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时间: 2016-09-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明了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是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的应对之策,也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对于长沙而言,加快弥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因此,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建立适应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家全面小康及长沙市基本现代化等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长沙市协调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长沙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发展。

  (一)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是协调发展就是要“补短板”,注重解决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问题。管理学中的“木桶定律”,也叫“短板效应”,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在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的短板。为此,要切实强化短板意识,坚持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平衡发展结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二是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协调与失衡相对立。历史上,失衡的发展、失衡的体制使一些国家落入“陷阱”、陷入灾难。协调发展理念,是认识把握协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总结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是正视我国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三是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协调的范围是整体,协调的方式是发挥整体效能,协调的目的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发展理念,协调有其明确内涵和要求,主要是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将协调发展贯穿于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问题意识,让协调出动力、出生产力、出合力。

  (二)协调发展的目的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一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二是促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三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协调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协调发展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东部与西部的协调问题、城市与乡村的协调问题、不同收入社会群体的协调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问题、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协调问题、两个文明的协调、社会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问题、经济内部的协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经济与国防的协调等问题。众所周知,矛盾和不平衡是大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也成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经济社会也不例外。但经济社会中的不协调会导致失衡,长期不能有效解决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下一个百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系统阐释了协调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目标要求。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对长沙市而言,必须牢固树立并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瞄准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加快把“短板”补上,促进发展平衡;必须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平衡发展格局。

  二、长沙市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决定了长沙市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方面指标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每一类、每一个指标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协调发展要求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客观、准确、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充分认识和研究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度量和反映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二是全面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该能够全面反映和测度被评价系统的各个方面及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使指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反映协调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考虑到指标量化和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简单明了,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使其在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每个指标都要有可行的资料来源、计算方法、指标数值。

  (二)长沙市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参照国家全面小康及长沙市基本现代化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长沙市协调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该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协调、社会协调、文化协调、资源协调、环境协调五大类32个指标,五大类的权重分别为24%、24%、17%、18%和17%。

  1、经济协调。经济协调注重弥补短板,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协调增长,反映经济发展协调方面的指标共7个,分别为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GDP)、服务业占GDP比重、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的实际水平及经济协调发展的质量。固定资产投资率反映了投入产出水平和投资效率的高低,体现投入产出协调比例关系。服务业占GDP比重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占GDP比重低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短板之一,反映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反映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同步性与协调性,是党的十八对经济与收入同步增长提出的明确要求。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外贸依存度低也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短板,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协调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是反映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指标。

  2、社会协调。社会协调致力于全面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反映社会发展协调方面的指标共8个,分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就业比重(就业人口/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千人执业医生数。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反映了城乡差距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城镇化率反映了城乡人口的结构分布,反映城乡人口的协调发展状况。就业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就业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劳动就业与失业的协调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保障协调发展水平。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发展教育的投入程度,体现了教育协调发展水平。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反映了一个地区劳动结构情况及社会研发水平。千人执业医生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医疗保健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3、文化协调。文化协调着眼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反映文化发展协调方面的指标共5个,分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人均公共文化支出、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现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协调性。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反映了一个地区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公共文化体育的协调发展水平。人均公共文化支出反映了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投入情况。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是反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

  4、资源协调。资源协调主要体现资源节约与经济协调发展,反映资源节约协调方面的指标共6个,分别是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GDP能耗是衡量一个地区能源消费水平及节能降耗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协调性。单位GDP水耗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用水效率情况。人均水资源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的程度指标。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协调状况的重要指标。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了一个地区资源合理利用和流失损耗状况。

  5、环境协调。环境协调致力于减排与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与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反映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指标共5个,分别是空气质量达标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达标率反映了一个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是反映环境友好和环境协调的重要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单位新创造经济价值的环境负荷大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反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环境改善状况的重要指标。城市污水处理率是反映一个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的配套程度,是评价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标志性指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的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现环境绿化与城市建设相协调。

  (三)长沙市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贯穿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全过程。因此,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依据,以促进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确立各项指标到2020年的目标值,为“十三五”长沙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经济协调。到2020年,人均GDP达16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率为50%,服务业占GDP比重达60%,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为1,外贸依存度达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

  2、社会协调。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1,城镇化率达80%,就业比重(就业人口/常住人口)达70%,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100%,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20%,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200人,千人执业医生数达4人。

  3、文化协调。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0%,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5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支出达300元,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80%。

  4、资源协调。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3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单位GDP水耗控制在40立方米/万元以下,人均水资源量达1600立方米/人,森林覆盖率达6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控制在20公顷/亿元以下。

  5、环境协调。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10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控制标准以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

  (四)协调发展评价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该指标体系采用全面小康等指标体系的测度方法,以单个指标分别计分,再加总进行综合评价。对正指标采用指标完成值/目标值*指标分值的方法测算,对于逆指标采用指标目标值/指标完成值*指标分值进行测算,最高得分不超过指标分值,各指标得分之和即为协调发展总体实现程度。

  监测结果显示,长沙市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协调发展程度稳步提升。2015年长沙市协调发展总体实现程度达82.1%,比上年提升3.9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协调、社会协调、文化协调、资源协调和环境协调类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0.3%、88.8%、85.8%、84.3%和82.9%。

  1、经济增长协调性不断增强。近年来,长沙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长沙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547.06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8510.13亿元,年均增长12%,经济增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人均GDP突破10万元,达115443元,比上年增长8.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60元,比上年增长8.5%,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趋于同步。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达45.1%,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1%,比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消费与投资增长趋于同步,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投资、消费年均分别增长20.3%、14.5%。2015年,长沙经济协调发展类协调发展实现程度为70.3%,比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

