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浅析

来源: 时间: 2016-07-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在全市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城乡融合潜力逐步释放,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8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同比增长3.2%。

  一、基本情况

  (一)农产品供应保持稳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种植业方面,早稻播种面积149.96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从气象上看,今年早稻生长期间的光、热、水气象条件基本正常,农业气象灾害中等。其气候呈现气温正常略偏低,降水偏多,光照适中的特点,故气候年景属平偏丰,预计产量将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油菜籽播种面积51.2千公顷,同比增长1.7%,产量8.1万吨,与上年持平,双低油菜播种面积占油菜播种面积的92.2%左右;蔬菜播种面积68.97千公顷,产量达230万吨;畜牧水产方面,出栏肉猪355.2万头,同比下降6.0%;家禽出栏2609.3万只,同比下降0.8%;禽蛋产量2.4万吨,与上年持平。

  (二)产业融合加速,农业产业功能持续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新增农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69.3亿元,同比增长达11.6%。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复苏。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总经营收入达17.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5%。农耕文化体验成为农村经济新热点,全市共发展现代农庄371家,创建国家五星级农庄10家,打造锦绣江南、湘都农业等一批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带动全市现代农庄加速提质升级,引入慧润集团高标准建设锡福村民宿旅游项目,引领乡村旅游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各地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热情高涨,长沙县成为全省第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浏阳市争取今年纳入省级试点,宁乡县正在争取纳入国家级试点县。

  (三)“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传统农业“互联网+”改造进程加快,目前全市已建立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农业企业(合作社)超过7000家,其中湖南亚林瓜子通过建立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去年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22%,今年有望达到5亿元以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市专业农村电商平台总数超过100家,培育了沁坤电商、惠农网、农社网、庄园网、友阿农博汇等一批知名的农业互联网企业,其中沁坤电商今年线上交易额有望突破20亿元。宁乡县成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四)农业组织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全市以农村土地合作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逐步形成长沙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性优势。农村土地合作经营在全市全面推广,通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入股实施合作经营,有效破解了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级土地合作社136家,年内有望超过2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总数超过16000家,今年上半年新增家庭农场514家、农民合作社442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更加多样化,全市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67.6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培育形成了代耕代种、“六代一包”、卫红米业“215”全产业经营等创新型服务模式,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20万亩。

  (五) 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速补齐。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乡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络加快融合。农村公路加快提标提质,全市现有通村公路13357公里,通组通户公路超过10000公里,今年计划新建通村公路600公里,提质改造300公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上半年共完成山塘清淤5万亩,机埠改造计划148处,小河坝整修357座,沟渠疏浚2070公里,启动中小型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120公里。启动实施20个农村自来水项目,农村集中供水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城乡低保、医保等基本社会保障率先实现并轨,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每人每月45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政策统一、待遇统一。社会公共事业向农村全面延伸。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现有农村中小学857所,占全市学校总数69%,教职工2.7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2%。农村基层医疗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全省建成农村居民30分钟就医圈。

  二、农业产值增速回落原因分析

  今年,全市农业生产进入加速转型提质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4.0亿元,同比增长3.2%,但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亟需保持关注。

  (一)生猪生产持续下降。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一直保持高位,生猪养殖效益大幅提高。截止6月底,全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0.1%,每头盈利在800元以上。在此情况下,全市上半年生猪出栏仍同比下降6.0%,连续第十个季度出现同比下降。全市生猪生产的下降主要是受产业退出政策的影响,按照环保要求,全市湘江流域养殖行业将全面退出。受此影响,全市生猪产量仍将保持下降态势。而生猪出栏每下降10万头造成的产值减少,需增加4.6万吨粮食或者5.9万吨蔬菜来弥补,意味着全市需多种植2.6万亩蔬菜或者10.3万亩粮食作物。

  (二)农业生产要素持续减少。随着全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要素中的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也不断向城市转移。2015年全市乡镇合并减少了20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由原乡镇合并后转为街道。同时,乡村劳动力资源和农业从业人员也出现了持续下降,全市2015年乡村劳动力资源285.2万人,农业从业人员96.1万人,分别同比下降0.3%和3.2%。农业生产要素的持续减少,也为农业产值带来下行压力。

  三、下阶段建议

  (一)以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来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推进适度规模化。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类型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推广“企业+农户”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实施统一组织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的“五统一”管理,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推进垂直产业化。以有竞争力的农业产品为单元,通过培育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将分离的产业链、价值链按垂直管理方式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一批全产业链经营的农业产业集团。推进服务社会化。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紧密联结农业产业各个端口,逐步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大力推广代耕代种、“六代一包”、全产业经营等农业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推进主体市场化。围绕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参与力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业企业家的培育力度,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作为农业企业家培训的重点,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先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对符合上市条件的要积极引导其上市。

  (二)以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来扩充农村住户收入来源。在全面规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共性标准,指导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村达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特色、打造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美丽产业是美丽乡村的效益体现。各地要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制定好配套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和标准抓好美丽乡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三)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来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构建以市级农产品检测机构为龙头,区县(市)检测机构为骨干,乡镇、生产基地快速检测室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向村组和农业企业延伸。加强监督抽查力度。突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环节,分类组织开展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生鲜乳等农产品和直销门店专项监测,提高检测频率和范围,着力构建无死角、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加强畜禽屠宰管理。严格执行定点屠宰制度,加大对私屠滥宰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非法屠宰,严禁定点屠宰企业采购、屠宰、加工、销售病死和未经检疫的畜禽。四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风险监测、隐患排查、预警预报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加强县级无害化处理中心和无害化处理点建设,严格落实病死畜禽和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四)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继续组织实施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稻田养鱼、秸秆养畜等种养结合高效生产模式,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推进农业副产品资源化利用。规范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按照“一场一厂、一池一园”的思路,全面推广以沼气和有机肥转化技术为基础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继续抓好农村秸秆禁烧工作,着力研发推广一批实用型秸秆综合利用设备和技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农业退出机制,合理划定养殖业限养区,按要求完成好湘江流域养殖业退出任务。继续抓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省政府部署的试点任务。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