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及广播电视等重点文化行业效益回落影响情况下,全市“四上”文化单位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实现增加值437.8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GDP增幅1.6个百分点。
一、运行基本情况
(一)文化单位户均产出过亿。三季度末全市共有“四上”文化单位(含工业、批零和服务业,不含建筑业)967家,实现总产出1365.6亿元,同比增长10.6%,平均每家文化单位实现产出1.4亿元;拥有资产1564.5亿元,户均资产1.6亿元;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96.4亿元,平均每家文化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99.7亿元,平均每家文化单位实现利润1031.1万元;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25.2亿元,实现应交增值税36.3亿元,共创造就业岗位19.3万个,平均每家文化单位解决就业199人。
(二)文化制造企业占据主导。从“四上”文化单位分专业发展情况看,558家规模以上工业文化单位实现总产出1031.2亿元,占全部“四上”文化单位总产出的75.5%,其中以金生花炮、复兴烟花和恒信烟花等为主的390家烟花鞭炮制造企业实现产出37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文化单位总产出的36.3%;115家限额以上批零文化单位实现总产出24.1亿元,占全部“四上”文化单位总产出的1.8%;294家规模以上服务文化单位实现总产出310.3亿元,占全部“四上”文化单位总产出的22.7%,其中以中南勘察设计研究院等为主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实现产出96.8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文化单位总产出的31.2%。
(三)产业支撑作用依然较强。从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别看,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文化产品零售额、文化类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文化类财政支出等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前三季度全市以金银珠宝、文化办公用品等为主的限额以上文化产品零售额为61.1亿元,同比增长3.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2.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同比增长105.7%,增幅远远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其中“美丽中国?长沙文化科技示范园”和“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两个重点文化项目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7.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2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同比增长16.6%。
(四)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改善。自2013年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以“三馆一厅”为名片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3492户,已完成全年目标的79.3%;开展乡村“好戏天天送”、城区“好戏天天演”活动553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79.0%;建设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582个,已完成全年目标的98.5%。
二、主要问题
(一)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较难。“四上”文化单位一直是全市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近三年,“四上”文化单位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过半,且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达75%。与此同时,四上”文化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之势,2015年为6.83%。而从今年发展情况看,前三季度全市“四上”文化单位实现增加值437.8亿元(按2015年增加值率计算),占GDP的比重为6.51%,较2015年回落0.32个百分点。综上所述,虽然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四上”文化单位申报工作及时跟踪、审核,但即将入规的大型文化单位数不多。因此,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的难度较大。
(二)电视服务业效益不佳。以湖南广播电视台及相关频道为主的电视服务业一直是全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市电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6%,成为影响全市文化产业走向的前三大行业之一。但从2016年前三季度发展情况看,全市规模以上电视服务企业实现产出87.9亿元,同比下降0.4%;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1.1亿元,同比下降18.1%;应交增值税为2.6亿元,同比下降32.1%;实现营业利润26.7亿元,同比下降31.4%。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规上文化单位培育、申报力度。在目前情况下,及时跟踪、针对性扶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四上”文化单位,以增加新鲜血液和巩固现有优势产业双轮驱动的方式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一条有效且必要的途径。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可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文化企业资源,联合同级统计部门,对一些有条件、有基础的文化企业可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帮扶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共助企业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进行“四上”单位申报工作,进而纳入“四上”文化企业统计范畴。
(二)进一步充分发挥长沙特色文化“招牌”。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早、基础牢固,并形成了“影视湘军”、“出版湘军”等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行业。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全市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出长沙天心文化产业示范园、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长沙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等一些国家级的文化“招聘”。因此,可借助以上国家级文化园区的区位优势、品牌效应及政策优势,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培育小微文化企业和提高政策执行力度等方式,逐步提升园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助推全市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