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措施落实,长沙民间投资发展势头良好,逐步成为全市投资主体,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本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外部宏观环境趋紧、企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当前全市民间投资增速总体呈现回落态势,今年上半年仅增长4.4%,同比回落10.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全国快3.1个百分点。为准确了解制约长沙民间投资的瓶颈,市统计局对全市138家不同行业民营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制造业企业44家,房地产开发企业34家,批发零售住宿业22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其他企业38家。市局召开了部分民营企业座谈会,深入分析研究,并就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长沙民间投资发展的基本格局
“十二五”以来,长沙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市民间投资呈现规模不断扩大、主体更加多元、领域不断拓展的发展态势。
(一)民间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十二五”以来年均两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总量由2010年的2338.16亿元逐年扩大到2015年的4370.60亿元,总量扩大近一倍,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总量仅次于郑州市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在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民间投资增速保持领先。“十二五”以来,长沙民间投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额达16189.45亿元,年均增长17.2%,高于同期全市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国有投资增速4.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始终保持在六成以上,2015年为68.7%,虽然今年以来增速出现回落,但上半年占比依然达61.8%,民间投资是全市稳投资稳增长的主力军。
(三)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国家对民间投资准入领域逐步放宽,国有投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延伸。2015年,长沙民间投资拓展到除国际组织外的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其中: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8个行业民间投资占本行业投资比重均超过80%,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5个行业民间投资在本行业投资中的比重超过60%。在制造业内部各行业中,除烟草制品业民间资本仅少量进入外,其他29个行业民间投资占各自行业投资的比重均在69.8%以上,其中有22个行业民间投资占比在90%以上。
(四)民间投资主体多元发展。随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民间投资主体呈现出以私营与个体经济、混合制经济多元化发展态势。2011-2015年,民间投资项目个数由4876个逐年增加到2015年的8430个,年均增长14.7%;投资规模由2011年的6180.83亿元逐步扩展到2015年的11617.73亿元,年均增长17.1%。五年间,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年均增长32.1%,占比由2011年的27.1%上升到2015年的38.3%;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年均增长8.2%,占比由2011年的47.5%下降到2015年的43.4%;集体等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年均增长4.5%,占比由2011年的25.5%下降到2015年的18.3%。
(五)民间投资贡献较为突出。由于民间投资实力雄厚,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对全市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达60.6%。随着民间资本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5年长沙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548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高于全市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4.5%,比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营经济促进税收等方面作用明显,201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80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63.5%。
二、当前民间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全市民间投资得到了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发挥着支撑性作用,但民间投资领域仍然存在着项目“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筹集渠道单一,项目审批流程长、征地拆迁难度大,部分行业进入困难、民间投资转型艰难等问题,同时投资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市场预期趋弱,也是导致民间投资减弱、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
(一)主要领域增速回落较快。一直以来,长沙民间投资主要分布工业、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批发零售业等领域,四大领域民间投资占全市民间投资80%。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四大领域民间投资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导致全市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比逐年下降,其中工业领域民间投资增速由2013年30.0%逐步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15.3%,房地产领域民间投资由2013年度23.8%回落至今年上半年的9.4%;基础设施和批发零售业民间投资增速更是出现负增长,今年上半年分别下降17.8%和11.1%,拖累全市民间投资下降1.4和1.0个百分点。
(二)民间投资拓展困难较多。目前,长沙民间投资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所占的份额较大,民间投资项目大多还集中在中小型项目上,在重大项目涉及不多。2015年,全市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平均规模8.07亿元,民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平均规模为5亿元,为全市亿元以上项目平均规模的62.5%。一是基础设施项目难以进入。近年来,长沙基础设施投资量大、增长速度快,但民间投资涉及基础设施的部分的投资仅占10%左右,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6%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计划总投资前30位基础设施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12亿元,占6.5%。二是大型工业投资项目推进相对较慢。当前,全市工业投资中大项目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上半年全市计划总投资前30位工业投资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15个,占全部50%,但计划总投资占比仅32.8%;项目进度为22%,低于国有工业投资项目进度19个百分点。三是公共设施投资民间投资规模不大。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投资项目645个,计划总投资634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项目仅2个,投资总额7.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2%。
