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是株洲市劳动力资源输出大县,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株洲市统计局就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情况到攸县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家庭收入增加的问题,但长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一、全县四成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
攸县位于湘东南,地处内陆腹地,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66.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6.1%,全县国土面积2664平方公里,形成"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布局,耕地面积41.4千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5.5%,是一个是以耕种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大县,同时也是全省第一批亩产过吨粮的农业大县。全县农村劳动力十分充裕,特别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数以万计的青年农民成群结队,举家迁徒外出务工。据调查: 目前攸县有农村劳动力44.4万人,其中外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18.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2.4%,涉及到全县20个乡镇的80%的农村家庭。外出务工的主要以30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约9.2万人,占49%;出事出租车工作的一般以30-40岁的中青年为主,约4.7万人,占26%;外出经商办店的一般以30-60岁中壮年人为主,约4.7万人,占25%。据对攸县上云桥镇高岭村和菜花坪镇桥村100户抽样调查,82%的家庭共转移劳动力17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4%,占总人口的43%, 其中30岁以下占67.4%,男性占60.6%,在外务工三年以上的占67%。目前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到了极限,长期性和大量性特点比较明显。
二、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主要影响
攸县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长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
(一)影响农村产业化生产及进程。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都是思想开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农民,留下来的大多数是整体文化素质相比要低一些,身体欠佳的老人和妇女。这些留守劳动力的实际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特别是懂得农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劳动力十分稀缺。由于大量农村能人外出,农村家庭发展第三产业的后劲不足,使农村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部分村组甚至已到了村支两委班子都难以找到足够的人选,更不用说选出一个能够带领全体村民奔小康的能人"支书"和"村长",受此影响,村里计划生育、公益事业、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都不能较好地得到落实,对全面开展农村工作和推进农村产业化的进程产生不良影响。
(二)影响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批优秀劳动力被转移后,留下来的老人、妇女等辅助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科学新技术吸收能力差,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难度大,使得农业生产停留在粗放经营状态。如石羊塘镇花石垅村有农村劳动力1100余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工的青年428人,占40%。实际在家务农的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因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农村部门推广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导致农业生产水平还维持70年代的水平。石羊塘镇24个村,虽然村村设有运程教育培训点,但真正发挥效应的不到2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只能源于传统经验积累,即使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也无法真正取到实效。长期的粗放经营生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影响农村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农村粗放经营日益显现,使一些原来耕种双季稻的农田改种单季稻,原来种单季稻的农田改种经济作物或者荒芜闲置。近年来,虽然在党的惠农政策激励下,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基本稳定,成片的水稻田基本没有出现抛荒现象,但在些边远山区仍出现一定的土地荒废以及种植结构改变,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现象。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由2002年92万亩增加到104万亩,但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的1977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115.6万亩,减少近10%。像高枧乡港口村今年因出现大面积成片稻田早季抛荒。据该县农调队对黄丰桥镇阁前村等8个固定点调查,因将上年耕种的两季稻改种为单季稻,2007年粮食实际播种面积1066.8亩,比上年下降13.8%;桃水镇杨木塘村某董姓人家举家到广州做生意,家中无人耕种,只好抛荒;石羊塘镇花石垅村某杨性村民有责任田10亩,由于子女都外出务工,今年早稻仅种1.5亩杂交和1亩常规稻,剩余7.5亩计划全部种单季稻,复种率只有25%。
(四)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建设。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给农村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建设,也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一是空巢老人。在众多的留守老人中,瞻养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有病在床上无人料理,普通存在生活条件差,劳动负担较重,生活方式单调等现象。并要承担抚养儿童的任务,老人有苦无处诉,有难无人解。二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事实上存在的隔代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攸县有在校中小学生近10万人,其中留守儿童学生占在校生人数34%。据某中学统计学业成绩差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92%,辍学率高达6%,比非留守学生辍学率高出5.5个百分点。据对527个留守学生调查,优秀等级的占15.9%,良好等级的占38.02%,不合格的占46.1%。三是夫妻生活。单方外出务工造成长期夫妻分居,形成事实上的单身男人和守活寡的妇女,夫妻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日常性的沟通,从而出现感情危机,家庭矛盾突出,离婚率增高。丫江桥镇一留守男人因怀疑对方有不轨行为,最后致人死亡,家庭破裂。
三、对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思考
(一)建立土地合理流转制度。随着大量农民转移到大中城镇和沿海地带,有部分农民在城镇中有固定的住居场所和稳定的职业及收入,完成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没有必要回乡耕种责任田。因此,建立土地合理流转制度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之单户家庭式的种植农作物种植普遍效益不高,且存在较大自然风险,难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建立完善的土地合理流转制度,使土地相对集中,推广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操作,有利于集聚农村闲置土地,避免和减少土地抛荒现象。有许多地方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公司集约经营,建设特色农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新市镇山门村农民郑和平与周边125户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签订耕地租赁合同,流转水田54公顷,全年收获粮食360吨,实现纯收入14万元。
(二)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为提高其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组织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体,自愿以土地、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组织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这样可以让外出的劳动力安心从事各自的劳务工作,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经常心挂两头,既要担心本职工作任务的完成,又要牵挂家中责任田的耕种。又可以让留守的劳动力得到充分运用,集中精力,从事农业耕种,取得较好经济收入,可谓两全齐美。如新市镇就成立株洲市首家农机合作社,将长茹村、福寿湾村等3个行政村的农机具捆绑在一起,吸纳323户农户入股,收编稻田耕整机292台,联合收割机9台,农运车22辆,新购置插秧机3台,三级财政给予补贴和奖励3万元,对辖内所有农田实行机械化操作,现已初见成效。
(三)改进粮食种植等补助办法。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具体执行过种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激励效应。如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无论农田是否耕种,都是按原农业税征收面积照补,有些闲置抛荒两三年,补贴照领不误,没有起到激励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建议改变过去补贴办法为鼓励制度,将补贴与出售粮食直接挂钩,按农户实际出售粮食的产量进行奖励,或对种植大户、粮食高产户进行奖励。同时对闲置抛荒两年以上未开发利用的土地,依法收归集体所有,重新发包给农民耕种,或通过建立中介服务组织帮助无人耕种的土地实行经营权转让。要加大对农民抛荒耕地的法律法规约束,对耕地抛荒的现象要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进行制约,以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加强农村投入的渠道和部门很多,各项资金和项目涉及发改、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交通、国土等十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很难形成合力来规范管理、集中使用、统筹安排,洒"胡椒面"式的工作方法还比较普遍,这不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不断改善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服务;着力抓好农综开发、土地整理、标准粮田等国家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着力实施骨干山塘防渗,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建设,尽可能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村呈现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格局,从而降低农民日常耕种的生产成本,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按照合理布局,节约耕地,方便生活的原则,引导农民住房适度集中,建设村级镇农民居住小区,集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庄云庭 周益康]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