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炎陵突出“好”字抓经济发展

来源: 时间: 2007-04-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6年是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炎陵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务实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治安保持稳定,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各项经济指标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炎陵县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格局,为“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开了个好头。

    一、经济运行新特点、新亮点,精彩纷呈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2006年,炎陵县GDP为138689万元,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06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5085万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54598万元,增长14.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192元,比上年的7383元,增加809元。按人民币汇率折算人均为1050美元。比“九五”平均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比“十五”平均增幅高出1.7个百分点,是“九五”以来的高增长年份。GDP总量及人均值均比“九五”期初翻了一番多。

    炎陵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31.5∶30.9∶37.6调整为28.1∶32.5∶39.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8个百分点。炎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2721万元,占炎陵县GDP比重达59.6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一批发展好、后劲足的企业对炎陵县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2、农业生产有新气象,农民生活有新奔头,农村面貌换新颜。

    2006年,炎陵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301万元,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21133万元,下降1.0%;林业产值15660万元,增长13.8%;牧业产值19172万元,增长6.1%;渔业产值620万元,增长6.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716万元,增长4.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9006万元,增长5.6%。
农业结构有新的调整,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星光1000余亩有机蔬菜生态示范园”和“大院农场3000余亩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已经初具规模、形成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初步形成了笋竹和饲料加工两大龙头企业。炎陵县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568万元和2653.2万元,分别增长74%和30.38%。神风牧业公司的白鹅繁育场已经初具规模,新建了中村白鹅养殖基地,炎陵县白鹅发展到20万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年开工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60处,投入资金1463万元,完成土石方55万立方米。治理病险水库3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60平方米。完成了556.7公顷土地整理工作,新增耕地面积56.3公顷。建成乡到村水泥(沥青)公路(农村通畅工程)84.8公里,建成农村通达工程30.2公里。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262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109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了三河镇中学学生宿舍楼和水口镇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2个工程建设项目,资助城乡中小学贫困学生就学12194人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和部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金发放到位率分别达到1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好。组织编制乡村建设规划10个村,确定示范村10个,其中重点示范村1个,对60个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新建农村沼气池506个。有东风、水口、下村、平乐4个农村客运站竣工,对11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86人。

    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炎陵县16个乡镇(场),202个行政村,符合参合条件的人口143314人,实际参合人数115519人,参合率达80.61%。筹集基金总量577.6万元,合作医疗补偿兑付5665人次,补偿总金额323.02万元。补助人次占参合人数比为4.9%,受益家庭占参合家庭比为15.82%,累计补助额占年度统筹基金比为81.86%。基金流向情况为,县外医疗机构补偿78.66万元,占基金流向的24%;县级医院补偿101.82万元,占基金流向的32%;乡镇卫生院补偿142.54万元,占基金流向的44%。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3、工业经济有新跨越,企业生产有新起色。

    2006年,炎陵县全部工业总产值94502万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760万元,增长35.4%。与2000年同口径相比,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增长了10倍多。炎陵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5385万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26万元,增长31.5%。

    炎陵县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大幅飙升,规模工业产值占到炎陵县工业总产值的35.72%,比上年同期提高8.95个百分点。炎陵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在连续三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其中炎陵精成钨业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1344万元,同比增长65.4%;上交税收576.87万元,同比增长270.1%。成为炎陵首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

    工业主要产品,食品罐头2596吨,下降3.5%。日用陶瓷1532万件,增长1.5%。发电量51556万度,增长40.1%。水泥4.59万吨,增长1.1%。配混饲料8718吨,增长82.4%。玻璃纤维7020吨,增长23.6%。

    企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炎陵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12%,企业资产贡献率6.25%,提高3.0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3.08%,提高6.5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9160元/人,增长20.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4.59%,比上年提高12.33个百分点。

    2006年炎陵县集中精力谋工业、抓工业,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的大跨越。突出抓了九龙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年新签约入园有佳利隆纺织、南益纺织、博大钨业、耀华玻纤等7家企业,有亮健磁材、银太纺织、晟泰纺织、恒源硬材等9家企业先后投产试产。园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204万元,增长54.1%;上交税收1168.8万元,增长12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81万元。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4、投资取得新成效,消费步入新层次。

