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长沙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食品产业生产水平快速提高。食品产业包括食品饮料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其中食品饮料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业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食品饮料加工业也面临着新挑战。本文通过对近三年长沙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新常态下长沙食品饮料加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发展特点
(一)产业总量不断增加。一是企业数量较快增长。2015年,长沙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企业291家,比2013年增加28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161家、食品制造业74家,分别比2013年增加16家和12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6家,与2013年持平。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三年时间的发展,食品饮料加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规模企业在数量上均有所增加。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4家,比2013多6家;5亿元到10亿元的企业有18家,比2013年增加1家;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到5亿元的企业有146家,比2013年多11家。利润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比2013年多1家;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21家,比2013年增加7家。三是贡献作用显著提升。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78.24亿元,是2013年的1.3倍,占规模工业的5.5%,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由2013年的4.1%提升到2015年的5.5%,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8.3亿元,是2013年的1.5倍,对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由2013年的1.4%提升到2015年的3.6%,提高了2.2个百分点,是食品饮料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产品结构不断丰富。近年来,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食品工业体系,产品涵盖饲料、精制食用植物油、酱油、大米、乳制品、软饮料和精制茶七大类,比2013年新增了大米和乳制品两大类,2015年这七大产品产量合计达677.6万吨,比2013年净增155.19万吨,年均增长51.7万吨。二是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长沙近年来通过引进新的食品加工企业、推进产品转型升级,品种档次更高,“皇室”、“华润怡宝”等国际驰名商标企业也在长沙设立了生产基地。截止2015年底,长沙市拥有旺旺、澳优、加加、盛湘米业等38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旺仔、能力多、华越满坛红等57个省著名商标和湖南名牌产品,食品饮料加工业高新技术企业47家,上市企业14家,食品饮料加工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对长沙市食品工业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长沙市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通过大量招商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各大产业园区。园区食品饮料加工业产值占所在区、县(市)的比重超过80%的有望城区、开福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超过50%的有浏阳市、宁乡县,形成了望城经开区乳制品、浏阳经开区休闲食品、宁乡经开区调味品等生产基地规模生产,特色产业凸显集聚。
(三)产业动力不断强劲。一是投资环境趋优。近三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企业投资环境逐步调优,后劲不断加强。2015年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企业投资总额294.67亿元,占制造业投资总额的14.5%,比2013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三年年均增速达45.2%,高出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18.3个百分点。二是研发投入加大。长沙食品饮料加工业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5年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41亿元,占制造业投入总额的2.2%,比201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三年年均增速达46.3%,高出制造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30.2个百分点。三是信息化水平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食品饮料加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信息化投入2.4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4.8%,远远高于其增加值总量占比的5.5%。78.7%的企业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其中50家企业拥有电子商务销售,占规模工业电商企业数的26.0%,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业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11.2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销售的22.5%。截止2015年底,长沙市规模工业企业共10家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其中6家属于食品产业。
二、主要问题
(一)经济效益有所下滑。近年来,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经济整体下行,企业效益并未好转。长沙市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业利润总额增速由2013年的25.9%连续两年下滑到个位数增长,2014年、2015年增速仅为1.8%和7.0%。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最为明显,利润总额增速由2013年的35.7%降至2015年的-1.5%,其次是食品制造业由29.6%降至2015年的8.4%;份额最大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相对平稳,利润总额增速由2013年的18.0%降至2015年的10.0%。
(二)行业占比仍然较低。经过三年的发展,长沙食品饮料加工业发展总量和发展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但相对来说行业占比仍较低,对工业发展的贡献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5年长沙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5.5%,仅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与主导产业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相比,差距虽有所缩小但仍然比较明显,2015年两大主导产业占比分别为23.6%和12.3%,比食品饮料加工业高18.1和6.8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较弱,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食品饮料加工业总量近50%。长沙市大规模企业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从整体来看占比仍较小,主营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仅14家,且集中在饲料、乳制品、饮料制品等比较单一的产品类型,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7家,食品制造业3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部分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企业上下游的带动力不足,虽然长沙市各区、县(市)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初见成效,但部分基地所产优势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未能就地转化增值。
(四)企业投入相对较弱。近年来,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但就整体水平来说仍然相对较弱。2013-2015年长沙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饮料加工业研发经费占工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1.7%,比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低5.6个百分点。行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4%,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占比分别为0.4%、0.6%和0.1%。
三、发展建议
(一)搭建平台,加快配套政策落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食品饮料加工业也面临着新的变化。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要紧紧围绕食品工业领域的“十三五”规划,立足长沙市食品业的发展特点,尽快出台关于加快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食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并搭建政府服务平台,解读相关政策。相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加强指导,为区县(市)、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定位、食品准入、食品监管等方面提供指导意见,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对于特色重大食品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搭建平台畅通配套政策迅速落地并尽快落实,助力长沙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立足创新,加快企业供给侧改革。立足创新,注重本土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保障产品安全高效。要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增强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争取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进入省长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让更多“长沙制造”食品享誉全国,并走出国内市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兴模式,加快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信息的有效融合,架起产销互通的“高速桥”。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高效和安全改造,实现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依托园区,加速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在招商引资方面完善产业链招商,引进产业集群项目,积极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农副产品深加工,做强做大食品精加工。对于产业集群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要研究制定专门的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迅速壮大。要突出园区发展特色,根据本地优势资源和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立体型产业集群的品牌。
(四)注重品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2015年10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推向了被关注的制高点。食品安全决定企业能否安身立足,食品品质是企业是否长久生存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求食品企业要诚实守信,在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品质提升,严格按照食品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卫生要求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企业的品牌权。要加强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要宣传重品质、讲信誉的食品典型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食品企业健康成长。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张阿兰]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