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株洲经济发展统计报告

来源: 时间: 2007-08-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株洲市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均高于“十五”平均水平,是株洲经济发展最好时期之一。

    一、基本情况

    初步核实,上半年株洲市生产总值313.3亿元,增长14.2%,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1.7和2.8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快发展水平;规模工业增加值108.2亿元,增长23.2%,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3.2和6.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3亿元,增长35.1%,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15.1和1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9.5亿元,增长17.2%,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2.7和7.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723元,增长16.7%,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7.7和5.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8元,增长18.9%;财政总收入32.98亿元,增长22.6%,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9.6和3.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35亿元,增长23.1%,高于预期目标与“十五”平均水平10.1和4.9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万人,完成年计划的53.2%;省8件实事和市10件实事考核的43项指标中有4项已经完成全年任务,有22项已经达到进度要求。

    二、推动因素

    顺利实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主要得益于:

    (一)规模工业强力推动。上半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17.7%,拉动经济增长7.9个点。其中规模工业增长23.2%,为历史同期最高增速。一是支柱产业贡献大。有色冶金、化工、交通装备、非金属矿、金属制品5大优势行业实现增加值76.7亿元,增长26.2%,占规模工业的71%,其中金属制品、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超过30%。规模工业提速得益于近几年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近五年,株洲市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4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700多个,其中过亿项目40个,5亿元4个,10亿元2个。这些项目竣工投产后,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如智成化工完成纯碱和双氧水扩改工程后,生产增长超过40%。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株洲市新产品产值增长75.2%,新产品产值率由同期的8.3%提高到11.5%。电力机车厂、时代电气等企业新产品产值分别增长3倍、1.4倍;电力机车厂、九方装备模具、车辆厂和中铁株桥的新产品产值率达91%、83%、70%和43%。三是小型企业生产加速。小型企业增长31%,高于大中型企业12.1个百分点。主要是新增了规模工业百余家;四是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6.67亿元,增长36.7%;实现利润12.7亿元,增长53.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3,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拉动。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8亿元,增长13.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4%,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政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成为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力。上半年,交通邮电业实现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1.1%。邮电业务量14.3亿元,增长27.8%。公路货物周转量22.8亿吨公里,增长2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7.2%。商品房屋销售额20.4亿元,增长105.1%。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增长56.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增长17.2%,增速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驱动。上半年株洲市新开工项目791个,同比增加435个。亿元项目23个,增加16个;在新开工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双重作用下,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3亿元,增长35.1%,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0.14亿元,增长38.7%;工业投资41.8亿元,增长43.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交通装备、风力发电装备、医药等行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株冶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37亿元,航空城项目完成投资2.58亿元,高性能硬质合金工具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0.62亿元;上半年株洲市4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1.45亿元,为年计划的41.3%。其中基础设施类完成投资8.99亿元,为年计划的41%。产业发展类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为年计划的41.6%。

    (四)非公经济带动。株洲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71亿元,增长14.5%,拉动经济增长8.2个点。非公经济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9.9%,高于规模工业6.8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6%,拉动其增长15.6个百分点。以经仕实业、太子奶、中成化工、旗滨玻璃为首的非公企业增幅高达60%以上。非公经济投资60.5亿元,增长36.9%,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58.3%,拉动其增长22.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8.7亿元,增长18.1%,对消费品增长的贡献率为84.6%,拉动其增长14.5个百分点。

    三、主要指标与“3+5”城市群比较

    2006年“3+5”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644.98亿元,一般财政预算收入292.7亿元,占全省的75.3%和61.3%。其中长株潭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株洲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是株洲在“3+5”城市群中的位次前移。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由上年末的第7上升到第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由第3上升到第2;财政总收入增幅由第7上升到第5;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由第7上升到第4;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由第4上升到第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继续保持第2。二是与长株潭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06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长株潭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目前缩小为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由低于2.9、2.1和9.6个百分点,发展为高于三市平均水平0.4、11.6和37.2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目前仍低于湘潭14.9和9.7个百分点。