    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资才有发展。投资的大增长,促进了炎陵经济的大发展。投资中生产性投资结构比重提高,工业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技改步伐加快。特别是工业园区投资和小水电开发建设,激活了县内外资金,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强势发展。尽管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严格控制,但炎陵的投资多为非受控行业的投资。2006年,炎陵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25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增幅比上年快6.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投资为70620万元,同比增加18245万元,增长34.85%。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农林牧渔业投资7781万元;工业投资47044万元;建筑业投资350万元;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投资1468万元;金融业投资61万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488万元;教育业投资1383万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220万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1610万元。

    随着非公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民间投资的活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炎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完成投资为65646万元,增长26.8%;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86.35%。

    炎陵县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38个,比上年增加项目23个,增长20%。其中:城镇以上投资施工项目109个,同比增加项目10个,增长10.1%;农村投资施工项目13个,同比增加项目6个,增长85.7%。施工项目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6个,50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72个,本年新开工项目有92个,本年投产项目有84个,

    房地产市场得到控制。炎陵县房地产开发投资8674万元,增长11.3%,比上年回落11.9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分别下降2.06%、26.4%,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1.07%。
衡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炎陵段施工进展顺利。

    商品市场持续升温,零售总额稳步增长。2006年,炎陵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62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快0.2个百分点。按销售地区分,城市零售额23426万元,增长15.9%;县以下零售额22836万元,增长14.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528万元,增长13.5%;餐饮业4939万元,增长23.6%;其他行业3795万元,增长24.1%。按经济类型分,公有制经济11612万元,增长6.4%;非公有制经济34650万元,增长18.6%。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所占比重上升。炎陵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6932万元,增长31.9%,占贸易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14.98%,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

    经济快速发展为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也带动了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层次的提高。2006年,炎陵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99元,增长16.6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137.8元,增长6.18%;经营净收入533.8元,增长1.85%;转移性收入2144.95元,增长26.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98元,增长10.86%。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吃的由吃饱转向吃好,穿的由穿暖转向时尚,住的由狭小简约转向宽敞明亮,用的由量少、品种少转向量多、品种多和上档次,出行由凹凸不便转向平坦、优雅便捷,文化娱乐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炎陵县招商引资引进项目86个,其中新引进项目46个,在建续建项目40个。合同引进外资822.25万美元,到位346.21万美元。合同引进市外境内资金8.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06亿元。

    2006年,炎陵旅游工作以“构建生态特色经济,推进炎陵跨越发展”为主线,以衡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和株洲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突出旅游宣传营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景区景点建设进程,积极唱响炎帝陵历史人文旅游品牌,努力把炎陵打造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全年旅游形势良好,旅游业收入较快增长。全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15万元,分别增长10%和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增长12%。

    5、财政收入创新高,金融服务出新招。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收入结构明显改善。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049万元,完成年度调整后财政预算总收入12527万元的104.2%,与上年同期同口径(下同)相比增加3024万元,增长30.2%。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7个点。创历史新高。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826万元,完成年度调整后一般预算收入8679万元的101.7%,同比增加1442万元,增长19.5%。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367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3375万元的109%,同比增加1510万元,增长69.6%。上划所得税收入完成54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473万元的115.2%,同比增加72万元,增长15.2%。

    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贡献增加。炎陵县累计完成税收收入855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6.04%,同比增加2811万元,增长48.98%。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7.25%提高到今年的65.52%,提高了8.27个百分点。炎陵县累计完成财政总支出24694万元,同比增加4001万元,增长19.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821万元,同比增加2742万元,增长13.7%。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2006年末,炎陵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1289万元,同比增加22892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104万元,比上年增加17633万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0284万元,比年初增加7805万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30663万元,比年初增加129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024万元,比年初增加444万元。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服务领域延伸,服务效率提升,业务收入增加。二是重点突出,效益提升。三是清收清欠措施到位,资金回笼步伐加快,正常贷款比重提高,不良贷款比重下降,经营状况基本平稳。四是县信用联社为了帮助受灾群众抢播抢种、重建家园,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开辟了救灾支农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农户小额授信贷款在柜台直接发放,做到随到随办;对受灾农户新放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比照现行贷款利率下浮20%执行;对受灾农户需超授信额贷款的,各社可以酌情采用担保贷款的方式;对受灾农户原欠贷款不能近期偿还的,可以办理延期手续,免收罚息等。

