“种得了这块地顾不了那块地”、“种得越多亏得越狠”的怪圈,出现抛荒,有的甚至宁愿选择抛荒以避免更大的亏损,大好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如何准确把握适度规模经营的“度”,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设施建设与技术滞后的矛盾。近几年来,全市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尤其是今年在政策的引导下,全市蔬菜设施生产面积达1.3万公顷,产量达55.8万吨。但全市传统蔬菜栽培以露地为主,农民缺乏大棚蔬菜栽培的经验和技术,导致很多大棚设施未得到很好利用,同时,由于设施栽培成本高,需要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因此如何让栽培技术进步跟上设施蔬菜发展步伐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规模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蔬菜市场价格的变化不光受本地供求量的影响,还受控于全国大市场,市场规律难以掌握。正因如此,造成全市蔬菜种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个别品种滞销,同时还存在季节供应不均衡的现象,淡季时本地菜供应短缺,市场菜价上扬;旺季时本地菜与外地菜集中上市,价格疲软,基地经济效益低下甚至亏损。如何准确把握市场规律,根据市场供求量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破解规模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讨。

  三、关于蔬菜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种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科技和信息动态。建设生产经营信息服务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预测,真正构建起政策制定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联结机制,让政府与生产者都了解市场和研究市场,避免产销的盲目性。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广泛收集、制作和发布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动态信息,建立农业智能化专家电脑信息咨询系统,建立上连省和国家,下连园区、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政策、科技、生产和市场信息。建立精准农业指挥系统。条件成熟时,尝试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LS)、卫星遥感系统(RS)等尖端信息系统对农业进行管理。对园区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分析模式,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确管理和调控,提高资源的产量和潜力,实行合理生产、科学管理。

  (二)加强科研能力,实现产品全程溯源。逐渐增强科研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高端产品的生产规模,规范采后处理,有效的提高蔬菜的深加工水平。适应当前条件,达到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改革现行的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农业科研体制和科技人员管理体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蔬菜安全生产的技术问题。加大生物防治研制力度,对确有潜力的生物农药要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市面上已有重要生物农药品种的评价,提高产品竞争力,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实现蔬菜产品的质量全程追溯,保证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规范采后的加工处理技术,完善蔬菜的长途运输模式,鼓励并支持蔬菜产后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大调整加工品结构,确保规模效益,并及时抢占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制高点,实现全市蔬菜与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对接。

  (三)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结合长沙的实际情况,鼓励企业进行便于设施蔬菜生产及搬运等工作的农机具的科研;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把当地的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的解放出来,逐渐降低蔬菜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继续壮大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并且在发展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促进这种发展模式的逐渐完善;创新扶持机制,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还需要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民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定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抓产前。抓好禁用、限用、常用农药名单、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广大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抓企业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要求各蔬菜生产企业主动与相关区县(市)业务行政部门递交或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保证基地生产的蔬菜的质量安全。二是抓产中。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落实全过程生产档案各项记录(生产日志、用药记录、销售记录等),全面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严厉禁止禁限用农药的使用,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严格落实并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三是抓产后。着重抓市、县(市)、乡(镇)三级监管队伍和市、县(市)、乡(镇)、基地四级检测体系建设。

  (五)强化质量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实施名牌战略,创造长沙蔬菜新名牌,进一步提升蔬菜品质,切实做到绿色生态,取得良好的信誉。加大蔬菜品牌培育,创建品牌、培育名牌是提升长沙蔬菜产品市场形象,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蔬菜产品价值,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要以标准化奠定品牌发展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品牌建设,差异化战略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加强蔬菜品牌宣传,长沙蔬菜产品要在市场上参与竞争,在培育提升品牌的时,更要扩大品牌的知名度。通过宣传作用,让大家了解、认可形成购买行为,才能提升品牌产品的竞争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品牌宣传作用,让大家都树立起品牌思想。同时,蔬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蔬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保证。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有资金投入进行品牌宣传,另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通过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来获取品牌建设资金。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宣传方式,拓展宣传途径,运用多种营销传播的方法进行宣传和广播,达到全方位和多层次展示长沙蔬菜品牌形象的目的,培育长沙蔬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提倡走出去的战略,利用其他的交流平台,比如说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农产品盛会等平台,不断展示长沙蔬菜产业的优秀成果,宣传蔬菜品牌。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