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总基调,精准施策出实招,积极作为破难题,全市经济基本面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展望后势,经济发展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完成全年目标难度加大,下阶段,要全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力争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一、总体评价,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经省局评估认定,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3.78亿元,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1.95亿元,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4324.01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824.08亿元,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2.14亿元,增长1.6%。主要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产业发展缓中趋稳。一是农业总体平稳,畜牧业指标出现回落。1-8月,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9.0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增加值192.7亿元,同比增长3.2%。油料作物达8.1万吨,蔬菜产量增长4%,猪、羊、家禽出栏数同比下降6.0%、0.6%、0.8%。二是工业增速回升,企稳态势明显。2-8月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6.4%、7.2%、7.5%、7.5%、7.8%、8.0%、7.9%,1-8月增速虽比1-7月回落0.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高0.7个和0.1个百分点,总体呈逐月回升态势。园区增速较快,继续引领全市工业发展,1-8月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220.7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60.6%,占比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个百分点,增幅回升3.2个百分点,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全市工业企稳贡献不断增强。从关联指标看,1-8月,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1%,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长22.7%,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6.3%,反映工业企稳态势较好。三是服务业发展加快,总体态势向好。在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和重大举措推动下,服务业发展跑出“加速度”,1-8月,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3家,其中8月新增66家,创单月新增最高纪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6.1%;文体娱乐、信息服务、租赁商贸等服务业企业利润持续增加,现代金融、物流等行业快速发展。
(二)总体需求保持稳定。一是投资保持稳定,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在全国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下,全市投资在高基数上实现了较快增长,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1-7月略有回落,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重大项目支持有力,1-8月,全市808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预估投资额的84.1%,较去年同期加快13.3个百分点;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531个,同比增长89.0%;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32.3%,高于全市项目投资增速18.7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全部项目的比重为48.6%,比去年同期提高12.4个百分点。房地产方面,1-8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88.16亿元,增长14.1%。二是消费总体平稳,房地产销售升温。在全国省会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指标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全市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社零累计增速从2月10.5%逐月上升至8月11.4%。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较快,1-8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3.4%,与之相关的电信和邮政总量分别增长46.1%、50.4%。房地产销售市场火爆,1-8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7.0%,连续15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三是进出口降幅收窄,利用外资保持增长。1-8月,全市进出口同比下降22.4%,降幅比1-7月收窄3.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6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9.1%,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长14.7%。
(三)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一是工业结构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中,1-8月,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6.8%,高于规模工业增速8.9个百分点;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等高端制造业分别增长39.6%、32.7%、15.3%,高于规模工业增速31.7、24.8、7.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24.7%、32.0%、7.1%;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速回落,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二是投资结构优化。固定资产投资中,1-8月,全市六大高耗能产业完成投资额265.75亿元,同比下降4.2%,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3%下降到20.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23.2%,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6个百分点;随着城际铁路、南北横线工程、路网快速化改造等大型基础项目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占比不断提升,1-8月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增长17.8%,比全部投资增速高4.2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9%,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三是“双创”深入推进。随着改革深化、简政放权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1-8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95251户,同比增长23.9%,其中新设立企业36649户,增长25.2%;新增“四上”单位272家,为去年同期的2.3倍。
(四)财政金融形势稳定。一是财政收入保持稳定。1-8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增速比1-7月快1.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1-7月快0.5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平稳运行。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5744.80亿元,比年初新增1679.14亿元,比上月增加424.4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3496.18亿元,比年初新增1172.31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980.68亿元,比年初新增851.55亿元;住户贷款余额3410.20亿元,比年初新增358.1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9999.41亿元,比年初新增814.07亿元。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一是民生投入不断增加。1-8月民生领域投资495.65亿元,增长59.0%,比全部投资增速高45.4个百分点。惠民支出增长较快,1-8月,医疗卫生与计生支出37.29亿元、社保和就业支出44.70亿元、城乡社区支出208.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21.6%、47.5%。二是物价涨幅总体温和。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三是民生实事稳步推进。1-8月,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6451户,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33万人,超序时进度1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6天,同比增加11天。
二、展望后势,趋稳基础尚待稳固