    6、社会事业大发展,城乡处处新面貌。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集中办学规范有序,职业教育机构增加,职业培训规模扩大。中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得到合理调整,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师资水平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提高,办学效果进一步得到更好发挥。炎陵县拥有中小学校30所,总量与上年持平。其中普通中学18所,比上年减少1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比上年增加1所,小学10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4个,幼儿园11所。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炎陵县拥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287场,观众人数33万人次。图书馆1个。藏书12.8万册,全年借阅书刊11.3万册。拥有博物馆和纪念馆1个,收藏品152件套,参观人数1.2万人次。全国第一个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炎帝陵祭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炎陵县广播电视工作按照“把握导向、整合网络、理顺体制、扩大覆盖”的总体要求,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启动了有线电视城乡联网、无线数字电视和村村通广播电视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对乡镇广播电视站的垂直管理和收编工作。的播电视炎陵县拥有县乡广播电视站15个。有线电视用户19565户,增加203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6.3%。电视综合覆盖人口16.0万人,覆盖率89.3%。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炎陵县对11个乡镇医院、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炎陵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20个(不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防治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村卫生室14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总数452张,万人拥有床位数25张;卫生工作人员6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75人。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32人。炎陵县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37人,注册护士175人。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炎陵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发展战略,突出旅游、小水电与工业、笋竹三大产业支柱,着力构建“以林养水活旅游、以水办电兴工业、以工哺农促生态”的大循环经济格局。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炎陵县森林覆盖率为79.8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8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全年人工造林面积797.8公顷。炎陵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85493吨,达标率为64.95%,比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为48189万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22.73%。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78.75吨,比上年下降了7.20%。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069.74吨,比上年下降了11.6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651.6吨,比上年下降了19.8%。固体废物中有3058.6吨被综合利用,有1421吨被处置,排放172吨,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为96.3%。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覆盖面扩大。2006年炎陵县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693人,增长11.69%;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623人,增长1.3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059人,增长9.54%;参加医疗保险人数9048人,增长10.14%。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225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33万元,分别增长25.53%和33.14%。

    二、实现跨越发展还需加油、添动力

    总体上看,炎陵县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炎陵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内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部门之间工作协调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陈旧,敢闯敢干的创业意识不强。

    三是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拖沓、推诿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发展基础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大部分主要的经济指标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炎陵在发展,而人家在跨越。

    三、2007年炎陵经济形势展望和建议

    2007年是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进程。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居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宏观环境好。国际环境,全球经济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 2007年世界经济预计将增长4.9%,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国内环境,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主要任务。为全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宏观经济继续在快车道上运行。省内,省第九次党代会为今后五年湖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是发展动力足。“三农”方面: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投入资金一年比一年多。新农村建设继续扎实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稳步推进。以及县内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竹笋产业、炎陵白鹅、生猪规模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将稳步发展。工业方面:2006年炎陵县又有18座小型水电站先后建成投产发电,装机45台,新增容量33535千瓦,完成投资总额15249万元,可年新增发电量1.42亿度。2007年仍有部分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发电,为炎陵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和基础支撑。加上银太纺织、南益纺织、耀华玻纤、佳利隆纺织、东信纺织、晟泰纺织、日东钨钼、托普公司以及炎陵精成钨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改扩建工程的相继建成投产,炎陵工业经济规模将继续扩大,并开始出现新一轮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三产业方面: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商业步行街一期、炎帝商贸城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集市、集镇建设进程加快,改善了购物环境,开拓了消费市场。加上交通邮电、文化、旅游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劳动者报酬的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三是建设项目多。南拓内环线,西展工业园,东建东山区,县城继续扩容提质,县城自来水厂整体搬迁工程,炎陵中学整体搬迁工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小水电综合开发建设,炎帝陵、神农谷、湘山公园的景区景点建设,省道321线的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大道的开工建设等工程和项目为2007年炎陵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干事氛围浓。炎陵县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2007年的炎陵经济工作,要实现各项预期目标,须立足县情,把握全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建议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新农村。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强县”战略的要求,突出抓好工业园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工业园年内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笼子。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动力管理服务信息网络,继续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二要继续完善经济体制机制。敢于改进体制机制,国有和集体企业该改制的则改制,资产该处置的就处置,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

    三要勇于迎接挑战,直面困难,承受责难。加快推进“开明、清廉、诚信、效能”政府建设。

    四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攀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最急需、群众最关心的地方。

    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了富民强县,为了炎陵发展,要“两眼向上、向外”去盯、去跑、去争项目争资金。

    六要提高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服务”意识。以新的理念、新的姿态促进炎陵经济实现新跨越。

[炎陵县统计局唐初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