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工业2003-2007年规模工业年均增长19.5%

来源: 时间: 2008-02-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3年至2007年,株洲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以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株洲发展的新跨越。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业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朝着健康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⒈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47.1亿元,比2002年增加203.6亿元,增长1.97倍。其中2003-2007年分别为158.7、187.4、226.4、270.6和347.1亿元,分别突破200亿和300亿大关。规模工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7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8.7亿元,分别跨越了100亿和200亿台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7年在全市统计的120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比2002年增长的有102种。其中原煤产量471万吨,比2002年增加345.8万吨;发电量56.9亿千瓦小时,比2002年增加41.1亿千瓦时;配混合饲料52.4万吨,比2002年增加15.9万吨;液体乳8.8万吨,比2002年增加6.6万吨;硫酸73.2万吨,比2002年增加20.6万吨;平板玻璃747万重量箱,比2002年增加484万重量箱;日用陶瓷177993万件,比2002年增加105156万件;十种有色金属51.2万吨,比2002年增加13.4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迅速增加,由2002年的509个发展到2007年的930 个。

    ⒉工业发展速度屡创新高。2003年-2007年工业年均增长14.6%,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2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7年分别增长12.6%、13.4%、13.7%、14.6%和18.7%,2007年增幅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增幅。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更快,2003-2007年年均增长19.5%。其中,2007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5.1%,为1998年实行规模工业统计以来最好水平。

    ⒊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比2002年提高4.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8.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8%,比2002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0.7%提高到33.2%。工业税收占财政税收的比重由2002年的64.4%上升到67%。吸纳从业人员12.7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42.4%,比2002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⒈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五年来,株洲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改组改制和招商引资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2007年,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8.3、3.9、3.2、155.5、29和28.8亿元。非公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已成为工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份。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8.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3.7%,比2002年提高17.9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中,非公企业所占比重为85.5%,比2002年上升42.9个百分点。

    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化工、农副食品加工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63.4亿元,比2002年增长2.4倍,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5.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6%。其中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化工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增加值分别比2002年增长96%、5.2倍、4.3倍、1.9倍。骨干企业茁壮成长。2006年,株冶集团营业收入与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百亿工业企业“零突破”。2007年该企业实现产值150.6亿元。目前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90家,其中过5亿元有20家,过10亿元的11家,过100亿元的1家。

    ⒊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07年,株洲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37家,比2002年增加46家;完成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1%。实现利税32.2亿元,出口创汇3.9亿美元。株洲高新区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2007年,株洲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87.8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占全市的比重达78.3%,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和利税248.3和26.7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5倍和2.6倍。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新产品的投产,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了全市产品优化升级。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97.5亿元,是2002年的4.5倍。新产品产值率12.6%,比2002年提高3.8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4个,均居全省第2。

    三、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⒈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2007年,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14.2亿元,是2002年的3.4倍;实现利税67.5亿元,是2002年的9.3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3亿元,是2002年的5.2倍,其增幅远远高于同期的生产增幅;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0,比2002年提高93.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2002年的25.5%下降至12.6%。财政收入中,前50名纳税大户中纯工业企业38家,纳税在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0家。

    ⒉工业投入不断加大。2003-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376.4亿元,年均增长29.6%。投资过10亿的项目有12家, 过5亿元的24个,过亿元的项目99个。2007年是株洲市”项目建设年”, 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5项,5亿元以上的有10项,1亿元以上的有40项,5000万元以上的有45项。工业完成投资144.5亿元,增长71.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26.7 亿元,占工业投资的87.7 %,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目前有中铝、中盐、中材、中铁建、中航二集团、中国南车、中国大唐和中国国储、中外运集团、和中粮集团等10家“中字号”企业集团和德国西门子、日本雅马哈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入株对接株洲企业,这些项目的实施成为株洲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株洲新型工化业的快速增长增添了后劲。

    ⒊园区工业生机勃勃。2007年末,株洲市拥有国家级的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一区三园),醴陵陶瓷工业园区、渌口经济开发区、茶陵经济开发区、建宁经济开发区等四个省级开发区,金山工业园、攸州工业园、九龙工业园等三个市级开发区,拥有工业企业462家,其中规模工业271家。2007年,8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6.4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6.8亿元,增长92.2%;园区规模工业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1.2%,园区工业成为促进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株洲市统计局 刘彦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