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季度,全市经济承接上年以来又好又快的态势,继续在高位上保持较快增长。
一、基本特征
(一) 春耕备耕物质充足,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及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强了农民种粮信心,加之粮食价格持续高位,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市粮食作物春播面积2.74千公顷,增长1.1 %。农资市场质好价优供应充足,网点密集,购买方便。全市共储备各类种子4282吨,化肥50161吨,其中氮肥28638吨、磷肥10760吨、钾肥5982吨、复合肥4781吨,农药141吨,农膜419吨。营林造林积极性高。去冬今春全市完成植树造林任务10.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万亩,速生丰产林建设8万亩。外地商人纷纷来我市投资造林。如江西萍乡杨先生在醴陵市船湾镇、大障镇准备投资造林3万亩,去冬今春已完成造林7000亩,占醴陵市总任务的46%。生猪生产稳定。去年三季度生猪收购价格走出低谷,此后一路上涨。春节前,每公斤生猪收购价格稳定在8.80至10元之间,农户养猪积极性与效益提高。一季度全市出栏生猪133.59万头,增长5.9%,同比提高近4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87亿元,增长18.4%,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8.6%,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优势行业优势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圧延加工业增长2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8.1%,这两个行业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4%,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0.6个百分点;二是技改投资初见实效。2001年-2006年,我市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40亿元,竣工投产达700多项,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0个,过5亿元的4个,过亿元的2个,这些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如去年智成化工的纯碱和双氧水改扩工程和株化集团烧碱扩改和年生产能力20万吨PVC扩改工程相继竣工投产后,企业生产大幅增长,总产值增幅超过50%;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新型工业化理念的倡导下,企业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全市完成新产品产值13.17亿元,增长68.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33.3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7.4%提高到9.2%。株洲车辆厂新产品产值比重达75%;四是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多。今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90余家,规模工业企业数达881家,仅次于长沙,排全省第2位。
(二)投资稳定增长,消费出口需求高涨
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1亿元,增长27.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5.1亿元,增长28.1%。其主要特点:一是工业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2.23亿元,增长35.2%,增幅同比加快31.7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8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1.4亿元,增长62.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0.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5.2%;二是非公经济投资主导地位突出。一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23.58亿元,增长32.7%,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公有制投资4.6和12.9个百分点,占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67.1%,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三是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今年,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在全市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市确立40个重点建设项目,具体细分为60个。到3月底止,在建的有39个,完成投资7.4亿元,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1.1%,占年度计划的14.2%。其中基础设施类完成3.38亿元,产业发展类完成3.09亿元。建宁大道完成投资9105万元,欧洲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4420万元,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6亿元,太子奶乳业生产基地建设完成投资3355万元;四是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加。全市有243个新开工项目,同比增加126个,其中亿元项目9个,分别是建宁大道、株冶火炬的常压富氧直接浸出搭配浸出渣炼锌项目、时代集团制造中心改扩建项目、株冶集团重金属资源化项目、株洲电业局主电网建设项目、华银电力新建钟家冲灰场、株洲金世纪创业园、南方航空公司技术改造投资和中铁株洲桥梁有限公司的中铁道岔制造工程;五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减缓,销售仍较为火爆。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1亿元,增长19.6%,增幅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44.97万平方米,增长1.1倍,商品房销售额8.37亿元,增长1.4倍。
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的升级换代,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潜力不断释放。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1亿元,增长16.9%,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7%。一是假日消费推动消费增长。在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三八节等五大节日热流涌动,五大节日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亿元,增长26%;一季度共接待游客147.39万人次,增长10.3%;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增长10.5%。二是主宗消费类与新型消费类产品大幅增长。液晶电视、数码相机、高档手表、手机、电脑、汽车等新型消费类产品吸引消费者眼球。据统计,一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家用电器、汽车等消费类产品分别增长40.9%和39.2%。株百每月销售的万元以上彩电达200-300台。三是城市消费增幅高于农村。由于购物环境优美,物资充裕,城市消费品市场不但集聚了城市居民消费,也吸引了农村和周边城市居民消费。一季度,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63亿元,增长18.6%,增幅高于农村市场4.6个百分点。四是零售业增幅居各行业之首。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亿元,增长19.1%,分别比餐饮业、批发业和其他行业快1.3、7.7和8.4个百分点。零售业龙头企业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一季度实现销售额3.09亿元,增长22.9%。