经过“十二五”的高速发展,长沙主要经济指标基数都较大,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9、5、7位,经济增速在长沙之前的4个城市中仅有杭州基数大于长沙。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对照全年发展目标,要继续在高基数上实现较快增长难度不小,后阶段工作压力较大,经济运行中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是完成全年目标难度较大。当前,实体经济困难、市场预期不稳问题突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与全年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1-8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低于年初目标1.6、1.4、0.6个百分点。二是经济运行出现分化情况。从增加值排名前10的工业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汽车制造业增长39.6%,而烟草制造业则为负增长8.0%。从社零来看,增速最高的(望城区)为30.4%,增速较低的(雨花区)为8.2%。从工业园区来看,增速最快的(浏阳工业集中区)增长17.6%,而增长最慢的(暮云经开区)仅增长3.6%,相差14个百分点。三是经济运行环境依然复杂。从全国来、全省来看,8月经济指标表明经济呈稳中向好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从长沙来看,1-8月,全市规模工业、投资分别较1-7回落0.1、0.8个百分点,表明下行压力仍存。
(二)工业经济面临三大难题。一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增长乏力,拖累较大。烟草制品业作为占比最高的主导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计划性较强,拖累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今年2、3、4、5、6、7、8月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7.9%、-6.9%、-10.1%、-9.8%、-8.9%、-8.8%、-8.0%,与去年同期8.4%、8.8%、7.4%、4.0%、4.9%、3.2%、4.2%的平稳增长形成较大反差;受高档烟消费下降及去库存影响,骨干企业处于下行通道,要弥补这块缺口难度很大。二是工业投资增速回落,基础不稳。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在35%左右,是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但由于当前重大工业项目不足,技改投资持续低迷,影响了工业投资增速。1-8月工业完成投资额增长14.9%,增速比1-6月,1-7月分别低2.9、1.3个百分点。1-8月,工业技改投资下降7.6%,自去年负增长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从工业用电来看,2-8月同比增长-22.4%、10.8%、23.8%、13%、1.7%、54.0%、8.5%,波动较大。三是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困难加剧。自今年3月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持续下降,1-7月下降1.4%,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37个行业中12个出现下降,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利润下降幅度较大,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贵”、“利润薄”等问题,大部份中小企业处于微利、无利或者亏损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
(三)投资面临三大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边际投资效益递减。一是投资基数扩大,压力凸显。经过“十二五”的高速发展,长沙投资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1-7月长沙投资总量(3603.57亿元)、增速(14.4%)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投资增速比长沙高的省会中,有贵阳(20.8%)、海口(18.3%)、银川(14.8%)、太原(14.6%),投资总量分别为1629.88、592.62、778.07、855.55亿元,均低于长沙(3603.57亿元)。投资总量比长沙高的省会城中,成都增速最大为13.3%,要保持高基数上高增长难度很大。二是民间投资持续回落,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民间投资都是长沙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今年以来呈持续下滑的态势。1-8月全市完成民间投资2628.90亿元,同比仅增长2.4%,低于全市投资增速11.2个百分点,比1-7月低1.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滑势头短期内难以改善。三是完成目标难度较大,效益偏低。从全年目标来看,投资要完成年初增长15%,全年完成7400亿元的投资目标,剩下四个月每个月至少完成760.5亿元投资量,面临非常大的压力。而且边际投资效益递减近年来呈下降态势,2015年全市投资效益系数仅为0.11,远低于0.6-0.8的正常标准,投资效益十分不理想。
三、抢抓机遇,确保完成全年目标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作用下,全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稳、企稳回升,但在短期内快速回升的难度仍然很大,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下阶段,要围绕“稳住、进好、调优”目标要求,进一步坚定信心,紧盯全面目标任务,切实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强化投资支撑作用,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量。尽快启动符合国家、省、市规划要求的重大项目,多渠道筹集在建和续建重大项目资金,加快用地和环评审批,加强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入,确保重大项目工程进度。二是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投资是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的最佳结合点,现在的投资决定未来的发展基础与条件,决定未来的产业结构。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前瞻性谋划建设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精准化、精细化管理,在确保重点项目进度的前提下,确保质量、确保效益,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大型央企外迁布局的有利契机,研究制定全市“招商图谱”,筛选确定重点产业、目标区域、目标企业和合作商业协会等关键内容,对重大企业的引进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其它知名企业来长投资创业,有效解决当前我市重大产业项目偏少的问题。
(二)提升工业经济活力,提升发展能力。一是稳住重点行业企业,帮扶企业解决当前困难。对出现经营困难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和“一企多策”专门帮扶,重点做好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对中烟、中联、三一等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二是注重全产业链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全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来突破,着力把科技创新、生产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以及产业集聚等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的层次通盘考虑,将更多的现代生产工艺、现代商业技术、现代管理方法整合进产业价值链中,与产业科技同步推进,提升长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工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工业投入,要大力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升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一般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普通化工向精细发展;要加大对新兴产业投资力度,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省对我市工业政策的支持,大力扶持以技术为主导产品的中小企业,增加风险行业的资本投放量,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发展实力。一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建设特色鲜明、分工明确、业态先进的集聚区,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能级和分工深度。二是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顺应消费升级要求和居民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多层次、高品质生活服务,重点培育旅游休闲、健康医疗、文化体育、社区家庭、定制家居、汽车后市场等生活性服务业,研究和出台一批专项扶持奖励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和打造一批服务品牌。三是增强政策落地实效。我市出台了《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加强调度考核,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确保服务业跑出“加速度”。
(四)加大简政放权,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抓审批制度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学习借鉴浙江、广东、海南促进民间投资经营,探索企业投资项目“不在审批”管理模式,对社会投资项目实行“极简审批”“快捷备案”,不设置任何前置条件;在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等领域组织一批项目向社会公布,不设置任何门槛;深入运用“互联网+政务”模式,建立应该推广电子证照库,实现审批“免带证照”或“少带证照”。二是抓新兴经济改革,增强创新创业活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着力打造“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大力支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网络经济、分享经济,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形成项目聚集、企业聚集、人才聚集的良好态势。三是抓要素市场改革,增强保障能力。以湘江新区等重大战略平台为基础,先行先试,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行土地1.5级开发、产业用地差别化基准地价等政策,推进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发展区域化、网络化的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破除人力资源市场的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歧视,构建城乡一体、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体系。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