  2、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近年来,长沙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不断提高,2015年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6%和97.3%,比上年分别提升3.3和0.4个百分点。2015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2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6.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18.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36.4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3.09万人。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2010年的7.13人增加到2015年的9.44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1.84:1缩小到2015年1.69:1;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5年城镇化率达74.4%,比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2015年,长沙社会协调发展类协调发展实现程度达88.8%,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3、文化事业协调融合发展。长沙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公共文化服务增多,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全面开放,成功举办亚洲男篮锦标赛、湘江帆船赛、首届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长沙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7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GDP的比重达9.1%,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9.0%,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文化投入不断增加,人均公共文化支出达201元,比上年增加41元,达到全面小康标准。2015年文化协调类协调发展实现程度达85.8%,比上年提升3.0个百分点。

  4、资源利用协调性提升。长沙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全面完成。2015年,长沙单位GDP能耗为0.41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降低5.77%。开展“三年造绿大行动”,五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8.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为24.9公顷/万元。2015年资源协调类协调发展实现程度达84.3%,比上年提升5.4个百分点。

  5、环境协调友好持续改善。近年来,长沙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素质,形成自觉爱护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大力实施“清霾”、“碧水”、“静音”、“净土”四大行动,着力营造两型引领的城乡环境。“长沙蓝”不断增加,湘江水更加清澈,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两型社会建设加速推进。2015年,长沙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量达到湖南省控制标准。2015年环境协调类协调发展实现程度达82.9%。

  (五)长沙市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长沙经济持续稳定平稳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不平衡。当前,无论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还是经济增长质量、生态环境及收入水平等等,长沙城乡之间、区县之间等发展均不平衡,如果发展不平衡长期得不到改善,差距过大,会进一步造成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中,发达地区资本过剩、人才过剩、人口过密,出现城市病。从九个区县(市)比较来看,2015年人均GDP较高的雨花区达19.37万元、芙蓉区达19.1万元,较低的宁乡县为8.16万元、浏阳市为8.54万元,区县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最高的雨花区为宁乡县的2.4倍、为浏阳市的2.3倍。同时区县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明显,2015年芙蓉、天心、开福、雨花、长沙县的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已达100%,而最低的望城区仅为54.2%,岳麓、宁乡、浏阳也还不达90%。

  2、居民收入差距大。由于区位环境、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历史的和地域的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961元、农村居民收入为23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9:1,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居民收入增长趋缓,2014年、2015年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低于经济增速。2015年居民收入增长率扣除物价实际增长7.3%,低于经济增速2.6个百分点,2014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为6.6%,低于经济增速3.9个百分点。

  3、对外开放水平较低。一直以来,长沙经济对外开放水平较低,进出口总量少,外向度低。2006-2008年长沙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始终在13%左右徘徊,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外向度仅为7.5%,2010年为8.9%,2011-2013年经济外向度为8.6%,2014年提升至9.9%,2015年为9.5%。与全国经济外向度比较,长沙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2010年、2015年全国经济外向度分别为51%和42.8%。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比较来看,2015年长沙经济外向度为9.5%,居第23位,排名靠后。居前三位城市的经济外向度均超40%,郑州市为48.6%、广州市为45.9%、杭州市为41.1%。从同处中部6个省会城市比较来看,长沙居最后一位,差距明显。2015年武汉、郑州、合肥、南昌、太原的经济外向度分别为16.0%、48.6%、22.3%、17.8%和24.3%。

  4、资源环境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长沙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创新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全力实施“清霾”“碧水”“静音”三大整治行动,城乡环保和治理不断加强,但空气质量仍然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2016年长沙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长沙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水和空气治理尤需加大力度。2015年长沙PM2.5达标天数比例为74.8%,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70.6%,远远低于全面小康标准。

  5、服务业发展滞后。从与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全国省会城市的对比来看,长沙经济总量的差距主要在于服务业,同时服务业占GDP比重明显偏低。2015年长沙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834.77亿元,武汉、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均超5500亿元,广州则达到了12086.11亿元。长沙与这些城市的差距高达了1700亿元以上。2015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5.1%,居26个全国省会城市第22位,比武汉低5.9个百分点,比南京低12.2个百分点,比杭州低13.1个百分点。在服务业中,长沙的金融业又与各城市差距较为明显,2015年长沙金融业占GDP比重仅为5%,比武汉低2.7个百分点,比南京低6.5个百分点,比杭州低4.7个百分点。

  三、推进长沙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长沙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要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长沙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目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长沙城乡差距较大。因此,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宁乡、浏阳等偏远农村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异。二是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地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相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统筹协调城乡产业发展。在优化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上,对长沙的产业发展、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科学定位分析,按照全市产业发展总体战略科学统筹推进,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二)进一步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首位,深入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能性与新模式,竭力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一是改善生态环境。要合理规划,优化环境功能分区,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围绕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污染源结构、工程、管理三项减排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是提升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色覆盖面积。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不断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设 “绿色长沙”。三是发展两型产业。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低耗能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积极构建两型产业体系、绿色建筑、高效交通、低碳生活方式。

  (三)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一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要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注重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有机统一。二是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发展力量。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协调发展。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处理好一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的关系,既要发挥一次分配在提升效率方面的激励作用,也要发挥二次分配在实现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方面的优化作用;既要保护合法收入,也要取缔非法收入,实现收入分配秩序和格局的公平公正。要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加大文化改革力度,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共同提升的新格局。二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加速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要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引入市场机制,使文化生产和管理中愈来愈渗透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增强产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发挥文化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经济管理的人才,为实现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扶文武  罗  颖  邹俊平]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