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长沙全社会R&D经费年均增速15.6%

来源: 时间: 2016-09-1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下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提高”等有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五大发展目标。从“十二五”时期长沙发展情况看,全市科技创新的人力和资本要素投入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全市政府科技经费支出、科研投入强度相对偏低。

  一、“十二五”时期长沙研发活动投入情况

  (一)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研发强度提升较缓。2015年全市共投入R&D经费188.3亿元,2010-2015年年均增长15.6%,高于GDP现价年均增幅2.2个百分点;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2.21%,较2010年提高0.21个百分点,且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0.79和0.1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含省直单位)共投入140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占全部R&D经费的74.4%,较2010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二)试验发展占据主导,企业资金超过八成。从构成类型看,2015年全市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8.6亿元,占全部R&D经费的4.6%,2010-2015年年均增长11.9%;应用研究经费21.4亿元,占全部R&D经费的11.4%,2010-2015年年均增长6.0%;试验发展经费158.3亿元,占全部R&D经费的84.0%,2010-2015年年均增长17.7%。

  从资金来源看,2015年全市R&D经费中政府资金30.5亿元,占全部R&D经费的16.2%,2010-2015年年均增长9.8%;企业资金153.6亿元,占全部R&D经费的81.6%,2010-2015年年均增长18.5%;境外资金1447万元,占全部R&D经费的0.1%;其他资金4亿元,占全部R&D经费的2.1%。  

  (三)科技人员不断增加,本科以上占席过半。2015年末全市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3.7万人,比2010年增加4.5万人,2010-2015年年均增长8.4%。从占比看,年末全市科技活动人员数占全省的48.0%,较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数占全市从业人员数的3.0%,较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年末全市科技活动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7.4万人,占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数的54.4%,“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活动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超过一半,其中2010年为60.1%。  

  (四)R&D人员增长较快,人员待遇大幅提高。2015年末全市共有R&D人员9.4万人,是2010年的1.7倍,R&D人员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数的68.6%,较2010年提高9.6个百分点。从性别构成看,全部R&D人员中女性2.6万人,占比为27.5%,较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从工作时间看,全部R&D人员中全时人员6.4万人,占比为68.6%,较2010年提高9.1个百分点;从学历层次看,全部R&D人员中本科及以上人员5.2万人,占比为55.4%;从人员待遇看,全年共支付R&D人员劳务费59.7亿元,是2010年的2.8倍,人均劳务费6.4万元/年,比2010年增加2.4万元/年。  

  二、长沙研发活动投入与先进地区对比情况

  (一)研发强度相对偏低。R&D经费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并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研水平和创新氛围。作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城市之一,“十二五”期间长沙研发经费投入呈逐年增加态势,但研发投入强度增长较慢,年均仅增长0.0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3个百分点。此外,与先进地区对比看,长沙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相对偏低。2015年长沙2.21%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中部六省的太原(2.68%)和武汉(2.74%,2014年),低于副省级城市中的宁波(2.41%)、青岛(2.81%,2014年)、南京(2.98%)、杭州(3.01%,2014年)、厦门(3.02%)和深圳(4.02%,2013年),低于同为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城市的苏州(2.68%,2014年)、无锡(2.73%)和合肥(3.09%)。  

  (二)政府资金占比下降。“十二五”时期全市R&D经费中的政府资金虽逐年增加,但其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全市政府资金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16.2%,较2010年下降4.8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  

  (三)科学研究比重回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源泉。2015年全市科学研究经费30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的15.9%,较2010年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4.6%,较2010年回落0.8个百分点;应用研究经费占比为11.3%,较2010年回落6.2个百分点。

  三、进一步促进全市加大研发投入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府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全社会R&D经费中的政府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省和市等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项目的拨款经费。目前,在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企业自有资金虽然一直是全社会R&D经费的主要部分,但企业更为注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开发(属于试验发展类别),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偏低,这一短板则需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补齐。然而,从政府科学技术经费支出情况看,2014年全市科学技术经费为22.5亿元,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且远远低于太原(4.4%)、苏州(5.6%)、武汉(4.8%)和深圳(4.4%)等先进地区。因此,为激发全民创新热情,在进一步加大政府科学技术经费支出的同时,可考虑减少相关科技服务支出,最大限度地使政府科学技术经费用于鼓励和支持相关研发项目的开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筑牢创新基础。

  (二)重点解决支柱产业效益下滑问题。作为长沙工业名片,以三一集团和中联重科为主的规模以上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牵动着全市工业的发展,更对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近年发展情况看,面临去产能压力,全市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业效益不断下滑,2015年全部规模以上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仅为2013年的五分之一。且随着效益的下滑,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也大幅下降。2015年全部规模以上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共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41.6亿元,较2013年减少9.9亿元。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需高度关注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经营情况,尽力解决面临的问题,帮助企业走脱困境,进而使得企业有更多人力和资金用于研发项目。

  注:

  1、研发活动是指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下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2、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3、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4、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