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构成国民经济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它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社会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又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1997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暴发,外需明显减弱,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外需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审时度势,从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适时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大国内需求,促使经济持续稳定协调较快发展。从近10年来的情况看,内需的两个方面中,消费需求效果明显不如投资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直到2003年才开始出现转机,摆脱持续低迷状态,但目前仍明显落后于城市。因此,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健康发展,将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必须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株洲农村消费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简要分析,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路径和建议。
一、农村消费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攀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下,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更为明显,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显著加快。但城乡消费差距仍十分明显,农村消费要落后城市10年之多,并且差距呈扩大之势。
1、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差距依然较大。2006年,株洲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427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1.2%。其中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金融危机暴发前的1996年间,消费支出年均增幅达到14%;而1997年至2002年,农村消费基本处于维持状态,增幅甚微,年均仅增长2.2%。期间农村经济发展也相对滞缓,农业年均增幅为3.5%,比1978年至1996年的平均增幅低2.7个百分点; 2003年开始,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农村经济发展稳步回升,农村消费也逐步被激发。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9.8%,至2006年年均增幅为12.7%,同期农村经济平均增速为5.7%,也明显提高。但尽管如此,跟城镇消费相比,农村消费仍明显落后。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777元,是1978年的25.7倍,年均增长12.3%,比农村居民高1.1个百分点。特别是1997年至2002年的6年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明显扩大,消费支出平均增幅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低3.5个点,而1978年至1996年,农村比城镇平均只低0.7个点。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不足城镇居民1994年的水平,整整落后12年,而以前两者的差距只有7、8年。同时,与全国相比,2006年株洲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8元,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幅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
2、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层次仍然较低。伴随着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也不断得到升级。从填肚保暖的基本生存型消费,逐步向营养科学、追求精神需求的保健享受型消费迈进。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几乎全用在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上。1978年,全市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76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就占了138元,比重达78.4%,再扣除穿着和居住支出,用在家庭设备用品、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则是微乎其微了。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达3427元,扣除吃、穿、住等基本生活保障支出需求外,尚有35%以上的支出可用于购置家庭设备、进行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享受方面的消费。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为1493元,为1978年的10.8倍,年均增长8.9%,比整个消费支出平均增幅低2.3个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43.6%,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34.8个点。29年间,恩格尔系数连下了3个台阶(70%、60%和50%),其中60%这个台阶只经历了4年时间(1981-1984年),而50%的台阶则维持了16年(1985-2000年),这期间主要是由于1992年前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价格暴涨,导致恩格尔系数的大幅反弹。198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到了51.3%,离第4个台阶只有一步之遥了,但1991年又突然反弹到58.6%,直到2001年才逐步降到第4个台阶(50%以下),为49.8%,目前正面临新的台阶的突破,农村居民用于生活享受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增加。电视在农村已基本普及;摩托车成为了农民进城务工、办事及经商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农村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设备在农村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移动电话也成为了农村居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信工具,发展非常迅速。2006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平均拥有摩托车54辆、洗衣机48台、电冰箱34台、彩电95台,分别是1995年的10.8、4.4、7.5和10.8倍。户均移动电话拥有量达到1.08部,是2003年的3.5倍,年均增长51.6%。
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亦明显落后。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9777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为2975元,恩格尔系数只有30.5%,比农村居民低13.1个百分点,比1978年降低了25.3个点。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耐用消费品在“八五”末期就基本得到普及,目前,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40台,移动电话164部,普及程度均远高于农村。空调、热水器在农村还只是刚刚起步,家用电脑几乎没有,在城镇,这些都已迅速得到了普及,2006年,拥有量分别达到108台、89台和47台。城镇居民目前的消费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家用汽车迈进,而农村居民离这个层次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从产品的质量档次看,目前农村居民使用的一些家用电器,基本上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被城镇所淘汰的低档次落后产品。
