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克服了经济形势复杂、洪涝灾害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稳定向好、加速转型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了应有贡献。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8.1亿元,同比增长3.3%。
一、基本情况
(一)农产品供应充足,部分产品产量下降。种植业方面,201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2.53千公顷,同比下降0.7%,粮食总产量250.6万吨,下降0.2%;油料播种面积55.58千公顷,上升1.2%,油料总产量9.5万吨,上升0.9%;蔬菜播种面积171.9千公顷,增长0.1%,蔬菜总产量601.3万吨,增长2.1%;茶叶产量3.2万吨,下降0.3%;预计水果产量42.8万吨,同比上升3.0%。畜牧水产方面,前三季度出栏肉猪523.2万头,同比下降4.6%;家禽出栏4163.8万只,下降1.2%;禽蛋产量3.9万吨,下降1.8%。
(二)传统农业“互联网+”改造进程提速。农业企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持续提高,全市已建立网上销售渠道的农业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湖南亚林瓜子通过拓展互联网业务,1-9月网上销售额达9600万元,同比增长113.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专业农村电商平台总数超过100家,培育了沁坤电商、惠农网、农社网、友阿农博汇等一批知名的农业互联网企业,沁坤电商今年线上交易额有望突破20亿元。宁乡县成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浏阳市成为全国信息进村入户整县推进试点市。
(三)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展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超过17000家,其中今年新增家庭农场953家、农民合作社754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多样化,耕地流转面积达170.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粮食综合服务中心6座,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20万亩。开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训12期、1030人,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10万人次,培育了一大批既懂生产又懂市场的现代农业企业家和新型职业农民,长沙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验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势喜人。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增长,1-9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达15.1%。都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火热,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超过1500万人次,总经营收入达3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长沙县引进慧润公司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兴办旅游接待点100多家,户均增收达12万元。长沙县成为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宁乡县获批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
(五)农业发展基础优势加快形成。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健全,土地合作经营在全市全面推广,发展村级土地合作社超过200家,构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受到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施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河、靳江河、圭塘河等25个重点河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40个重点村水利扶贫工作,修复水毁工程1600余处、排涝设施437处,完成水库处险33处、堤防处险177处、水闸修复132处、渠道处险434处。
(六)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由点及面全域推进。全市按照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建设标准,重点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和40个特色村,创建省级示范村6个,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由居民点建设向整村全域建设转变,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由外在形象建设向内涵文化建设转变。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岳麓区分别规划建设了5个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了一条跨区域的美丽乡村示范走廊,实现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合片成区”。浏阳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宁乡县正在打造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
(七)特色城镇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市以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建设为重点,铺排城乡融合发展重大项目100个,完成年度投资99.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0.3%,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的功能型城镇。宁乡县道林古镇、炭河古城、香山小镇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浏阳市大围山水果之乡和大瑶、永安等产业化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热点,长沙县金井茶香小镇、浔龙河生态小镇、望城区湘江古镇群等树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标杆。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逐步成型。今年以来,全市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部署实施了一批全市性的重大项目,正在加速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格局。启动实施南横线、北横线建设,途经60多个乡镇,推动城乡交通网络实现“大串联”。农村公路不断提标提质,现有通村公路13357公里,97%的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化。农村电网加快改造升级,村、组、户三级农村电网改造率在90%以上。城乡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实施“千园之城”、环城绿带生态圈、磁浮生态绿带走廊、拆违复绿等十大造绿复绿项目,完成绿化建设面积13328.5公顷。深入实施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百日会战”行动集中整改城乡环境突出问题2190个,建立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逐步消除了城乡之间的过渡带。
二、主要问题
全市农业农村整体呈稳步发展态势,但前三季度农业产值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源持续减少,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业产值增长拉动力不足。
(一)种植业产品产量增长动力不足。从生产资源看,最主要的耕地资源减少:2015年全市乡镇合并减少了20个乡镇,其中9个乡镇由原乡镇合并后转为街道。全市耕地面积也从2009年年底开始持续下降,到2015年底六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9.2万亩;从产品看,蔬菜是全市产值占比最高的农产品项目,对全市农业产值的增长起关键作用。全市规划2020年专业蔬菜基地实现总产量600万吨,由于全市2015年蔬菜产量已超过580万吨,预计2016年就会超过600万吨,全市达到600万吨的规划生产能力后,蔬菜生产的产业政策红利及拉动力将减弱。粮食作物方面,全市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240-250万吨左右的生产水平,而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由于粮食种植水平提升,预计粮食生产仍将保持稳定,难以出现较大增幅。
(二)受产业退出政策持续影响畜牧业呈下行态势。生猪养殖历来是畜牧业中最主要的品种。全市生猪产值占到畜牧业的72.5%。纵向比较,受产业退出政策影响,全市生猪出栏从2009年高峰期的846万头下降到2015年的786万头;横向比较,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中,武汉、长沙分居农业增加值前两位,两城市农业增加值占六省会城市的52.2%,而长沙的生猪出栏量是六城之首,且大大高于其他城市,是第二位的南昌两倍以上;从全国范围看,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 GDP高于长沙的城市有11个,这11个城市中仅有重庆的生猪出栏量高于长沙,而长沙每一乡村人口数平均养殖出栏生猪1.8头,而重庆该数值仅为0.9。上述情况表明:随着长沙城市二三产业的成熟及城市发展的需要,长沙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一样,生猪养殖呈退出趋势,长沙的生猪出栏量连续下降,但目前的绝对额从中部六省乃至全国主要城市发展水平看,仍处于很高水平,以其他先进城市的发展情况参考,长沙生猪出栏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三、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全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市级“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域。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通过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农业供给侧质量,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多样化建设,加快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提升企业市场化能力,持续加大对农业企业家的培育力度,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经营制度,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上市企业和全国驰名、世界知名的农业品牌。
(二)全域打造高水准美丽乡村。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要求中来,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城镇,培育一批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特色示范村庄,形成一批全域化、无死角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深入推进城乡规划“多规合一”、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新一轮三年造绿大行动,继续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全面补齐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
(三)切实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强化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广“乐和大院”、“幸福屋场”乡贤治理模式,构建更加透明、高效、民主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切实抓好2016年农业生产、农村改革、重大项目建设等扫尾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年度任务指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