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压力和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国工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坚持走资源节约能源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经济中的一环,长沙工业也需要顺势而为加快绿色转型,这既是化解长沙“缺煤少油”能源资源瓶颈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途径。
下文将以长沙规模工业的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绿色工业的内涵来考量长沙工业绿色发展的成色,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办法和措施。
一、绿色工业的定义和特征
绿色工业是实现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的工业,即在生产满足人需要的产品时,能够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自觉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绿色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形态,是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生态化、零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
绿色工业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低投入、高产出,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从内涵上讲,它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范围内按照资源禀赋构筑区域产业合理布局的均衡工业体系;它要求实现生态发展平衡,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备、能源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循环工业体系;它要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发展高端化、低碳化、生态化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指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动清洁生产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使工业产业尽快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十二五时期长沙发展绿色工业的主要成本效益分析
基于工业是长沙最主要的能源消耗、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这一现实,工业绿色转型会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在推动工业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动态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既包括治理环境的生态投资,又包括潜在的宏观经济损失及就业岗位的流失。另一方面,实现工业绿色转型目标后,也能产生显著的效益,其中既有工业企业能源成本降低等直接效益,又能延长工业部门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生命周期,还有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绿色就业机会等效益。
(一)工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成本
1、投资效益率的下降。“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生态投资654.6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4%,从静态的全社会资源配置角度看,增加生态投资,不管其资金来源如何,都会导致其他领域的投资相对减少。由于生态投资的经济效益要低于生产性投资,新增投资效益的相对下降,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宏观经济损失之一。
2、高能耗行业的发展限制。推动工业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工业部门对能源的消耗会相对减少,因此能源行业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行业的增长会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随着工业绿色转型的不断推进,水泥等高耗能增长必然受到抑制,也是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宏观经济损失。201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为0.11亿元,比2010年的5.95亿元减少98.2%,企业用工人数为280人,比2010年的13196人减少97.9%;水泥制造行业增加值为14.4亿元,比2010年的15.4亿元减少6.5%,用工人数为3513人,比2010年减少58.7%。
(二)工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效益
1、节约成本,减少排放。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共节能约为770万吨标准煤,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48万吨。以发热量为5500 大卡/千克的动力煤400 元/吨的价格进行估计,“十二五” 期间长沙工业部门因减少能源消耗而节约的成本为43.12亿元;减少的二氧化硫排放的效益,可以用脱硫运行成本大体测算, (计入脱硫运行成本项目的大概包括设备投入、用料、用水、用电及人工等,每公斤脱硫成本大约12.8元)“十二五”期间,因为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节省开支23.65亿元。
2、绿色转型升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电力、钢铁、水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排放工业行业快速发展。这些工业行业的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较长,如果这类生产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量较高,那么其高能耗、高排放的特性将在长时期内被锁定。通过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化解过剩产能、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这既会给未来节能减排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这是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收益。
3、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生态投资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84%,按照长沙GDP发展目标9%测算,“十三五”期间,长沙市生态投资保守估计1021.47亿元,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也会培育并拉动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根据测算,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的拉动率约为1.1、对GDP 的投资乘数为1.4,假定长沙环保投资对节能产业的拉动率和投资乘数与国家相同,则“十三五”时期、长沙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会达到1123.62亿元,拉动GDP增加1430.01亿元。在此基础上,以节能环保产业人均年产值30 万元估算,“十三五”时期,节能环保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为37.45万个。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3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1%,实现销售收入8389.2亿元,是2010年的3.8倍,实现利润总额530.9亿元。
虽然不能对“十二五”期间工业绿色转型的全部成本及收益进行评估,但从工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成本和效益来看,尽管推动工业向绿色经济转型需要占用一部分投资数额,也会产生一定的宏观经济损失,并且会产生就业岗位减少等不利影响,但其在节约能源成本,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延长高耗能行业产业周期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整体来看,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三、长沙发展绿色工业的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长沙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贡献率大幅提升,工业用能总量和能耗增速控制较好,重点耗能单位产品单耗下降明显,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长沙规模工业在提高生产效率,不断促进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同时实现了减少能源、资源边际成本,降低“生态占用”的良好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长沙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规模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1、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2015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745.03亿元,同比增长8.8%,比2010年增长85.3%;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228.2亿元,占86.2%,占比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规模工业结构出现新优化。从2016年上半年的能源流动情况来看,能源更多流入轻工业、新型产业,工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显现。
从轻重工业来看,2016年1-6月,全市轻工业能耗累计增速分别为3.9%、-1.7%、3.8%、4.0%、3.3%,而重工业累计能耗增速分别为-2.7%、-0.2%、4.1%、-5.0%、-6.2%,呈现出轻工业能耗走势回暖,而重工业能耗继续下降的趋势,全市能源消费有从重工业向轻工业流动的趋势。
从制造业内部情况来看,以新型产业为主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较快,这四个行业2016年1-6月能耗累计增速分别为10.8%、22.3%、14.8%、44.6%,而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造纸和纸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维持下降走势,增速分别为-22.3%、-13.4%、-12.1%、-12.4%。
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情况来看,2016年1-6月,传统产业的烟草、化工、冶金、建材、纺织工业部门能耗增速分别为-13.4%、-11.6%、0.6%、-11.9%、-5.9%,而新型产业的机械、电子、医药工业部门的能耗增速分别为6.1%、10.8%,21.5%。
