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如何迈入“智造”时代

——基于装备制造业视角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16-06-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随着互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智能制造将成为先进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方向。而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好坏更是关系到智能制造的推进。本文以长沙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视角,探索进一步促进全市迈入“智造”时代的有效途径。

  一、智能制造的定义及发展背景

  (一)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其显著作用为有效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二)智能制造的发展背景。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迫使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战略;二是多样化、定制化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使得企业引进与应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进而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三是新常态下政策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步入以中高速、优结构、多挑战、新动力为特征的新常态,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要—《中国制造2025》。此后,全国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扶持政策或行动计划,如《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实施方案(2015-2017)》和《<中国制造2025>佛山行动计划》等。四是经营效益的下滑也是企业利用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2012-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营业利润率逐渐下滑,毛利率下降较多,且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相比,装备制造业相关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偏低。

  二、长沙迈入“智造”时代的有利因素

  (一)系列政策构建智能制造发展新高地。自去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市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不断加速,陆续出台了《长沙市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细则》、《长沙市智能制造孵化资金管理办法》、《长沙市智能制造首台(套)产品认定及补贴实施细则》、《长沙市智能制造装备本地采购(租赁)补贴实施细则》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文件,政策从奖、补、购和投等多个环节以及市场拓展、产品优化等方面构建了智能制造发展体系,搭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市政府还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协商共建了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

  (二)装备制造业筑牢智能制造发展坚实基础

  1、行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按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中关于装备制造业的分类(统计口径,下同),2015年末,全市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企业928家,比2012年净增235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3%,较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共拥有资产4496.1亿元,2012-2015年年均增长10.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6.8亿元,2012-2015年年均增长11.0%;提供就业岗位31.7万个,比2012年增加2.6万个。

  2、科研投入产出同步增加。从科研投入看,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投入R&D人员4.2万人,2012-2015年年均增长12.1%,R&D人员占期末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3%,较2012年提高3.0个百分点;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97.1亿元,2012-2015年年均增长13.5%,科研投入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2.12%,较2012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从研发产出看,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6726件,是2012年的3.5倍,其中已被实施的发明专利5964件,成果转化率(已被实施的发明专利数占全部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的比重)为88.7%,较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拥有注册商标2307件,比2012年增加371件。

  (三)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强。2015年全市共认定28家企业为“长沙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其中25家属于联网直报中的规上企业。从25家联网直报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发展情况看,年末共拥有资产244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的54.3%,户均97.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的38.2%;提供就业岗位7.6万个,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的24.1%;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5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的59.1%;科研投入强度达3.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三、长沙迈入“智造”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一)高端智能制造零件多数处于空白。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虽然较大,但大部分企业依然处于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特种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系统及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缺乏领军企业,行业竞争力较低。如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方面,全市目前上了规模的企业仅5家,且营业利润实现千万元的企业仅1家;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目前全市虽有柯马、库卡、新松、智蚁、蓝天、华恒和长泰等知名企业,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大部分依然靠进口,且专利技术水平与日本等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二)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意识依然不强。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总体科研投入与产出实现“双增”,其主要受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影响,过半企业创新能力及意识仍不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未开展R&D活动的企业500家,占比为53.9%;未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692家,占比为74.6%;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1%的企业120家,占开展R&D活动企业数的28.0%;当年专利申请受理数5421件,比2012年减少913件,且连续四年下降;当年没有专利申请受理的企业654家,占比为70.5%;从未拥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657家,占比为70.8%;发表科技论文数195篇,仅为2012年的四分之一,且连续四年下降。

  四、进一步加快长沙迈入“智造”时代的建议

  (一)抢抓政策机遇,加大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及时抓住行业政策。长沙作为长江经济带二级中心的重要城市,可通过积极抓住“一带一路”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全市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强劲实力。此外还可把握《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长沙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及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三年来全市装备制造业中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等扶持、减免税总额连续下降,财政扶持力度有所下降。因此,可考虑在整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中适当减免企业税费负担,如通过以产学研专项资金、引进高层人才补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多种形式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减轻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此外,对符合相关减免税条件的企业,还可定期安排相关指导培训课程,告知企业减免税的会计科目归类方法、办理流程等。

  (二)创新发展方式,扩宽营利渠道。为进一步助推长沙制造迈向“智造”,长沙装备制造业应开拓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及“互联网+”应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对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利用其原有技术、人才等优势,积极鼓励、支持其开展跨行业、跨区域的兼并重组,尽量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打造多级、上下产业链等全方位发展,进而扩宽企业营利渠道。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