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株洲市人民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这一工作主题,实施“四大战略”,突出“三大重点”,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株洲经济又好又快、跨越发展。
一、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增长加快。株洲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355.3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三个台阶,2006年达到605.3亿元,年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5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311.8亿元,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217.9亿元,年均增长11.8%。2007年1-10月,株洲市生产总值575.9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比前4年加快3.6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2、财政收入大幅攀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收入从2002年24.4亿元,连续跨越30亿、40亿、50亿三个台阶,2006年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21.1%。2003-2006年财政收入年净增量一年多于一年,2003年比上年增加3.44亿元,2004年增加5.85亿元,2005年增加7.37亿元,2006年增加11.45亿元。财政收入在四年内翻了一番,2006年财政收入为2002年的2.15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200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为8.6%,比2002年的7.1%上升了1.5个百分点。2007年1-10月,株洲市财政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1亿元,增长30.2%。
3、发展后劲明显增强。2003-2006年,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的有力带动下,株洲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亿元,占建国以来株洲投资总量的55%,年均增长24.9%;株洲市5年来累计投入工业技改资金180亿元,为建国以来株洲更新改造投资的80%。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年”的有力带动下,一大批能源、环保、水利、交通、工业技改项目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峻工投产,这些项目有力地支撑了株洲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2007年1-10月株洲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1.7亿元,同比增长49.1%,增速为近5年来的最好水平。
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株洲市通过确立“稳定发展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从2002年的14.3:48.3:37.4调整为2006年的12.5:51.5:36.0,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85.7%上升到2006年的87.5%,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全社会从业人员三次产业分布结构由2002年的47.9:25.3:26.8调整为2006年的40.0:28.4:31.6,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了7.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比例由2002年的51.3:5.4:38.5:4.8调整为2006年的45.2:7.5:42.9:4.4,林业、牧业比重稳步上升。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02年的49.8%连续跨越50%、60%、70%三个台阶,2006年达到73.5%。工业内部行业也不断优化:一是由传统工业在向先进制造业转变。株洲市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高节能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势头强劲,2006年株洲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9%,比2002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二是由国有投资为主向非国有投资为主转变。近年来,株洲市已投入改革成本10多亿元,69家市属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株洲市非公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40家,比2002年增加350家。540家非公企业2006年完成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25%,增幅高出公有制企业8.4个百分点,已占据规模工业增加值40%的份额。三是由分散经营向依托园区、产业集群转变。株洲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服装、陶瓷、烟花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2、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已占到株洲市生产总值的53.9%,足占株洲市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其中非公工业已占到全部工业的53.9%,非公贸易占全部贸易81.2%,非公投资已占到全社会投资65.4%。
3、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全社会居民消费率由2002年的50.6%提高到2006年的53.3%。2006年株洲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5亿元,比2002年增长51.8%。2007年1-10月,株洲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9亿元,同比增长18.2%。2006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64部,家用电脑47台、照相机55部,分别比2002年增长86%、1.35倍和14.5%;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54辆、电冰箱34台、移动电话108部,分别2002 增长了63.6%、62.6%和3倍。株洲市2006年私人拥有小汽车由2002年的9269辆,增加到2006年的29110辆,年均增长33.1%。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特别是围绕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3-2006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历史低点逐年增加,2004年达186.5万吨,扭转了2000年后连续四年下降的局面。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保持了2004年185-188万吨的生产规模。猪牛羊肉产量2006年达到31.77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33%,年均增长7.4%。以农产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形成了大米、生猪、竹木、油脂和果蔬五大主导产业和畜禽、竹木、果蔬菜和粮油四大加工体系。到目前为止,株洲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加工产值近60亿元。
2、农村基础设施稳步改善。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配套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建设。2003-2006年,株洲市第一产业投资13.97亿元,年均增长36%;财政支农支出7.6亿元,年均增长53.2%。特别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改善。
四、新型工业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1、工业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2003—2006年年均增长16.4%,比株洲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4.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株洲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6%,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2007年1-10月,株洲市工业增加值259.6亿元,同比增长18.2%,占株洲市生产总值的45.1%,工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大。
2、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株洲市工业已涉及40个工业大类中的34个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7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成为株洲市的优势产业。株洲市拥有大型工业企业9家,上市工业企业8家。2006年株洲市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础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主要产业集群在骨干企业的强力带动下,集群规模不断壮大。规模工业中份额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6年完成产值145.7亿元,同比增长68.3 %;其次就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年实现产值99.3亿元,增长17.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产值72.3亿元,增长1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46.7亿元,增长11.2 %;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28.2亿元,增长29.2 %。以上5大行业共实现产值 392.2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66.7%,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8.5%,占规模工业的6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3.7%。
3、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7.6亿元,是2002年的2.63倍;实现利税52.6亿元,是2002年的2.91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比2002年提高56.7个百分点。2007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65.6亿元,同比增长27.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9.8亿元,同比增长34.2%;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2.8%,同比提高20.4个百分点。
4、全力打造发展平台。通过城市内外两环建设、西气东送入株工程、株洲航电枢纽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营造了“洼地”效应。近年来,先后有美国H?J、广东中成、沈阳金德、浙江耀华、欧洲工业园等一批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株洲。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大型企业入选中国企业 500强。 “唐人神”、“钻石”等5个产品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目前株洲市有国家级研究中心5家,博士后工作站7个,省级研究中心(实验室)10个,企业孵化器6个。不论是科技资源,还是创业环境均为新型工业化打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平台。
5、新型工业化进展顺利。近年来,株洲市通过打造以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技术与装备优势、科技与人才优势、品牌与交通优势,争当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目前株洲市工业增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5.1%,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非农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0%,工业创造的税收占株洲市税收70%以上,工业就业人口占城市总人口40%多。在1-9月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评比中居全省第三名,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
五、新型城市化建设结出新硕果。 株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和投资的拉动。围绕“双百”城市发展目标和“东提西拓,合拢三角”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五年来,株洲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00 亿元,以道路、桥梁、供水、供气、环保为重点,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和营运,天燃气顺利实现进株入户,10余条扩改和新建的城市主次干道,为城市的有序运转和经济腾飞“输血造氧”。株洲市城市化水平由2002年的39.6%提高到2006年的46%。
六、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1、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株洲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9620元增加到2006年的16526元,实现了人均1000美元到2000美元的历史跨越。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7934元,连续跨越8000元、9000元、10000元三个台阶,2006年达到12455元,年均增长11.9%;株洲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2868元,连续跨越3000元、4000元二个台阶,2006年达到4366元,年均增长11.1%。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7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66.9亿元。2007年1-10月,株洲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6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加快5.1个百分点;1-9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236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
2、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株洲市居民人均消费额从2002年的3882元,连续跨越4000元、5000元、6000元三个台阶,2006年达到6925元,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额由2002年的9466元,提高到2006年的1097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由2002年的1890元,提高到2006年的3690元。
3、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6年,株洲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4%,比2002年下降5.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6%,比2002年下降3.3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4.3平方米,比2002年分别增加4.6 平方米和5.5平方米。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兴起高潮。五年来,城乡道路大为改观,居住环境等到改善,蓝天白云又现株洲。2006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了4.1平方米。
[株洲市统计局 庄云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