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 时间: 2007-06-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旅游业的产业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十五”以来,炎陵县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炎陵旅游迈开了较大步伐,发展形势良好,效益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炎陵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炎陵县旅游资源丰富,集“古”(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古迹),“绿”(以神农谷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红”(以洣泉书院为代表的革命历史遗迹)于一体。境内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22个亚类226处景观。炎陵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品位高,具有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旅游产业地位日益形成。全县上下围绕“全党抓旅游,全民闹旅游”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了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炎帝陵入选“新潇湘八景”的人文景观,“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分别被列入国家、省非物质遗产名录。同时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2006年,全县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15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10%、2%、12%。实现旅游增加值5390万元,占全县GDP3.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9.87%。二是炎陵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炎陵旅游主要以承办大型祭祖活动为载体,以媒体宣传为窗口,大力宣传推介旅游产品,积极培育省内外旅游市场,有效地扩大了炎陵旅游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6年,策划和承办了“丙戌清明炎帝陵祭祖”和“丙戌重阳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两个大型活动。2007年已成功举办了“丁亥清明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公司与炎陵联袂举办祭祀炎帝陵典礼”活动。活动规格高、规模大、内容多、影响广,得到了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教育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湖南经视、株洲电视台、株洲日报、株洲晚报、红网、腾讯网等众多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招徕了各地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2007年参加了中国(苏州)国内旅游交易会和湖南人游湖南――2007年湖南省首届自驾车旅游黄金线路展览会,炎陵旅游引起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炎陵旅游市场拓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及港澳台、东南亚地区。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今年“五一”黄金周炎陵旅游形势又创新高,全县共接待游客13.6万人,实现门票收入431.97万元,同比增长12%和19%。三是旅游文化品位不断提升。炎陵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炎黄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等发掘潜力巨大,开发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在加强旅游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接待礼仪培训,对景区讲解员进行了英语、普通话培训。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开发了如清水笋、高山雪晶梨、野生香菇、牛肝菌、红薇菜、魔芋食品、神农剑茶、藤茶、炎帝酒、炎陵米酒、炎陵根雕、腊肉等,并建成了旅游商品一条街。这样使游客游得舒心,玩得开心,购得称心。四是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先后投资2亿元完成炎帝陵神农大殿、圣德林、炎帝陵殿整修、崇德坊改建、神农谷门楼及游道改造、何孟雄故居、朱家祠、江家试馆等景区景点建设,基本形成“拜炎帝始祖、吸负氧离子、探原始森林、寻伟人足迹”等特色旅游项目。同时,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成功争取了衡炎高速公路的建设,全面改造了入境及进入炎帝陵、神农谷两大景区的道路状况,提高了游客的可进入性。住宿餐饮业建设紧跟步伐,目前全县有宾馆50家,其中二星以上级宾馆7家,床位2000余个;休闲娱乐场所10处;旅行社2家;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县宾馆整体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炎陵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炎陵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发展趋势较好,要将炎陵县真正建成旅游大县,实现炎陵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差距仍然很大。一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不高。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还未建立。二是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不大,部分基础设施滞后。根据《炎陵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投资概算需18亿元,而目前实际投入只有3亿元。炎帝陵总体规划面积111.86平方公里,而现在仅不到5公里。三是旅游结构不够优化,产业规模偏小,景区功能要素不全,旅游内容不丰富。四是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开发乏力,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旅游领域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其中“娱、购、行”都是短腿,“游”的项目也比较单一,仅限于观光型旅游,留不住游客。

    三、炎陵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有规模、有实力、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性支柱产业。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5亿元以上。为此,在旅游业建设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1、改革旅游现有经营管理体制,激活旅游发展活力。一是改革旅游经营体制。旅游市场长期以来发育迟缓,缺少有效的竟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大旅游,大开放”的格局还未形成。如何促进旅游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必须在经营体制上做文章,推行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对部分景区景点可采取出售经营权、委托经营、租赁、承包、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出让优质资源和优质景点,与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歩推行县内景区景点门票“一票制”,打造炎陵大旅游格局,不断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二是推行旅游开发机制改革。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扩大旅游建设融资范围,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旅游项目,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承包、租赁、买断经营权等形式投资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的缺乏,投资乏力,部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业是大投入产业,要采取 “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针,政府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和外来资金对全县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投资者采用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将资本投入旅游业开发,有效地解决旅游开发的资金制约,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树立大产业、大旅游意识,构筑炎陵旅游大格局。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强的综合性行业,它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兴,百业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产业每增加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带来4.3元增加值,产业的综合效益5-7元。因此,全县人民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旅游业奋斗目标,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做大做强炎陵旅游产业。以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业、批零贸易业、交通通讯业的全面发展;炎陵人以主人的身份引进四面八方的游客,炎陵人也以游客的身份走出去,增强交流,互通信息,形成密切协作、配套联动的大旅游格局。

    4、开展宣传促销,拓宽客源市场。旅游业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和“形象产业”,宣传和促销是培育市场、拓宽市场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大旅游公众形象宣传,激发市民出游热情。可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接受咨询、文艺表演等形式展示炎陵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示炎陵人纯朴、热情、好客、文明的优良传统来感染人、吸引人。二是继续举办大型旅游活动,利用媒体宣传报道扩大影响。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祭祖活动、节庆活动,参加各类旅游产品推介促销活动,参加旅游交易会,策划专题节目等形式全方位炒作炎陵旅游,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炎陵旅游。三是加强旅游区域合作。采取“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的办法,加强与省内大中城市、省周边城市及港澳台的联合互动与合作,促进旅游精品线路的对接,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拓宽客源市场。炎陵县位于湘赣两省的交界处,与周边景区如江西井冈山、资兴东江湖、衡阳南岳等距离较近,与周边地域组合形成旅游优势,使风景更迷人,景区更诱人,增强可入性、可观性,从而提升旅游品位。

 

[炎陵县统计局 余建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