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株洲亿元企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 时间: 2007-09-0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全市工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身实力得到明显增强,成为引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一批旗舰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加大投入创新力度,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规模得到迅速增大,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拥有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64家,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89.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71.1%,固定资产原值236.4亿元,实现利润22.81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的78.7%和86.6%,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

    一、亿元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金字塔”结构特征明显

    2006年,全市实现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64家,比2005年增加1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9.3亿元,户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亿元,比上年户均增加0.51亿元。64家亿元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净增47.72亿元,增长74.48%,实现了株洲百亿元企业零的突破;在10至30亿元之间的8家,占据亿元企业的12.5%,比上年增加2家,增长33.33%;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55家,占据亿元企业的85.94%,比上年增加8家,增长17.02%。从产值结构看,64家亿元企业产值呈现较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特征,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相对较少,80%以上的企业还分布在底层。64家亿元企业营业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湖南株洲电业局、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二)发展实力稳步增强,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64家亿元企业拥有资产总额为421.77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76.41%,较上年增加38.28亿元,户均资产规模达到6.59亿元,较上年增加0.74亿元。64家亿元企业有10家企业资产规模超过十亿元,其规模总额占亿元企业总额的三分之二强(65.87%),3至10亿元的企业17家,3亿元以下的有37家。其中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58.92亿元资产位居第一,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列二、三位。

    (三)贡献份额增大,主要行业突出

    2006年,亿元企业共实现利税总额37.48亿元,占全市利税总额的71.25%,比上年增长7.43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2.81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86.6%,比上年增长8.46亿元。64家亿元企业中,实现盈利的企业有55家,占85.94%,实现利税总额在10亿元以上有1家, 8家实现利税总额超过1亿元,其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力、医药等五个行业。湖南株冶火炬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株洲电业局、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位居实现利税总额前三位。

    (四)民企户数增多,各类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涌现了一批像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酒埠江特钢有限公司、醴陵神马花炮有限公司、株洲神通电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亿元民营企业。目前全市有9家民营企业进入全市亿元企业行列,占全市亿元企业的14.06%,实现营业收入15.82亿元,资产总额9.01亿元、利润总额0.65亿元和从业人员6501人。随着企业股权结构日渐多元化,64家过亿元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2家,股份制企业为3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为13家。其中12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8.81亿元,资产总额166.80亿元、利润总额7.25亿元和从业人员26142人; 30家股份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8.41亿元、资产总额190.36亿元,利润总额12.20亿元和从业人员35172人; 13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6.24亿元、资产总额56.59亿元,利润总额2.71亿元和从业人员12594人。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行业分布面不广,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

    亿元企业大多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力、医药等行业,株洲传统特色产业陶瓷行业有3家亿元企业,纺织行业和烟花行业分别有2家和1家,服装行业目前还没有亿元企业。亿元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型工业相对发达的石峰区,其26家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1.19亿元,占59.39%, 资产总额237.61亿元,占56.34%,利润总额13.18亿元,占57.78%,从业人员38108人,占47.39%。其他八个县市区中,荷塘区有亿元企业11家,芦凇区8家,天元区8家,株洲县1家,攸县4家,茶陵县1家,炎陵县1家,醴陵市4家。行业之间、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

    (二)扩张速度不快, 规模与工业重镇地位不相匹配

    64家亿元中的80%的企业是靠最原始的资本积累方式逐步扩大其经营规模,真正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项目不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来扩张自身整体实力的企业较少。从2006年全国制造业500强企业集团名单来看,株洲榜上有名的企业集团数量为3家,比长沙少3家,亿元企业平均利润为0.36亿元,低于全省水平0.05亿元,这主要是株洲工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扩张规模不快,影响到株洲规模工业的发展。2006年长沙规模工业企业1720家,亿元企业184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10.7%,株洲规模工业企业807家,亿元企业64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7.9%,这与株洲工业重镇地位不相匹配。

    (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发展后劲偏弱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今天,全市亿元企业单体规模偏小,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亿元企业中有97%的企业在上年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原有规模,有3%的企业经营出现滑坡,被挤出亿元企业行列,真正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仅占15%左右。64家亿元企业中只有20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31.3%。2006年高新区由于园区亿元企业少,企业创新不够强,在全国53个高新技术园区中株洲综合排名在42位,企业产值、资产、利润、企业数等指标都远远低于全国53个园区平均水平,跟长沙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此外,“三资”企业在促进全市生产发展,解决职工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也较低。亿元“三资”企业个数虽占到64家亿元企业的五分之一,但其收入和利税只占到11.9%和12%。

    三、加快亿元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大企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全市围绕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实施的“5115”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和发展株洲经济的一项战略决策。做大做强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使之成为行业和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对于株洲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创造宽松外部条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变职能、改进服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土地使用、投资准核、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让企业享受更多优惠待遇。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融资与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产品结构合理、企业信誉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与外资企业嫁接,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建立和完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商会、行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维护市场良性运行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企业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

    (二)激发企业创新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全市企业运作正逐步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距离。企业经营者应坚定以创新促企业发展的理念,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拓宽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创新机制,切实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架和制度健全为重点,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妥善解决“代际变更”问题。通过加大引进外部独立董事等改革举措,规范企业运作决策行为。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挥资本纽带功能,提升集团规模效能

    做大做强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均有赖于资本运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加强。目前,株洲企业资本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低于产品经营和品牌经营,应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施兼并、收购、重组,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运作,克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的倾向。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内企业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提升集团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针对株洲企业仍然过度集中于冶金、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的现状,必须切实加大发展现代新型产业的力度,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食品、服装等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对生物工程、新型医药、电子信息等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产业应加大投入,积极扶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在荷塘、芦凇、天元等地区扶持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带动本地区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努力提高引进利用外资的水平,既要有规模的提高,也要有质量和结构的提升。

    (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要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缺乏先进的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必须积极拓宽视野,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走技术开发与自主知识产权,专业化战略和品牌发展的道路,以适应市场竞争全球化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研究人员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将创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开发人员的奖励挂钩,强化他们的企业归属感。多方面拓展技术创新融资渠道,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株洲市统计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