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长沙经济稳中有进 稳中提质

来源: 时间: 2016-11-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稳住、进好、调优”总体目标,精准施策,积极作为,经济稳中向好,转型步伐加快,增长质量提升,生活品质倍增,为建设“四更”长沙和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和1.5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经济实现了高基数上的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逐步企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止住了8月份以来的下滑势头,投资增速保持回升态势。先行指标运行良好,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8%,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6.8%;全社会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5.1%,比1-9月加快0.8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等行业呈较快增长之势,有力地支撑了第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不仅高于GDP增速2.5个百分点,而且较大幅度高于第二产业增长7.5%的水平;占GDP比重达44.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同比提升8.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增长10%,占全部税收比重达44.9%,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效果显现,重点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4%;1-10月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30家,同比增长94.1%。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构层次逐步提升。一是工业向中高端推进。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与1-9月持平。工业经济企稳迹象明显,同时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2%,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2.7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等三大优势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9.1%、30.9%和16.2%,三大行业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5.7%,有效弥补了主导产业下滑的影响。二是投资快中趋优。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比1-9月回升0.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改善,补短板力度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9%;基础设施和生态投资分别增长15.3%和17.9%;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增长105.8%,远远高于全市投资水平。三是消费转型升级加快。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5%,与1-9月持平。楼市升温,改善性购房需求释放,带动居住家装类商品加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2%,家具类增长28.2%。受益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5.8%,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

  (四)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一是过剩产能得到削减。1-10月,规模以上工业起重机产量同比下降29.6%,压实机械下降10.9%,混泥土机械下降5.9%,卷烟下降3.7%;1-9月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二是去库存成效显著。1-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7.9%,是今年以来最高增幅,住宅库存去化周期继续缩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2%,同比提高43.9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房地产去库存、促进稳定健康发展的措施见成效。三是降成本有突破。随着营改增的全面实施,服务业减税效应显现。1—9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下降23.6%,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4元。由于成本有所降低,加之工业品出厂价格回升,企业效益出现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增长44.6%。

  (五)新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一是新兴产业较快增长。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0.7%,高于经济增速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加18.8%和23.8%,共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8.9个百分点;资金加快向新兴产业集聚,1-10月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9%,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二是新兴业态增势迅猛。1-10月,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53.5%,邮政业务量增长45.5%。三是增长新动能在增强。市场主体迅猛增加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1-10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454家,同比增长1倍,显示“双创”氛围日益浓厚。全市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同比增长75.8%,完成投资额2745.5亿元,增长59.9%,特别是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近566个,增长109.6%,完成投资额1227.0亿元,增长211.6%,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一是收入就业指标表现较好。1-10月,城镇新增就业11.8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8.9%,城市棚户区改造35429户,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二是民生支出持续增加。1-10月民生领域投资676.92亿元,增长69%,增速大幅高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惠民支出增长较快,1-10月医疗卫生与计生支出45.77亿元、社保和就业支出53.26亿元、城乡社区支出242.29亿元,分别增长27%、19.4%和33.7%。三是物价涨幅总体温和。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涨幅比9月回升0.1个百分点;1-10月累计增长1.7%,与1-9月持平。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一)经济回升难度大。一是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近期,世界经合组织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此前3.3%下调至3.0%;世界银行将预期从1月份的2.9%下调至2.4%。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国内深层次矛盾难以根本缓解,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经济运行将继续承压。二是经济增长的基数大。横向来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在长沙之前的省会城市中,只有杭州的经济增速快于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长沙之前的省会城市,其增速均比长沙慢。表明总量越大,保持较高增速就越困难。纵向来看,年底基数增大,如去年四季度GDP、规模工业增加值、社零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年的27.8%、28.8%、28.2%和25.8%,均高于25%,今年后段经济回升压力增大。三是工业回升压力大。主要行业增长预期不乐观,给长沙工业带来较大下行压力。1-10月烟草制品业下降8.9%,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汽车制造业10月增速比9月回落35.5个百分点,而新增长点的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行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整个工业持续较快增长。

  (二)投资增长快中有忧。一是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随着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项目建设进入尾声,重大工业项目减少,工业投资下行压力加大。1-10月工业投资增长13.6%,连续2个月低于全市投资水平。二是技改投资降幅扩大。1-10月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6%,降幅继续扩大,比1-9月低0.2个百分点,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民间投资出现下降。从2015年起,长沙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今年1-10月民间投资下降0.3%,同比回落12.5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三)要素保障能力有待增强。一方面财政收入持续回落。受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影响,加之“营改增”全面推开,减税效应持续释放,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增长2.7%,比去年同期回落1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增速双双回落。10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3%,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由去年10月末增长68.3%转为下降12.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2%,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在贷款主体中,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长10.5%,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9.3%,回落3.1个百分点。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下阶段,要围绕“稳住、进好、调优”目标要求,紧盯全面目标任务,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稳工业,调结构,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服务力度。及时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对出现经营困难的重点行业、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结链发展,加大对企业信息资源服务力度,搭建企业资金“过桥”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自身销售份额。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制定和出台新兴产业、潜力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北斗导航、3D打印、航空航天装备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对产业园区提质力度。全力推进园区满园扩园活动,加快推动中国通号、铁建重工高端地下装备制造、欧智通智能终端产业园、蓝思科技三期生产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整合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对园区的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项集中支持。加大对园区僵尸企业清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园区质量和效益。

  (二)抓项目,稳投资,保持投资需求稳定较快增长。一是激活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好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行业限制,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加大机制体制改革力度,扩大民企直接融资范围,探索设立过桥基金,增强民间资本发展动力。借鉴贵州推广PPP经验,制订配套政策,优化回报机制,推进项目流程工具化、标准化,让社会资本“愿意投、敢于投、放心投”。二是抓实项目建设。尽快启动符合国家、省、市规划要求的重大项目,加大资金、规划、土地、拆迁等落实力度,尽快形成发展实物量。抓好重大项目进度调度,集中力量抓好四季度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建设开工率、投资率、达产率“三率齐升”。三是做好招商引资。坚持以项目为对象的专题招商、小分队招商、“一对一”招商,构建从项目储备包装、品牌推广、项目推介、政策落实的招商工作机制,提高引资的成功率。

  (三)优三产,抓落实,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推动能力。一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业态,建设特色鲜明、分工明确、业态先进的集聚区,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规模能级和分工深度。二是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顺应消费升级要求和居民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多层次、高品质生活服务,重点培育旅游休闲、健康医疗、文化体育、社区家庭、定制家居、汽车后市场等生活性服务业,研究和出台一批专项扶持奖励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和打造一批服务品牌。三是增强专项政策落地实效。长沙出台了《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业发展的调度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服务业跑出“加速度”。

  (四)抓创新、促改革,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能。一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扶持、鼓励有发展前景的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细”的创新之路,增强市场活力,为经济发展增添内在动力。二是推进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研究成立企业发展基金,探索发放科技创新券,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有关企业联合攻关,促进先进技术和适应技术在产业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长沙造”的市场份额。三是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加快落实国家关于降成本等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在“审批、代办、收费、平台、招商、融资、服务”等方面打好为企减负“组合拳”。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  雁]
[责编:黄湘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