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 时间: 2016-09-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人口老龄化,是指按某一起始年龄定义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随时间推移不断上升的过程,所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特征。国内外通常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标准。长沙自1992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门槛以来,经24年的发展变化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仍在加快,这为长沙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长沙人口老龄化发展变化的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客观把握长沙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对实现长沙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沙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2015年末,长沙60岁及以上人口12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8%。长沙自1992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呈逐年加剧趋势。1990-2000年,老年人口占比提高2.05个百分点;2000-2010年,老年人口占比提高1.99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剧,2010-2015年老年人口占比提高3.18个百分点,5年时间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前两个10年。从总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增速来看,老年人口的增速明显快于总人口。1990-2015年总人口年均增长1.2%,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5%,增长幅度是总人口增幅的近3倍。

  (二)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由低龄化向中高龄推进。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医疗护理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预期寿命稳步延长,高龄老人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长沙人均预期寿命为77.14岁,比2000年提高3.3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岁。  

  国际上常用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高龄(80岁及以上)老人比重三个指标来反映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从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老年人口年龄结构逐年由低龄化向中高龄转变。2010年长沙老年人口比1990年增长82.3%,其中低、中、高龄老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61.5%、97.6%和203%,中高龄老人的增速明显高于低龄老人。从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占比来看,低龄老人的占比在逐渐下降,由1990年的62.9%降至2010年的55.7%。中高龄老人的占比在不断上升,中龄老人占比由1990年的30.1%升至2010年的32.6%;高龄老人的占比由1990年的7.0%升至2010年的11.7%。  

  (三)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差异。从全市九个区县(市)老龄人口发展情况看,城镇化率较高的内五区老龄化程度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老龄化程度分别为芙蓉区(15.8%)、开福区(14.8%)、天心区(14.7%)、岳麓区(13.2%)和雨花区(12.7%),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8%)。而农村较多的宁乡县(21.4%)、望城区(20.1%)、浏阳市(19.3%)等地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从2015年人均GDP来看,农村较多的县(市)区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城区经济活力相对较强,吸引着大批年轻劳动力的不断迁移和流入,使得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四)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从“六普”结果来看,2010年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60.0%的老年人口为小学文化程度。总人口中,有80.1%的文盲人口集中在老年人口。大专及以上文化的老年人口只占同年龄总人口的6.3%,明显低于总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20.3%)。  

  (五)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短期内难解老龄化危机。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能够减缓老龄化的速度,但并不能快速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危机。“六普”结果显示,2010年长沙总和生育率1.0%,大致相当于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1个孩子。近两年随着单独二胎以及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释放了部分生育需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育率,但新出生人口至少要在15年后才能逐年成长为劳动力,在这期间老年人口数量仍然会继续扩大,另外加上抚养孩子成本的增加,短期内老龄化危机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二、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增强,结构不断调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02.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510.13亿元。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经济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上升至第6位,在中部城市稳居第2位。人均GDP稳步提高,全市人均GDP由1990年的1871元增加到2015年的115443元。2015年长沙人均GDP高出全省7.2万元,高出全国6.6万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沙的经济结构也进一步得到调整。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交替上升。1990年-2015年,长沙三次产业结构由23.8:39.6:36.6调整为4.0:50.9:45.1,2013年-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有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1908.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90.15亿元,年均增长11.3%。其中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长沙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培育形成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611.3亿元,年均增速达30.4%。  

  (二)就业结构合理。2015年长沙全社会从业人员463.34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90年的56.9:23.5:19.6转化为2015年的22.3:33.9:43.8。“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分布规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长沙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从1990年的170.1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03.46万人,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从1990年的70.2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57.18万人,第三产业从1990年的58.6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02.70万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均在不断增加。就业弹性系数显示,长沙第一产业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第二产业对就业保持较强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

  (三)民生大为改善。2015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万元,高于全省1.1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万元,高于全省1.26万元。2015年长沙全面建成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96.1%,获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认定。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5.6%,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3%,均达到全面小康标准。2015年长沙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8.13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47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0%、3.7%。养老机构161家,同比增长8.1%;养老机构床位数为22658张,同比增长3.9%。基本养老服务补贴实现全市覆盖,覆盖目标人数平均为84.5%,补贴标准最高达每人每月500元;全市七个区县实现8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全年共发放高龄补贴4000万元。2015年长沙共有老年(老干部)大学10所,在校学员2.5万人,老年学校20所,在校学员约1万人,老年教育网站和网页2个。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冲击较为明显,根据近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劳动力年龄结构逐步走高。15-34岁人口由1990年的58.6%降至2010年的47.3%;35-44岁人口由1990年的21.4%升至2010年的25.3%;45-54岁人口由1990年的13.9%升至2010年的19.2%;55-59岁人口由1990年的6.2%升至2010年的8.2%。除了15-34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其他年龄组的比重均在上升。1990年-2000年,每7个劳动力就有1个接近退休,到2000年-2010年,则每5个劳动力就有1个接近退休。老年人口增多,劳动力趋向老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素质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退步,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负担。2015年老年抚养系数为25%,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0年每100个劳动力人口需要抚养19位老人,到2015年上升到每100个劳动力人口需要抚养25位老人。从近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老年人口增幅上涨,而劳动年龄人口增幅停滞不前。1990年-2000年长沙老年人口增加18.79万,2000年-2010年增加24.53万,增幅明显加大;而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人口)1990年-2000年增加75.91万,2000年-2010年增加75.94万,两个10年增加的劳动力人数大体相当。老年人口的快速上涨将给劳动力带来巨大压力。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125万老龄人口中有纯空巢老人62.5万,其中独居老人12.5万;完全失能老年人2.87万;部分失能老年人17万;城市三无老人0.66万;农村五保老人2.86万;重点老年优抚对象3.67万;失独老人0.25万。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经济保障,也需要不同程度的养老照料。