对外贸易形势良好。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17.97亿元,增长38.3%。1-2月全市进出口总额1.62亿美元,增长58%,比全省平均增幅高7.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3728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7%,增长61.8%;进口额43237万美元,增长40.1%。
(三)金融保险运行平稳,招商引资效果明显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加。尽管2月25日央行第5次(自2006年7月以来)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18日又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对我市金融机构的业务影响有限,对存贷款总量影响不大。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5.83亿元,增长16.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9.15亿元,增长13.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67.28亿元,增长6.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59.6亿元,下降2.6%,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9.44亿元,增长21.5%。新增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
保险业务成倍增长。去年12月底我市新成立了3家保险公司,目前保险公司数量已发展到17家。1-2月,全市保费收入2.2亿元,增长35.2%,各项赔款和给付额1.12亿元,增长2.3倍。其中仅中国人寿保险株洲分公司一家就实现保费收入1.19亿元,占全市总保费收入的54%,增长31.7%,赔付额0.77亿元,占全市的69%,增长6.4倍。
招商引资效果好,一季度引进内资项目72个,实际到位内资17亿元,增长10.1%。全市新批外资9家,实际利用外资4159万美元,增长101%。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城区经济竞相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提速
县区工业竞相发展。一季度,城市四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31.17亿元,增长17%。荷塘区增长20.3%,天元区增长20.1%。五县(市)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1.33亿元,增长22.5%。株洲县、攸县和茶陵增幅均超过25%。
县域投资快于城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城区土地供应趋紧,部份房地产商将投资锁定五县市,有力地拉动县域投资快速增长。5个县(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增长44%,增幅高出城市四区13.3个百分点。城市四区完成投资26.17亿元,增长30.7%。县市区中,投资增长最快的株洲县增幅达1.1倍,其次是茶陵县和天元区,分别完成投资额11352万元和60192万元,增长70.9%和43%。
城乡消费协调发展。一季度,城区与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1.57亿元和25.22亿元,分别增长17.8%和15.9%。其中芦淞区增幅最高,达18.4%,石峰区、天元区和茶陵县增幅都超过17%。
县区财政双双丰收。城市四区和五县市分别实现财政收入3.75亿元和4.14亿元,增长28%和22.9%,其中天元区、荷塘区、炎陵县和醴陵市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五)三大利益主体收益丰厚,经济对就业的弹性增强。
企业效益大幅提升。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22亿元,增长40.5%;实现利润2.36亿元,增长1.25倍;实现利税7.12亿元,增长89.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9.7,同比提高29.5个百分点。64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1.26亿元,增长9.4倍,拉动规模工业利润增长1.1倍。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下降,亏损额1.31亿元,下降14%。扣除价格因素,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是2.14亿元,增长1.13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达15.54亿元和9.09亿元,分别增长22.9%和29.9%。主体税种增势强劲。增值税、营业税分别增长22.5%和32.5%,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国税部门贡献最大,征收总量达7.13亿元,财政部门增幅最高,达43%。财政支出成倍增长。受公务员补发工资及兑付工程款的影响,财政总支出达14.79亿元,增长67.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4.29亿元,增长66.8%。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和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公务员工资改革等政策,加之企业经济效益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也很少,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一季度,全市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4656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91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72元,同比增长18.4%。农民人均消费支出926元,增长7.7%。“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特别是今年实施的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较上年同期减少79元,下降90.1%。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季平均工资达到5141元,同比增加820元,增长19%。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推动下,就业与再就业保持良好水平。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356人,完成年计划的26.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7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7838人,完成年计划的35.7%。城镇单位从业人数有所增加,截至3月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8.92万人,同比增加0.41万人,增长1.4%。