通过分析制造业内部的能源消费的流动,我们可以看到新型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从机械工程、烟草制品两点支撑逐步向多点开花、全面铺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较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十二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1、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明显。2011-2015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率分别为11.6%、16.8%、7.5%、14.9%、11.9%,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明显,同时“十二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以年均0.2%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14.7%的增长, 规模工业整体能源效率不断提升。
2、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明显。“十二五”期间,重点监测的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明显,其中,2011-2015年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4%、1.1%、0.7%、1.7%,4.1%,吨铝加工材消耗能源量分别下降0.3%、6.4%、24.3%、7.2%、14.9%。
3、能源结构优化成效突出。“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着眼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着力减少碳排放,2015年长沙市规模工业煤炭实物消费量比2010年减少了2288728吨,煤炭实物消费量下降36.6%,同时,以电力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增长较快,2015年长沙市规模工业用电量比2010年增加了324269万千瓦时,增长35.1%。煤炭消费占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73.8%下降到51.1%,下降22.7个百分点,电力、油气占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从17.8%、4.7%提高到26.9%、15.6%,分别提高9.1、10.9个百分点,优化能源结构成效突出,工业发展的“碳”特征有所减弱。
4、“三废”排放控制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废气排放总量为4803775万标立方米,比2010年减少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07.6万吨,比2010年减少27.7%,工业炉窑数为124台,比2010年减少43.4%。
四、长沙发展绿色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一)从国家的大背景来看,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中国并未真正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地区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中国工业也尚未形成绿色增长核算体系,没有出台具有市场调节作用的政策工具,如碳税,造成环境治理成本长期低估;而且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的税收政策不配套,企业缺乏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装备的微观激励。
(二)从长沙发展的进程来看,正处在工业发展期与小康社会建设期叠加期,长沙规模工业用能刚性较强,整体能耗下降难度加大。
1、投资驱动型及传统工业主导型发展格局的影响。“十二五”期间,长沙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75%以上的高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城镇化进程对节能降耗提出挑战。有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煤。从长沙情况来看,2015年长沙城镇化率只有73.5%,按照长沙十三五规划草案来看,到2020年长沙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要达到81%,十三五期间,长沙城镇化的进程还有深入推进的空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然拉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导致高耗能行业短期难以出清,短期调整难度加大,也给后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从长沙工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规模工业的发展还面临投入产出效率低,工业重复用水率低、废水排放偏多的困境。
1、企业经营压力加大。2015年,长沙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9.5%,而主营业务成本、三项费用合计比上年分别增长9.9%和15.0%,分别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4和5.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4.8%,比主管业务收入增速低4.7个百分点。从“十二五”变化情况看,企业产出效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5年长沙规模工业平均增加值率为30.6%,比2010年下降2.9个百分点;收入利税率为16.5%,比2010年下降7.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6.4%,比2010年下降2.0个百分点。
2、工业重复用水覆盖面偏小,再生水利用率低。从规模工业用水的整体情况来看,2015年规模工业重复用水企业476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8.1%,同比下降2.4%;另一方面,重复用水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仅有104家,重复用水企业占比低,重复用水规模小;全市38个有取水量的行业中,重复用水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单个行业,约占全市重复用水量的72.3%,其他行业重复用水量较少,还有7个行业重复用水为零,工业重复用水覆盖面较小,规模不大,有严重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存在。从再生水的利用来看,201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为16.42万立方米,仅占用新水总量的0.06%,从企业数来看,全市仅有4家企业有再生水利用,占比仅为0.15%;而全市纳入统计监测的污水处理企业2015年污水处理量达30304.5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6.9%,规模工业企业处理完后的再生水大多直接排放,循环利用率低。废水排放问题仍很突出,一些工业企业超标排放,2015年长沙市地表水质达标率仅为76.04%。
五、促进长沙工业绿色发展的几点建议
促进长沙工业发展,既要在加快推进长沙智造、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加法上找方法,也要在做好能源使用总量、能源使用强度的减法上出措施,让绿色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标志和内生因素,增加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坚持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业部门生产效率提高
1、推进“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转变。提升制造产业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切实推进供给侧改革,摸准市场脉搏,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组织模式变革,促进生产性服务性的发展,建立提供“产品+服务”的模式。加快产业结构提升步伐,通过政策引导、财税鼓励、行业推广三者共抓的方式,不断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延长企业生产链,提高工业产品上下游的契合度,避免产品的重复用能。
2、以新型产业、绿色产业为着力点,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先进的工业技术来降低能耗和物耗,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绿色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好现有的园区平台做好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的研发工作,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规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发展清洁技术、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生产的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和总量控制,建立节能、降耗、节水、节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工业领域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规划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治理三废排放力度
1、继续推进技改步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高优质、清洁和高效能源的使用率。探索跨行业共生的协同减排,鼓励园区在招商引资、工业投产中考虑协同减排的可能性,重点推进跨行业物质、能源共生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利用的优化升级。
2、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电力、水泥等煤炭需求量较大的行业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能源,原煤为主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向煤炭深度加工转化方向调整,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降低终端能源消费中直接消费煤炭比重便变得十分重要,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再一次性能源中的占比,整体能源使用比例向可再生能源方向调整,加快宁乡道林和浏阳大围山以及岳麓区莲花山片区风能资源开发,有序推进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工程建设。
3、落实国家法律,加强法律监督。坚决做到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要实行“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强化管理,以管促治”的环境保护三项基本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等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
4、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做好能源消费计量、统计和效率分析,延伸节能降耗工作的触手,提高节能降耗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单耗水平,抓好高耗能行业节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应用,拓宽节能降耗的工作面,覆盖包括居民生活等公共节能,推动全社会能源消费质量效益的提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燕俊杰]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