二、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197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9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3.2%,收支比(支出/收入)达到177.8%,入不敷出相当严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改革,农民收入开始大幅增加。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元,是1978年的4.6倍,年均增长24.5%,比城镇高了13.3个点,城乡收入比(农村/城镇)达到51.3%的历史最好水平。农村居民收支比降到了84.8%,开始有了结余。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实施,城乡收入差距又逐步拉大,1985-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幅为11.3%,比城镇低2个点,特别是近10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出现了严重滞缓,年均增幅只有7.7%,期间有6年时间增幅在7%以下,直到2004年中央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收入增幅才又回到10%以上。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只有城镇居民的35.1%,而且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比城镇居民要大。农民收入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民的购买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是农村消费环境较差。第一,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且基本住在山区,有些地方方圆几里才有一户人家,交通极不方便,路况又差,产品进出困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大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要进一步得到全面提升难度较大。如一些地方电网设施落后,电压不稳,电视信号弱,制约了居民电器购买欲望。大部分农村没有自来水系统,限制了洗衣机的使用。受交通通讯条件的制约,一些居民无法使用现代通讯工具,及时掌握外界信息;第二,农村流通体制不健全,市场规模小,网点布局难度大,导致农民很难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农村市场销售的商品,基本上是初级、落后的商品。同时农村市场的过度分散,也增加了商品的流通成本和管理的难度,使农村商品呈现质次价高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市场管理中的弱点,把农村市场作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重要场所,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第三,农村市场服务功能欠缺,也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在城镇,大部分耐用消费品都有生产厂家设立的售后服务点,而农村,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售后服务点,因此,居民购买的商品,特别是大件商品,一旦出现问题,就面临很大的麻烦。
三是预期支出压力较大。一方面,农民收入极不稳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预期收入缺乏保障;而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民生、老、病、痛都要独自承担,预期支出压力大。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农民用于子女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呈加速增长态势。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医疗支出合计为60元,占当年消费支出总额的9.9%。2006年,两者支出合计765元,是1990年的12.75倍,年均增长17.2%,分别比同期人均收入增幅和消费支出整体增幅高4.6和5.8个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22.3%,比1990年提高了12.4个点,其中教育支出为426元,医疗支出为339元,分别是1990年的10.4倍和17.8倍,平均增幅分别为15.8%、19.7%。因此,在预期收入没有保障、预期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农民不可能把极为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消费,除了维持基本生活支出外,剩余的钱必须存入银行以备后用。
三、提高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样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56%以上。株洲虽然是新兴工业城市,但农村人口仍占绝大多数。至2006年底,户籍在农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3.1%,长期居住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比重也在54%左右。且目前居民整体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因此,内需的潜力非常巨大,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蕴藏的空间更为惊人。据测算,只要株洲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达到目前城镇居民一半的水平,全市经济增长速度至少可增加7个点以上。那么,如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促使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呢?
1、应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扩大农民的消费,带动农村需求市场的扩大。而要增加农民收入,第一,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扶农政策,不折不扣地将各种支农补助发到农民手中,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提高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同时,要将各种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能一手发放补贴,另一手又通过别的途经收了回去;第二,必须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株洲农业属典型的传统粮猪型结构,虽然近几年来在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但目前仍没有重大突破,两者占一产业的比重仍高达80%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尽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第三,必须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努力创造农民增收的途径。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为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各项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并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引导他们到各种非农岗位上去,以拓展增收的渠道。
2、应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消费环境的不佳,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首先,必须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降低消费成本,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大型农机具进入农村创造条件,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形式和消费内容;其次,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通过农村城镇化,可以集中零散的居民,营造舒适便捷的城市消费环境,改善农村消费品市场功能。同时,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农村城镇化也有利于农村消费品市场各项服务功能的建设;第三,要逐步完善农村消费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服务网点,加强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中的各种担忧;第四,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行为,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市场,切实保护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
3、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极不完善,收支预期的极不稳定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当前,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和发展,然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仅在个别领域刚刚起步,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仍时刻困扰着农民,使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增加储蓄,从而限制了即期消费。因此,应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指示精神,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从而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大力发展,拉动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株洲市统计局 李春荣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