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坚持走园区兴工之路,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工业的龙头和优势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十二五”以来,长沙园区强力推进创新发展,不断招大引强,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优势产业,工业经济结构实现调整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渐显走出低迷之势,率先实现转型升级。
一、“十二五”以来长沙园区工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目前,长沙形成了“五区九园”(含工业集中区)的园区发展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市级园区2个,每个区县(市)均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十二五”期间,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分别于2012年、2014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先后批准成立了宁乡高新区、浏阳高新区、岳麓科技园和星沙开发区。
(一)总量规模扩张,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不断向园区聚集,园区成为了长沙工业发展的主体。2015年,园区规上工业完成产值7508.13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占全市的比重达71.1%,比201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1881.38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占全市的比重达58.3%,比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
(二)增长速度较快,引领全市工业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沙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1个百分点。从各年度情况看,园区工业增速虽然随着全市大势总体回落,但与全市相比,领先之势逐步扩大。一直以来,园区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工业增速,2011-2013年,园区规上工业增速从28.3%回落至13.9%,园区增速首次出现低于全市增速的情况(2013年低于全市增速0.1个百分点)。之后,园区工业恢复对全市工业的领先优势,引领全市工业发展。2014年、2015年园区规模工业增速分别为13.4%和10.7%,分别比全市增速高1.4和1.5个百分点,2016年上半年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2.9%,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三)多点支撑形成,园区层次渐趋均衡。随着各园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家级园区的快速壮大,园区梯度趋向合理,改变了“两园独大”的历史,形成了“多点支撑”的格局。2010年,作为长沙园区第一方阵的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园区的比重达60.3%,其他园区占比偏小,排名第3的宁乡经开区占比也仅8.1%,两园独大现象非常明显。“十二五”期间,各园区快速发展,特别是作为园区第二方阵的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快速发展壮大,先后进入国家级园区行列,五大国家级园区发展梯队构成长沙园区多点支撑的格局。2015年,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28.54亿元、299.28亿元、254.52亿元、215.40亿元和198.94亿元,占园区的比重均超过了10%,分别为22.7%、15.9%、13.5%、11.4%和10.6%。其中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发展迅速,份额扩大,为园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动力,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园区比重达35.5%,比201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四)优势产业发力,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优势行业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园区工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2015年,园区行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行业有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6大行业,行业占比分别为20.1%、15.5%、9.7%、8.1%、6.3%和5.9%。与2010年行业占比情况相比,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占比提高12.0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3.1、2.8、1.8和1.6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下降25.0个百分点。从2016年上半年情况看,六大行业中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外,其他五大行业占比继续提升,其中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业已经相差不大,全年有望超越。园区工业“一业独大”的局面已经完全改观,取代的是不断优化的行业梯队结构。
(五)行业龙头涌现,企业梯队更趋完善。2015年,园区规上工业企业1230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6.5%,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759家,占全市的50.9%;规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91家。“十二五”期间,园区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5家,比2010年增加10家,平均每年新增2家。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除三一集团、中联重科以外,新增了蓝思科技、晟通科技、比亚迪等企业,广菲克、上海大众2016年有望产值突破100亿,成为电子信息、有色加工、汽车制造等行业龙头。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产业结构的影响,园区工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主导产业不够突出,特色发展不够明显,园区发展出现分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一)发展重点不够突出。一是管理未分类。14个园区,分属三类,经开区(或工业集中区)7个,高新区3个,专业(物流)园区1个,在管理上没有实施分类,没有对每一类园区确定明显的发展标准和目标,考核时没有针对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设置专业性指标。园区产业缺乏独特性和创造性,没有自己主导产业长远规划和目标,并围绕规划目标持续努力推进。二是产业不突出。部分园区产业散乱,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带动作用不强。从12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不含岳麓科技园和星沙产业基地)2015年行业增加值占比情况看,第一大行业占比超过40%的园区只有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前三大行业合计占比超过80%的园区只有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宁乡高新区、隆平高科技园和浏阳高新区的占比均在60%以下。三是政园未分离。设立园区,最主要的目标是实施特殊政策,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发展区域经济,是园区的首要任务,但目前园区管理政府化情况越来越明显,社会管理任务和压力越来越重,分散了集中发展经济的精力。