(六)市场物价全线上扬,农资价格基本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大。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为104.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扣除鲜菜鲜果价格上涨4.9%。八大类消费价格全线上涨。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9.7%)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3.1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是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0.6个百分点;受车用燃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家调高信件邮寄费价格的影响,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3.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0.45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娱乐教育用品、医疗保健服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同时,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一季度,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5,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和重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升2.6%和7.3%,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升6%和3.4%。36个工业品行业大类有32个价格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圧延加工产品上涨31.4%。从2005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市场铅锌等有色金属供不应求,价格大幅飙升,株冶生产的铅由上年同期的9457元/吨上升到12564元/吨,上涨32.9%;锌由上年同期的17692元/吨上升到26495元/吨,上涨49.8%。基础化学原料产品上涨24.8%。株化的合成盐酸每吨上涨111元,涨幅为29.4%。智成化工的双氧水每吨上涨1484元,涨幅达55%,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大幅上扬,提升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农资价格基本稳定,除大众化早杂种子售价每市斤较去年同期上涨1-2元外,常规种子价格略降。肥料中除钾肥每吨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00元,尿素、磷肥、碳肥等肥料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一季度株洲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开局。但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
1、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偏紧。国家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土地、信贷更趋从紧。3月18日央行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4月16日还将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央行进一步抑制货币供应量。同时建设用地税费成倍提高。财政、货币、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不可小视,对社会各界投资者产生压力,对预期投资和经营持谨慎态度。
2、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3年上涨,国家对投资、房地产、高能耗资源性产品出口实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仍保持高位,部份农产品、钢材等原材料持续攀升。如唐人神集团主打原材料――玉米,购进价每吨上涨23.2%,生猪购进价上涨42.5%;千金药业所需的当归上涨27.3%,陈皮上涨43.8%;车辆厂的中厚钢板每吨上涨1093元;株化的硫铁矿每吨上涨157元,原煤每吨上涨45元,电石(标)每吨上涨385元,这些将增加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扬,并最终影响居民消费品价格。
3、行业间、企业间两极分化明显。从行业看:一季度主要依靠有色金属冶炼及圧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拉动全市工业增长。而部份行业及企业不升反降。如电力供应业下降4.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增长6.7%,同一行业间的企业发展也不平衡。如车辆厂增长80%以上,而南方公司仅增长10%。大企业间两极分化现象也比较明显。株冶火炬金属股份、天桥起重和中铁株洲桥梁等企业生产成倍增长,但电力机车厂、天泰能源生产则大幅下降。12类主要产品产量4类下降。
4、中小企业贷款难。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增幅低于存款增幅近10个百分点,存贷比仅为45.6%。各金融机构除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贷款增长较快外,其余商业银行增长缓慢。工业企业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5.5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的数据显示:株洲市企业融资景气指数持续处于不景气状态。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资金充足的企业仅占24.7%,资金紧张的占26.9%。据调查融资较为困难的行业是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其融资困难企业的比重分别占50%、37.5%、30%、88.7%。而目前,株洲市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318.55亿元,具有较大放贷空间。由于缺少担保体系与相应信息平台,出现了银行想放放不出,企业想贷贷不到的矛盾。
三、对策建议
为促进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完成政府工作目标,各级各部门应抓好工作。
1、积极应对宏观政策调整,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加强企业生产调度和运行监测工作,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提供优质服务。对改制企业和准备上市的企业要提供各类政策信息咨询与服务;对订单不足和原材料供应紧张的企业要积极为他们搭建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对资金紧张的企业要提供各种融资渠道供其选择;加大对企业水、电、气和运输供应情况的调度与协调,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运转正常。
2、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力度,做好重点项目的对接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建立签约项目领导责任制,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做好项目库建设和发布工作。抓住中部崛起、泛珠合作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精心策划、系统包装一批工业项目,并充分利用各种经贸活动、媒体、网络和各种有利资源来推介和发布项目。三是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促使更多的合同项目真正落实为开工建设项目,将招商引资的成果切实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3、加强银企关系的服务与协调力度。一是按照全市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为全市100个重点项目提供好资金支持与对接;二是中小企业要主动向银行积极推荐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三是扶持各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平台;四是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财政、统计、审计等部门联合建立公共数据平台,为银行全面真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供服务。
[株洲市统计局刘彦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