    四、面临的问题

    上半年株洲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信贷规模明显不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严重。一是贷款规模与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不适应。上半年株洲市经济增长14.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增长6.8%,不及全国全省平均增幅的一半。其中短期贷款下降2.9%,工业短期贷款下降17.6%。短期贷款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4.1%下降到58.3%。存贷差高达330亿,存贷比仅45.1%。中长期贷款虽然增长21.4%,但主要投放在个人消费贷款上,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25.6%。二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严重。受各种因素制约,中小企业很难通过银行筹措资金。据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调查,有80%以上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贷款难。在88%以上资金短缺的企业中,30%以上的企业属于严重短缺,而这其中90%以上又是流动资金短缺。若按其生产能力与订单需求,一般流动资金缺口在50%-80%左右。在国家不断趋紧的金融货币政策下,株洲市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的贷款额度仅为19亿元左右,这对于占有半壁江山的县域经济与急需发展的县域中小企业,无异于杯水车薪。

    (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上半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5%,有色冶炼、化工和非金属制品三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总量在34个工业中类中分居第1、3、4位。三大行业实现增加值54.4亿元,增长31.4%,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54.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4.5个百分点,经济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在短期内存在一定矛盾。

    (三)趋紧的宏观调控措施对加快发展的影响

    一是信贷和土地严控,制约株洲市经济加快发展。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信贷过快增长。6月下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审议了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及调整2007年末国债余额限额的议案。根据议案内容,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1.55万亿元人民币,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以收缩流动性过剩。据专家测算,这相当于提高准备金率10次。这对株洲市原本就增长偏慢的贷款供给造成影响,并将持续影响。在用地方面,今年国家先后调高新增用地报批费、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必须招拍挂方式出让等控制措施。这些政策不仅使用地成本增加1倍左右,也使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日益困难,株洲市农用地转用计划缺口650公顷以上。

    二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制约部份行业发展。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创出新高,累计升值幅度达6.2%。株洲市有烟花、陶瓷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民币升值使部份以出口为导向的烟花、陶瓷企业受到冲击。醴陵市92个出口企业受汇率影响减少订单1482份,先后有36家86条窑道(即生产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陶瓷和烟花行业出口减少,利润率由2004年的6.3%和6.1%下降至3.3%和3.3%,近80%的陶瓷、烟花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同时,去年底以来,国家对传统产品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下调。株洲市出口产品中,大部分属于下调范畴。如铅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15%,经逐步下调后,不仅没有退税,还要加征10%的关税,仅此一项,就影响规模工业利润近8000万元;锌的退税率也由13%降至5%,下调了8个百分点;陶瓷由13%下调至8%,降了5个百分点。上述两项政策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使这些企业利润空间大大缩减。

    此外,近期食品价格上涨给部分低收入家庭带来支出压力。去年上半年,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油脂类产品75元、粮食98元,畜肉及副产品211元、禽类产品64元。由于价格上涨,今年消费同样数量的商品将多支出115元。

    五、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产业。国家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实施有保有压政策,对符合要求的行业,国家在土地、信贷方面都将给予支持,而对限制发展的行业,则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因此,必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株洲市产业结构特点,要加快新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延长产业链,从整体上提升株洲市工业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轻节能减排压力。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要积极推进株冶、智成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试点工作,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强度,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真正庄说是108
达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三是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规避外贸市场风险。要顺应国家政策要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增强产品竞争力。目前80%的陶瓷企业已进行了窑炉改造,使生产成本降低了3%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了5%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人民币升值与出口退税下调的压力。在出口方式上要减少中间环节,尽量实行自营出口。面对汇率的不断变化,要能准确预期人民币升值风险,多采用合同价格,使风险由买卖双方共担。多运用金融手段,采用多币种结算、押汇等方式规避市场风险。

    四是要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在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中,应加大积极主动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力度。重塑银企诚信、互利与合作关系,建设银企沟通平台,搞好项目推介和信贷营销,促进银企双赢。对已签订授信额度的企业、项目,应实行信贷承诺,不可因政策面的变化大起大落。二是从重视和培育企业的角度出发,适当降低信贷门槛,尝试其他抵押贷款方式,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建立连带性的信用担保机制。帮助有发展潜力但没有足够抵押资产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五是要密切关注县域经济,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有两大支撑,一是城市经济发展,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株洲市经济要发展,必须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列为重中之重,强市之基在于强县。要制定政策,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特色等问题。要创新思路,走出县域经济的融资困境。改进投资方式,广辟融资渠道,活化投资机制,大力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共同投入,同时要大力推进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要突出产业,拉长工业短腿,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扶优扶强壮大产业,优化布局聚合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等各种措施,促进县域经济中非农产业快速发展。

 

[株洲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