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努力抢抓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机遇,认真落实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格局,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了良好开端。
一、2006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
2006年,全市经济运的主要特点是:
(一)总量指标迈上新台阶
1、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提前4年实现了翻番目标。据初步核定,2006年全市经济总量(GDP)达到605亿元,同比增长12.3%,比预期目标高0.3个点,比“十五”平均增幅高0.9个点,是“九五”以来第三个高增长年份(1996年13.2%,2004年12.4%)。其中: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5.3%;二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增长13.6%;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3.2%。与2000年相比,经济总量及人均值均增加了1倍多,提前4年双双完成了目标翻番。
2、规模工业突破500亿元,首次出现超百亿企业。2006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关口,达到557亿元,比上年增加119亿元。在规模工业中,一批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发展迅速,并涌现出了像株冶集团这样的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超过100亿元的大型工业企业,从而结束了株洲本土无百亿企业的历史。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70亿元,较上年增长14.6%,是“九五”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比“十五”平均增幅高1.8个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8.3%,支柱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24.2%和23.1%。
3、投资消费双双突破200亿元,平均2天实现投资过亿消费过亿。2006年,尽管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在非受控行业投资的大力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强劲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达203.2亿元,增长26.5%,增幅比“十五”平均高4个百分点,比预期目标高6个点,平均每2天完成投资达1.1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亿元,增长26.8%。
消费需求持续活跃,内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亿元,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十五”平均增幅快3.3个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达到2位数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77元,增幅达17.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27元,增长15.7%。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通讯、居住支出增幅均达到40%以上,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医疗保健、居住和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支出增幅也明显高于消费平均增幅水平,体现了居民消费热情已逐步得到激发,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结构明显变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出口增幅也创“十五”以来新高。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9. 7亿美元,增长40.5%,其中出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49.4%,比上年提高37.1个点。
4、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连续三年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在2004年突破30亿元,2005年突破40亿元的基础上,2006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21.3%,连续三年实现一年一个10亿元新台阶。全年完成税收收入42.5亿元,增长21.9%,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均在21%以上。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17.7亿元,增长21.7%。
(二)经济结构实现新变化
1、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尽管受自然灾害和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及畜禽疫病反复发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农林牧渔业生产增幅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运行态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8.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6%,总产量187.15万吨,比上年增加1.39万吨。其中稻谷播种面积247.96千公顷,增加0.5%,总产量182.29万吨,增加1.1万吨。在稻谷中,杂交稻播种面积为158.77千公顷,增加0.77千公顷,所占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醴陵超级稻千亩示范片双季亩产达1300余公斤,刷新全国高产记录;畜牧业虽然经历了上半年猪价低迷、突发疫情的影响, 但进入下半年后,随着牲猪价格的逐步上扬,人们养殖信心不断恢复,畜牧产值仍实现了7.6%的较快增长。全年出栏生猪466.24万头,增长5.5%,出栏牛8.58万头,增长4.6%,出栏羊44.83万只,增长6.7%,出笼家禽2512.31万羽,增长7.3%;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订单农业面积达到141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小区110个,规模养殖户2.1万户。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68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8亿元,增幅达50%。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市委提出的“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的目标要求,全市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10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全市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47亿元,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7亿元。
2、各利益主体均收益丰厚。2006年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企业效益大幅攀升,居民收入也稳步增加。全年807家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7.36亿元,增长56.4%,利润总额24.3亿元,比上年增加10.9亿元,增幅达81.2%,比上年提高61.1个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8%,同比提高26.7个点,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均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三年同时达到2位数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5元,比上年增加1225元,增长10.9%,其中工薪收入增长9.8%,经营收入和财产收入分别增长94.2%和2.8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增长10.3%。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52.44亿元,比年初增加79.86亿元,同比多增12.9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368.67亿元,比年初增加48.48亿元,扣除因股市火暴而分流了大量的储蓄存款影响,同比仍多增5.7亿元。
3、市场物价涨势温和。全年物价总水平表现比较温和,基本呈小幅上涨态势。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1%,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为1.0%。下半年受猪、鸡、鸭、牛、羊等禽畜产品价格联动上升的影响,物价涨幅稍有加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涨幅较上年低1个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比上半年快2.1个点,但比上年低2.7个点,居住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医疗保健类分别上涨4%和5.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还略有下降;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6%。
4、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在上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增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呈现出较快发展格局。全年县域经济增长11.6%,比上年回落0.4个点,是近十年来仅次于上年的第二个快速增长年份,五县市中增幅最低的也达到11%;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达23.8%,比城区高6.9个点;县域财政总收入完成17.77亿元,增长23.4%,比市区高3.1个点;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52亿元,增长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44亿元,增长26.2%,分别比城市四区高3.2个点和5个点;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1.33亿元,增长14.6%,比城区仅低1.9个点。
5、实事工作全面完成。省8件实事和市10件实事的47项考核指标中,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达26项,达到目标要求的21项。在省8件实事的21项考核指标中有13项超额完成任务,其中反映就业再就业、农村交通能源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工作情况的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村公路与沼气池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集中入住五保对象等指标大大超出计划目标。市10件实事26项考核指标中超额完成任务的13项,达到目标要求的13项,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资助城乡中小学贫困生就学、新增城市绿地面积等指标均远超目标。
(三)加快发展仍需添动力