  (三)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尽管近年来长沙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但对比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从三大产业的占比来看,长沙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均高于这四个地区,第三产业占比也明显低于四个经济较发达城市,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老化程度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劳动力资源作为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全面的技术结构,而高龄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体能和记忆力逐渐衰减,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方法、运用新工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般要低于年轻人。中老年人相对保守的性格,也不利于社会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从而延缓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四、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在探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时,除了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型社会中老年人群的智慧和潜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实现老年深度价值。老年人的丰富经验为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源。尽管未来15年老龄化仍将进一步加剧,但即将进入老年的人口(2010年40-54岁)文化水平相比过去大幅提升,其中有81.1%具备初中级以上文化,30%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10.8%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老年人口中存在巨大的人才资源,老年人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年轻人不可比拟的。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要使社会经济与人口之间协调发展,其有效办法之一是延长老年人口有价值的经济和社会积极性。“六普”结果显示,2010年长沙有27.4%的低龄老人仍在就业当中,其劳动参与率达到了32.67%,临近退休年龄的人口(55-59岁)劳动参与率达到51.54%。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57.8%的老人赞同“老年人应该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即近六成的老年人愿意继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国家延迟退休方案预计将会在年底出台。在大力倡导建设知识型国家的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也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热点。长沙应率先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流动制度,鼓励老年人积极就业;构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网络平台,寻求更适合老年人就业的新方法;大力发展老年志愿者队伍,实现老有所为的愿望,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二)推行优惠政策,补充必要劳动力。在科技进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必将对劳动力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冲击进一步激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近两年的用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缺乏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各个地区除了相互合作外,劳动力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事实。2015年长沙拥有普通高校51所,在学研究生5.43万人,普通高等在校学生56.94万人。为解决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建议政府推行优惠政策,留住本地高校人才,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改善劳动力年龄结构,给长沙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三)供给侧改革下将老龄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大力发展。老年人口的增加使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给老年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房产、教育、旅游、保险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十八大号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5年长沙制定了《长沙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但目前长沙的老龄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层次“小而低”,传统老龄产业涉及的产品服务单一,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龄产业涉及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另外老龄产业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政策支持,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缺失产业标准等。政府应在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市场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把发展老龄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加快长沙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产业来发展,进一步完善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

  (四)建立适应长沙发展的城乡养老服务及保障体系。长沙目前主要是以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主。尽管近年来长沙的养老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形势还不相适应。如养老机构床位数与需求量相比缺口较大,据相关部门调查,长沙养老机构床位数的需求量在5.6万张左右,缺口在3万张以上。乡镇老人独自负担养老机构经费压力较大,农村家庭养老减负任重道远。护理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相对短缺,养老机构体系内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无慢性疾病的老人仅占17.5%,即老年人口对带有配套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长沙养老机构中内设医务室的只占60%,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的仅30%,获得定点医保单位的约6%。建议政府从养老模式与养老基金两方面来保障老年人权益。一是建立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根据相关部门调查,2015年79.1%的老人选择“在家里”接受照料护理;13.8%的老人选择“视情况而定”;4.5%的老年人愿意在养老机构养老;2.6%的老人选择“白天在社区晚上回家”。受传统居家养老观念影响,家庭养老是老年人比较喜欢的养老方式,但人口老龄化使家庭结构和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不能独自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职能。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53.3%的老人每月固定收入低于1000元,而目前长沙收费最低的养老机构为1000元/月,即近半数老人无法独自负担养老机构费用。因此要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建设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养老服务,由家庭出钱,政府加以资助,社区派人提供服务,帮助老年人在社区内居家养老。二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元的养老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多元化养老需要多元化筹资,除了进一步巩固社会养老参保全覆盖,积极征缴社会养老保障金外,还要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根据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60.6%的老人表示目前和老伴未存养老钱,96.6%的老人未从事任何理财活动。建议政府引导老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储蓄观念,帮助他们保持适当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拓展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实行个人和家庭、企业、社区及政府责任共担的养老资金运行机制。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丁  伟]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