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长沙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稳中有好的态势

来源: 时间: 2016-10-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发展新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强监测调度,积极有效应对,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下阶段,全市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平稳运行的基础仍不牢固,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全年经济工作目标较好完成。

  一、 运行情况

  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20.32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3%、7.5%和11.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主要指标增速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是主要指标稳中向好。预计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比一季度高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增速逐月回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在8%左右,前三季度增长7.8%,增幅与上半年持平,比一季度高0.6个百分点,稳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总体稳定,1-8月增速居全国省会第5位。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前三季度,全市CPI同比上涨1.7%。三是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5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8.2%,其中“四上”企业从业人数增长5.0%,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四是要素供给充分保障。生产用电量、金融机构存贷款等指标增速持续两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3.3%、10.8%和12.9%。

  (二)结构调整稳步向好。一是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98.1亿元,增长3.3%,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蔬菜增长4.6%,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增长,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二是工业结构持续改善。高技术产业、园区工业、优势行业占比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5.5%和13.2%,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升2.6和3.9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加工业等三大优势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2.6%、33.5%和18.7%,三大行业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7%,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5.5%,有效弥补了主导产业下滑的影响。三是服务业主导趋势明显。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0%,其中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处于领先,1-8月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5%,前三季度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186.67亿元,增长13.9%。

  (三)内需支撑较为有力。一是消费市场持续提速。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2.08亿元,同比增长11.5%,分别比上半年和一季度提升0.3和0.7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居省会城市第5位,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1.6%,同比提升4.0个百分点;汽车类、石油类、医药类主要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6.0%、2.4%和21.0%,同比分别提升6.0、2.7和9.5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速持续提升,骨干企业零售额增速逐步由负转正,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50.8%。二是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3.9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867.42亿元,同比增长113.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8%;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9.6%;服务业投资增速逐月加快,投资结构呈现优化升级。同时,受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提升,前三季度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734.9万平方米,增长3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9.5%,创今年以来新高。三是外贸降幅不断收窄。受外需不足等影响,全市出口总体下滑,但降幅逐月收窄,从年初的-62.1%收窄至前三季度的-29.9%;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6.85亿元,同比增长11.0%。

  (四)发展动能转化升级。一是供给侧改革有效推进。企业去库存进展较快,全市住宅待售面积同比下降22.2%,房地产企业库存压力缓解。1-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得到有效控制,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3.4%,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同比下降8.6%,新兴产业能耗增长相对较快。二是市场主体增势强劲。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四上”企业401家,同比增长76.7%,显示“双创”氛围日益浓厚。三是新区发展来势良好。前三季度,湘江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2.0%、12.3%、22.2%和14.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9、4.5、8.5和3.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

  (五)社会民生不断改善。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714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300元和18724元,分别增长8.5%和8.0%。二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增长25.0%,民生工程投资增长62.5%;保障房建设进展顺利,前三季度全市城市棚户区改造36610套,农村危房改造5689户;精准扶贫扎实有力,全市落实帮扶责任人1.7万户,启动帮扶项目489个,落实帮扶资金4042万元。三是生活环境更爽。前三季度,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03天,同比增加8天。

  二、主要问题

  虽然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一)传统产业运行艰难。目前,工程机械、烟草等传统产业仍是长沙工业主要发展力量,在近年经济运行环境持续偏紧情况下,这些产业大多运行艰难,工业生产回升压力大。前三季度,全市烟草制品和工程机械两大主导产业共实现增加值729.55亿元,同比下降6.3%,拖累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2.3个百分点。作为新增长点的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行业经过前几年的较快发展,目前正回归常态发展轨道,难以支撑整个工业持续较快增长。此外,企业效益持续下滑,1-8月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0.1%,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资金偏紧,企业景气调查显示26.3%的工业企业反映资金周转紧张,高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综合多重因素考虑,预计全市规模工业生产增幅难以持续回升。

  (二)部分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今年以来,受市场需求疲软、市场准入放开不够等因素影响,投资增速整体呈持续回落走势,尤其是民间投资、技改投资以及工业等实体投资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一是民间投资增速持续走低。前三季度全市民间投资仅增长0.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9.3个百分点左右,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低3.7和9.2个百分点;由于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近60%,但增幅持续创下新低,值得引起警惕。二是技改投资出现下降。前三季度,全市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4%,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1.4个百分点,为近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这直接反映出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意愿不足,对全市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工业投资持续回落。预计前三季度增长12.8%,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低2.3 和15.6个百分点,重大工业项目不足对后期工业投资增速提升带来较大影响,确保投资平稳增长难度较大。

  (三)财政金融运行显隐忧。从财政看,受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影响,加上“营改增”减税效应持续释放,今年以来全市财政收入增速持续回落。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仅增长0.7%,比去年同期和上半年分别低8.6和15.3个百分点。同时,全市财政支出增长21.2%,1-8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4位和第4位,在增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从金融看,一方面,全市存款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企业活期存款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0.2%),高于全市存款增速9.4个百分点,说明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不够、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受政府以及非金融机构存款增速回落影响,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持续回落,8月起连续两月出现同比少增的现象,1-9月同比增长10.8%,比一季度回落10.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全市贷款增速持续6个月回落,1-9月全市金融机构贷款额同比增长12.9%,比一季度回落5.7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同比少增66.77亿元,且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回落对经济增速影响明显,相比一季度,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回落拖累GDP增速0.4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从当前来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作用下,我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短期内快速回升的难度仍然很大,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下阶段,要围绕“稳住、进好、调优”目标要求,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坚定发展信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巩固工业回稳基础。虽然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增速稳步回升,但同比依然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主要原因是支柱行业工程机械和烟草行业增速下降,需要多措并举、多点支撑力促工业回稳。一是稳住骨干企业。精准帮扶,实行“一企一策”,稳住中烟公司、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传统企业生产,稳住蓝思科技、晟通科技等新兴企业增速,帮助企业适应消费升级和市场变化,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助推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二是壮大优势产业。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几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旗舰型企业和品牌,为全市工业发展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三是强化园区支撑。加快引进新项目、新企业,做到引进一家,建成一家、投产一家,尽快把一个个工业投资项目变成工业生产企业,提升园区发展速度。

  (二)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加大力度稳定投资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占比,有效提高投资效益。一是稳住民间投资。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扩大企业上市规模,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脱虚向实”,运用PPP模式推动民间投资更多的进入创新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建设领域。二是加强重大项目调度。加强精准化管理,对市本级重大项目、市领导联点重大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督促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增效。三是促进房产市场健康发展。认真落实楼市新政,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有效满足居民合理刚需,有序去除房地产库存,确保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

  (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着力补强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一是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全省服务业“十百千”计划为契机,多渠道加大服务业资金投入,特别是要利用信贷、税收、技术等途径加大对中小微服务企业支持力度。三是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当前,全市服务业大企业相比同类城市明显偏少,要在重点行业领域积极谋划建设一批业态新、影响力强、拉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四)增强金融服务能力。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是全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必须确保行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强化实体支持。积极搭建政金企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担保补偿机制等,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信贷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全市重大项目、民生领域,以及“三农”、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二是加快产业发展。推进金融功能区建设,加强金融产业招商,引导更多大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来长落户,支持地方银行机构发展壮大,促进保险服务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三是降低融资成本。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直接融资规模,稳健发展小微金融机构,加大监管力度,缩短融资环节,提升贷款审批效率,改善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