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株洲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时间: 2008-07-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冰冻灾害、人民币不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等国内外复杂形势,株洲市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总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好字优先、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紧中求活的方针,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先抑后扬,快速回升,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双过半"的工作目标。

    一、整体经济持续发展,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今年年初,株洲遭遇冰冻灾害后,全市按照"农业损失工业补,小企业损失大企业补,全市损失二产业补"的要求,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一季度全市国民经济增长10.9%,低于上年同期2.9个百分点。进入二季度后,三次产业竞相发展,各主要经济指标低开高走,快速回升,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冰灾损失低于预期。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8.6亿元,增长14.1%,比一季度加快3.2个百分点。GDP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四位,同比上升一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0.4亿元,增长15.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14.4%。

    三大收入持续增长。因受冰灾、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年初经济运行质量出现下滑,但随着扭亏增盈力度加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一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上半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1亿元,增长39%,增幅快于上年同期16.4个百分点;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4.9亿元,增长35.6%,增幅快于上年同期12.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整体趋好。1-5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5.5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利润11.9亿元,增长42.8%,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1和22.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4万元/人,增长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8.9%,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10元,同比增加887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17元,同比增加409元,增长14.6%。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质量改善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冰灾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出台了《农业救灾补损恢复生产工作意见》,农业生产全面恢复。上半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亿元,增长5.1%。一是粮食生产平稳,经济作物增长较快。种植早稻109.4千公顷,下降0.4%,中稻20.5千公顷,增长1.3%。虽然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通过一批低产田改造,加上冰冻后病虫害较上年明显减少,今年粮食单产和总量有望再次获得丰收。上半年,种植瓜果蔬菜24.8千公顷,增长4.3%;油料作物3.3千公顷,增长9.8%。二是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户达到2万余户,规模养殖出栏率近5成。出栏肉猪232万头, 增长6.3%、家禽出笼1287万羽,增长5.2%。三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28个新农村建设帮扶村,共整合类项目340个,到位资金近5000万元。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7万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完成造林15.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新建沼气池4520个。

    工业生产质量改善。上半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87.1亿元,增长17.1%,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50.9亿元,增长19.7%。增长速度快速回升。受冰灾影响,1-2月全市规模工业仅增长3.7%,进入3月份,规模工业增长速度稳步回升,规模工业累计增速由一季度的14.5%提高到上半年的19.7%。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33.5%,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14.7%,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支柱产业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6.7个百分点。"5115"工程中企业中有11家企业实现增长,特别是中铁轨道、电力机车、时代电气、太子奶、唐人神等能耗较低的骨干加工制造企业产值增速超过60%。能源消费持续下降。全市五大高耗能工业行业综合能耗占全市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电力、天然气消费分别上升1.8和1个百分点。全市重点调度的31种高耗能工业产品中有60%的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出现下降。

    三、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内生拉动作用增强

    投资需求继续增强。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8亿元,增长38.5%,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2.7亿元,增长42.5%,高于上年同期3.8个百分点。从投资产业看,一产业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增长85.9%;二产业完成69.7亿元,增长64.8%,其中完成工业投资69.3亿元,增长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22.6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71.6亿元,增长25.4%。 从投资来源看,资金到位较好。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79.8亿元,高于投资总额26%,同比增长27%,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2.9%,自筹资金增长22%。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18元,增长12.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9.7%、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9.3%、居住支出增长23.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21.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10元,增长9.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25.9%。全市完成商品房销售额33.3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42.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63.2%和43.9%。从今年开始实行新的假期政策后,本地消费得到了有效地启动。上半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增长2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2%,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86.9亿元,增长25.7%,同比加快6.7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8.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为80.3%,提高8.1个百分点。城乡经济结构比为1 :0.96,城区GDP占全市GDP的51.1 %,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改变多年来城区经济总量低于县域经济的局面。产业结构更趋合理,1-5月全市"两高一资"企业出口同比下降35%,高技术、高附加值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出口企业结构明显改善。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18.8  亿元,增长16.6%,比GDP增幅快2.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31.3%,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1.6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4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94.7亿元,增长5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0.9亿元,增长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五、实事工作进展顺利,民生质量继续改善

    实事工作进展顺利。今年省委、省政府下达给全市的为民办实事指标共28项,截至6月底,共有19项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市辖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新建城镇廉租房等3项指标已完成全年任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新建农村安居房等6项指标提前完成过半;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除率,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10项指标按进度完成了50%。

    民生质量继续改善。上半年,财政总支出42.5亿元,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占52%。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5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6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5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78就业万人。 今年全市再次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80-100元,是2001年下半年以来调幅最大的一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 支出和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2.1%和9.3%。通过创卫、创模、"两型社会"和"五改"项目建设,城区更加清洁环保,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在充分肯定当前全市经济整体趋好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密切关注。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依然较紧。上半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累计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分别为106.9%和107.1%,目前市场物价仍然高位运行。全市工业短期贷款仅增长1.5%,存贷比为47.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2个百分点,在14个市州中居第10位。全年农用地转用计划缺口为400公顷以上,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要。煤电油运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二是部分规模工业生产下滑。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虽然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但仍有少数骨干企业生产形势出现大幅下滑。特别是占全市规模工业份额30%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受国家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政策和价格下降的影响,生产和利润下降十分明显。全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呈"高进低出"的态势。1-5月,全市规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4.5%,企业获利基础不够稳定。三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尽管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种粮和养猪进行经济补贴,受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和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依然不高。

    下半年,虽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经济增长的合理因素,继续保持稳中趋快的发展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一要确保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全市经济对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的依赖性较强,在确保投资规模的条件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其次,要狠抓项目的落实情况,确保已落地的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二是要千方百计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要按照"环境建设年"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将重点放在加强企业特别是"5115"企业的生产调度和运行监测,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上来,切实做好、做活、做细"环境建设年"这篇文章。三是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突出抓工业,长期抓工业、全面抓工业"的工作理念中,要注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全市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长沙,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三产业尽快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继续重视"三农问题",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目前国家加强农村投入的渠道和部门很多,各项资金和项目涉及发改、民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交通、国土等十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很难做到规范管理、形成合力和统筹安排。要积极探索农业长效投入机制和价格机制,改变过去洒"胡椒面"式的工作方法,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稳定。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庄云庭]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