(二)园区发展分化严重。由于主导产业发展受阻或者地理位置受限等原因,园区发展呈现分化严重的状况。从总量看,2015年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五个国家园区总量较大,占全部园区的比重达74.2%,每个园区的占比均超过了10%,而天心经开区、金霞经开区、暮云经开区、岳麓集中区和星沙产业基地等5个园区经济总量偏小,规上工业增加值合计不足100亿元,占全部园区的比重只有5.1%,其中暮云经开区、岳麓集中区和星沙产业基地占比均不到0.8%。从增速看,浏阳经开区、浏阳集中区、望城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和雨花经开区发展较快,“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浏阳经开区年均增速达41.5%,而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和天心经开区等园区发展相对较慢,“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下。
(三)一企独大现象明显。大部分园区均存在“一企独大”现象,一家企业产值占园区产值比重超过40%以上,如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集团,长沙高新区的中联重科,浏阳经开区的蓝思科技,望城经开区的晟通科技,雨花经开区的比亚迪,天心经开区的红太阳新能源。形成“一企独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在园区发展过程中,个别产业发展迅速,自然形成了规模独大的龙头企业;二是没有培育企业梯队,最初规模较大的企业被动地成为了独大企业。在“独大”企业生产形势好的时候,能够带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其生产形势不好,产值下降时,则将成为园区不堪承受之重。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园区作为工业经济的主战场,要积极顺应新常态,加强产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发动工业经济新引擎,引领经济新发展。
(一)统筹规划强化整体战略。要立足全市经济发展谋篇布局,对14个园区进行统筹规划。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定位各园区发展目标,确定园区主导产业,明确园区产业分工。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六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三是提高发展效率,要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打造园区发展名片,树立园区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更好的知名企业来长沙投资。
(二)分类管理加强政策引导。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园区发展。一是强化园区工作重心,分离或减轻园区在行政管理、社会事务等方面的职能职责,集中精心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的好坏、优劣评价园区干部,激发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分类指导园区规划。根据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物流等园区不同类型,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确定园区发展目标。三是政策引导特色发展。围绕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向新兴产业,制定有效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政策重在引导,既引导园区,又引导企业,注重发展效果,实行“锦上添花”式的引导。
(三)突出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实施“3+1”发展战略,即发展3大主导产业和1个新兴产业,形成自身的园区特色。一是实施重点发展。每个园区要确定主导产业,每个园区主导产业控制在3个以内,第1大产业占比40%以上,前3大产业占比80%以上,形成合理的产业梯队。二是实行新兴发展。面向新经济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每个园区自主规划发展一个新兴产业,为园区发展培养产业后备军,为转型升级寻找突破口和动力源。三是实现特色发展。立足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实现园区特色发展,同一产业只规划为2-3个园区的主导产业,既形成良性竞争,又避免同质发展。
(四)搭建平台推动聚集发展。发挥优势,搭建平台,实现资源聚集和共享,促进企业高效发展、集约发展。一是搭平台推动专业化。围绕主导产业搭建公共平台,减轻企业重复建设投入负担,加强交流合作,提升产业聚集能力。二是抓配套强化产业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企业,不断强化完善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推集聚提高集中度。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聚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政策、平台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企业配套成本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五)循序渐进推动产城融合。逐步推动产城融合,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规划产业功能分区。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工业、物流、商贸、餐饮、娱乐服务等产业功能区,实现布局合理,相互协调。二是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发展,特别是要重点发展工业等实体产业,为园区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为产城融合提供经济基础。三是逐步推进配套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有选择性地发展配套产业,逐步推进产城融合。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餐饮和娱乐服务业等三产业,推动产城融合。四是实现园区提档提质。对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园区,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胡睿懿]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