(三)民间投资发展遭遇瓶颈。一是“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突出。目前全市民间投资资金95%来自企业自筹,国内贷款占比仅为1.9%,表明金融体系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现实需要。据对138家民营企业调查显示,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依然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的138家企业中,有70家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占被调查企业的50.1%;认为融资成本上升的企业有82家,占被调查企业的59.4%。一些民营企业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下,为了实现项目的开工建设不得不通过信托等高融资成本方式获得资金,增加了融资成本。二是银行贷款手续繁杂。调查显示,有76.8%的企业认为贷款手续复杂、贷款门槛高;29.7%的企业认为民间投资融资困难是由于银行为规避风险、借贷意愿不足;20.3%的企业认为贷款审批时间过长;18.8%的企业认为缺乏有效的信用平台支撑。三是成本上升降低企业投资意愿。受市场、成本和资金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资金紧张、风险大是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的主要因素。138家企业中,有87家企业表示因资金紧张、投资风险大等原因不会扩大企业规模,占被调查企业的63.4%。
(四)民间投资环境仍需优化。一是在项目审批上仍然存在程序多、时限长。调查显示,138家企业中,有53.6%的企业认为存在行政审批程序多,时限长;31%的企业认为所在地方交通便利等方面有待改进;12.3%的企业认为地方政府政策多变,“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依然存在;9.4%的企业认为一些政府服务部门不作为、懒作为现象依然存在。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应对民营企业加强服务流程培训,希望政府加强对投资项目单位在立项、施工许可等各环节业务培训。二是PPP项目评估审批有待加快。一般来说PPP项目论证时间长,内容复杂,需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论证。从实践看,企业对带有公共资源性质、回报稳定、利润较高的项目,如自来水、污水处理等项目兴趣较大,但最终达成意向企业以央企居多,真正纯民营企业参与较少。
三、长沙民间投资发展瓶颈破解对策
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政策,长沙应当抢抓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最大限度激发民营资本积极性,推进民间投资更好更快发展。
(一)降低投资门槛,不断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总体看,长沙未来民间投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长沙民间投资占比为68.7%,低于南昌(75.2%)、合肥(73.8%)、郑州(71.7%)居中部省会第4位。当前,长沙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项目不多,在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保障业和教育行业民间投资很少。要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民间投资会议精神,真正拿出一批民间投资难以进入的项目投向市场,让利于民间资本。要加强领导,加大协调力度,细化改革配套制度安排,消除各类隐形障碍,为民间投资进入到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事业、养老、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创造条件,切实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体制障碍。
(二)强化政策落实,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民间投资的主要瓶颈,必须加大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和金融主管部门应指导各类金融机构转变思想,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并将其作为政府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依据;二是各级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权抵押等多种模式,健全民间投资融资机制;三是各级政府应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四是各级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在全市范围内为民间投资的融资营造良好的融资氛围。
(三)创新投资方式,积极推进公私合作模式。从我市实施的PPP或者拟要实行的PPP项目看,PPP项目推进缓慢。但从调查情况看,如果有好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更青睐与政府相关的投融资模式。调查的138家企业中,有62家企业愿意采用PPP模式融资,占调查企业的44.9%;有12家企业希望采用BOT模式融资,占调查企业的8.7%;这两种均是由政府参与的模式,占被调查企业的53.6%,但企业反映PPP模式项目真正落实存在较大困难。由于PPP对整个参与项目的各方,包括政府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资金实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从2013年长沙市分批对外公布的民间投资项目看,民营企业参与的不多。建议进一步优化我市PPP投资模式,完善细化的配套措施,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报机制,发挥好PPP投资基金作用,真正拿出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向社会资本招投标,吸引民间投资广泛参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运营。
(四)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经济下行压力大,希望得到政府更多的帮助。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环。要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5月23日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简化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加强对企业行政审批流程知识培训,使企业项目审批少走弯路。建议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和进一步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对引进落地的计划总投资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项目制定特定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使民间投资“能上马、快落地”。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牢固树立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为民营企业搭建多门类、多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步伐,提升长沙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组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设立长沙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资金和创新平台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高新企业认定、高新企业培育等方面向民营企业倾斜;建立全市高级技术人才库,搭建高级技术人才与企业沟通与联系的桥梁,解决高科技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人才在长沙难寻的问题。
(五)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总体上看,企业对长沙政务服务环境比较满意。从问卷调查来看,有78.9%的企业认为政务服务环境较好;特别是企业对税负环境基本认同。由于近年来长沙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实施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因此总体来说,企业对税负环境的认同度较高。调查显示,认为税负环境好的企业有67家,占被调查企业的48.6%;认为税负环境一般的有55家,占39.9%;只有8家企业认为税负环境欠佳,占5.8%。但也有部分企业反映项目所在地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存在全市教育资源不足、就医难等问题影响。建议根据引进项目体量和园区长远发展优化规划,做好公共服务。要充分考虑未来企业人口规模、交通流量、加快推进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做好医院、学校、交通等公共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跟进,切实解决好就医、子女上学、公共交通等与企业发展和职工密切相关的问题。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熊应祥]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