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神往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然而,当五十年一遇的冰雪,持续半个月的冰冻真正来到身边时,它却给了我们无穷的感喟:美丽的代价原来如此昂贵!它让我们承担了巨大的痛苦和责任。
一、株洲冰灾直接损失10多亿元。据初步统计,株洲市遭受冰雪灾害人口达166.5万,为全市人口的43.8%,损坏水利基础设施2.1万处,农作物受灾面积108万亩,绝收面积57.3万亩,越冬露地存园菜蔬100%失收,大棚菜50%受损。因灾死亡各类牲畜31.7万头,电网断线8326千米。恶劣天气影响电煤运输,受电网拉闸限电影响,全市1000多家工业企业停工停产。持续冰冻使市区近2万用户水表爆裂。据2月2日初步测算,全市因冰灾直接损失超过10亿元。我省14条省管高速公路除长永、耒宜高速公路外全部封闭,完全瘫痪的京珠高速公路变成蔓延数百公里的“停车场”。滞留在湖南境内的车辆就达12万多台、50多万旅客。温家宝总理辗转赶往湖南,两次亲临株洲救灾第一线,已经说明了这场灾害的严峻性和艰巨性。冰雪天气不仅给电力供应、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巨大损失,其危害也从车站、公路波及到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流通市场内涨声一片。一场冰灾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换成了公共服务领域的灾害。
二、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灾情迅速缓解。面对灾情,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防灾应急预案,成立了由市委书记肖雅瑜任政委,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君文任指挥长抗冰救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组,分别承担综合协调、路面破冰、医疗救助、市场供应和信息发布等任务。通信、电力、自来水公司、新奥燃气公司等部门调集所有检修力量和物资,积极投入抗冰保电保畅通和恢复正常供水、供气的攻坚战,在救助京珠高速公路滞留司乘人员的过程中,将株洲段划分为5个工作段,每段明确由两名市委常委挂帅,一个县区负责,一个军分区领导坐镇,每个市直单位负责1公里,协助沿线干部群众,给受困人员免费发送食品、药品,维护秩序,并及时救助转移老、弱、病、残人员。
面对冰灾,株洲市政府切实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组织救援能力,稳定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逐渐减轻了百姓对灾害焦急和惶恐,广大人民群众以最积极的态度自觉配合政府的号召与安排,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一是组织生产重建。面对重创农业生产,积极组织农民抗灾自救,市农业部门派出工作组前往各县(市)区为农民提供技术帮助,采取三项措施恢复农业生产,组织农民抢种生菜苗菜、抢种速生菜、抢育果菜秧苗。二是组织电网抢险。先后抢修恢复50万伏变电站1座、22万伏变电站7座、11万伏变电站20座,抢修恢复22万伏线路17条次、11万伏线路38条次,全市供电线路主网92%恢复正常。三是组织及时救助。株洲市共向9个县(市)区及京珠高速公路株洲段受灾群众发放防寒衣被2.3万套、食品23.4万袋、水36.8万瓶、药品24万元,紧急救助18.2万人。紧急调入蔬菜270万公斤,猪肉和其他副食品。四是组织除冰会战。株洲市共组织3.7万人次的参与铲雪除冰,动用除冰车65台次,累计铲雪除冰186公里。……一系列的抗冰救灾措施,极大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京珠高速株洲段也提早6个小时通车。由于组织得力,株洲的抗冰救灾工作因此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从总体情况看,面对灾难,越是主动、科学、系统的社会体系,受灾程度就会越低,恢复能力也越强;而公共事务运转特别是公共管理体系运转中,平时就存在思想松懈、设施陈旧和管理混乱问题的,受灾程度也越严重,付出的社会成本将更加昂贵。
三、冰灾后的几点思考。持续半个多月的冰灾已经过去,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回顾此次突如其来 “冰雪大考”,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层次的深刻反思。
——整体防范能力有待增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让人们再次从极端的角度认识全球的变暖,并由此引发许多我们可能会意想不到的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会有很多来自环境、生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新问题、新考验和新挑战,未来政府所要应对不测事件也会不断出现。因此,怎样运筹帷幄,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这场雪灾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居安思危之课。首先是预警方面,反常的气候给气象部门和气象专家提出了更高挑战。由于应对冰灾的经验不足,此次冰灾一开始就没能引起各级各部门足够的重视,暴露出了对突发事件反映迟缓,联动能力差,统筹力度不够。二是储备能力的不强。在抗灾设施的配备上,明显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应急预案更多地停留在文本之上,缺乏现实物力、人力与财力的保障。三是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脆弱。道路和电网在冰灾中暴露出来的弱点,电力能源库存严重不足。此次冰冻自然灾害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给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统筹安排和建设以及煤电联运改革敲了个警钟。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刻不容缓。每年一度的举国大迁徙不仅是年关在即的中国的壮丽景观,也成为令政府头疼的一大难题。减少人员流动被当作一个治理目标提了出来。但我们也看到,这样的口号尽管年年提,我们眼见的春运规模却一年年浩大了起来。而这次罕见的冰灾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由二元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城乡矛盾的尖锐程度,即使我们的政府全力以赴,拿出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矛盾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应该着力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县城及小城镇建设步伐,支持城区工业向县域延伸,推动县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民在当地就业水平和机会,让更多的农民能“下地为农,上岸做工”。同时也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让因为地区差而流动的人员减少流动的动机。
——社会救助体系有待健全。我们传统的救灾抗灾方式仍处在“强政府—弱社会”模式之下,只有自上而下的政府纵线,而缺乏自左向右的民间横线。民间组织力量在抗灾救灾中的极度缺乏,加强和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已迫在眉睫。如此同时,面对突发灾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众人推崇时,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人乘人之危,哄抬物价。拒载或不打表的的士司机、天价方便面、天价蜡烛、天价蔬菜,类似的新闻在冰灾发生后并不少见,雪灾成为某些人谋取暴利的良机。让人们在冰灾之时看到了人情的冷暖,看到了共生意识、互助意识的缺失,公民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株洲市统计局 吕广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