2006年全市经济在宏观调控中仍然保持了又好又快,但显现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影响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1、工业投入相对不足。 “十五”期间,全市投资规模达5000万元以上的78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16.18亿元,实际完成197.85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42个,计划投资与实际完成投资分别为143.19亿元、89.06亿元,所占比重分别只有45.3%和45%。产业发展项目中,工业项目仅26个,计划投资与实际完成投资分别只占全部重点项目的34.6%和34.8%,其中已竣工投产的工业项目只有20个,平均每百个企业不足3个。去年新投产规模以上的工业只有15家,占全省的比重不足6%,而长沙(46家)、衡阳(48家)、岳阳(35家)和益阳(38家)等地均超过30家。
2、企业融资难度加大。2006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严控土地审批和货币投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54.5亿元,比年初增加19.5亿元,同比仅多增2.2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只有0.46,比上年下降0.04,远远低于0.75的公认合理水平。在全市的投资总量中,银行贷款资金只有27.2亿元,仅占14.8%。2007年,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防止经济出现过热的问题,国家会进一步加大调控措施,信贷投放将会进一步紧缩,因此企业会更加感受到资金紧张。据对108家企业的景气指数调查,当前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均处于低点,分别只有86.9%、83.8%和111.4%。
3、宏观政策影响持续。一是土地、信贷两个闸门以及住房结构系列“新政”实施,迫使房地产进入平稳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将减弱。二是建设用地与开发等行政成本上升,使部分产业与民间资本转移。今年1月1日起,新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倍,使部份行业门槛提高。同时,自去年以来,随着股市的持续火爆,流向股市的资金明显增多。目前沪深股市合计日成交额均在1000亿元以上,社会资金不断涌入股市。三是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影响部份行业收益。去年9月15日起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8%,铅、锌的出口退税已被取消,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有色金属冶炼与陶瓷两个优势行业的相关企业,今年利润水平将受到影响。
二、2007年经济形势展望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年。因此,要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谋划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一)有利条件
1、宏观大势依然向好。一是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时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 2007年世界经济预计将增长4.9%,虽比2006年略有回落,但仍属历史上较快增长的速度,其中美国、欧元区经济、日本等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二是国内总体形势依然看好。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10.7%,已连续四年增幅在10%以上。今年国家宏观调控取向的主基调是:“稳政策、推改革;降能耗、调结构;重民生、促和谐”。继续坚持实施双稳健政策,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注意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新开工项目、土地、信贷将继续严控,这些政策将可能促使经济回落到10%以下,但不会低于9%;三是生产要素供给充裕。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因素已基本消除,加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回落,银行流动资金充裕,企业利润也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资金均可得到保证,供给因素能够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四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将逐步落实到位,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的工作主题。这些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2、产业发展动力较足:一是农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作用下将继续实现平稳增长。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将得到一定发展。同时,随着主要农产品价格的逐步回升,如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农业达到4%以上的增长是可能的,全国预计2007年一产业增幅将在4%-5%;二是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批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如:株化集团的4万吨/a离子膜工程和智成化工的二期双氧水工程已竣工投产,今年将有钻石切削刀具公司扩能技改、南车电机城轨车辆及机车牵引电机变压器项目、株齿年产40万台轿车变速箱项目、南方公司航空发动机基地项目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对我市经济的较快增长将发挥较大促进作用。另据年快报资料显示,今年新进规模工业笼子的企业达到90多家,扣除退出的净增近60家。预计今年规模工业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水平;三是第三产业仍将平稳较快发展。今年家润多广场、杉木塘五金机电市场、徐家桥商业街等一大型批发零售市场的建成开业和南大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等商业设施的提质完善,今年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4家,预计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在现有高平台上,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快推进,物流、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将加快发展,以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上调落实到位,对消费也将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预计今年第三产业有可能继续保持12%左右的增长。
综合分析,2007年全市经济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水平。但要达到12.5%的经济增长目标,一、二、三产业需分别达到5%、14%和13%左右的增长速度,其中工业增幅需达到15%以上,规模工业19%左右。
(二)实现2007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做好基础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目标,我市必须抓住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加快产业项目集群发展。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带来株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株洲工业大中型企业组团式的格局,决定了在推进株洲经济加快发展时,必须注重产业项目集群的发展。应该选择非均衡发展模式,引导一些战略性产业加快成长步伐,通过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整合产业资源,做强产业集群。要加快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基础化工、陶瓷建材、通用设备、服饰加工等大产业、大行业项目的集群,在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时,要围绕这些产业、产品链的延伸,突出重点。同时应加快设施配套,培育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并积极推进建材、烟花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则要集中力量抓好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达产达效,加快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生产协作和配套。
二是要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公平竞争。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更多垄断行业,如电力、水务、金融保险、通信、医疗等新型服务业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型制领域。同时,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国有企业及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是国家2007年投资调控的主基调。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贯彻国家政策精神,要有前瞻性的关注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的走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投资结构的改变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要加快对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基础产业的投入。要确保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注意加大对节能降耗项目的投入,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二是要引导资金投入向基础产业倾斜、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三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当前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特别是高科技含量、资源消耗低的服务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1%左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快六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现代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一是抓住信息服务、租赁服务和商务服务业这几个行业,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推广为重点,降低行政成本和企业营运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与综合竞争力;二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培育和孵化科技、融资、法律、经纪、职介、咨询等中介组织,扩大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层次。使之朝着诚信、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三是针对物流与仓储业发展中存在的各自为政、市场分割、低水平竟争问题,探索建设信息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与仓储超市,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株洲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