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规模工业节水任务十分艰巨

来源: 时间: 2008-09-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30%的约束性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中也提出了力争到2010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的目标,旨在进一步减少水资源消耗,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株洲市是湖南省的重工业城市,工业用水量大,规模工业是用水的主体,但规模工业用水效率低、污水排放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2007年规模工业用水现状

    ㈠工业取水小幅增长,地表水占九成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节水意识大大增强,在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工业取水小幅增长。2007年,株洲市1113家规模工业企业取水总量6.7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同比下降19.1%。其中,地上水6.0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自来水0.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45%。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取水主要是直接采自河流、水库、湖泊等的地表水,占取水总量的89.8%;其次是自来水,占取水总量的9.5%。株洲市规模工业取水总量占全省的10.8%,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三,居岳阳、长沙之后。

    ㈡规模工业企业取水比较集中

    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取水相对比较集中。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石峰区。石峰区是株洲市工业企业的聚集地,特别是大型企业、重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工业取水总量相对较大。2007年,石峰区取水总量4.12亿立方米,占全市取水总量的60.7%。其中,地表水占全市取水总量的54.5%,自来水占6.2%。

    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行业取水总量占全市的85.4%。其中,火电是株洲市取水量最大的行业,取水量占全市规模工业取水总量的54.5%,以用于发电冷却的地表水为主;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是株洲市取水第二大行业,取水量占全市的30.8%,以用于生产自来水的地表水为主。

    ㈢制造业取水总量占比重较小

    制造业是株洲市工业的主要产出行业,但取水量所占比重相对较小。2007年,株洲市制造业取水总量为0.95亿立方米,占全市规模工业取水总量的14.1%。制造业取水主要集中在15家企业中,其中年取水量在5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有:株化集团、智成化工、酒埠江特钢、酒江化工和株冶,这5家企业的取水量占全市制造业取水总量的41.5%;年取水量在100~500万立方米的企业有康华化肥等10家,其取水量占全市制造业取水总量的27.9%。制造业取水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取水量占制造业的48.8%。

    ㈣工业重复用水大幅增长

    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用水,工业重复用水大幅增长。

    总量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重复用水量5.6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8.5%,工业重复用水率为45.6%,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1个百分点。

    企业增加。2007年,全市有重复用水的规模工业企业112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10.1%,比去年同期净增8家。其中年重复用水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企业有5家,其重复用水量达5.32亿立方米,占全市规模工业重复用水总量的93.7%。

    部分行业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株洲市规模工业分布的34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有重复用水,占58.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重复用水率分别为92.2%和90.1%,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株洲市工业重复用水率超过30%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2.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1%)、炼焦业(77.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5.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4.7%)、医药制造业(53.7%)、金属制品业(40.9%)、非金属矿采选业(35.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2.6%)等9个行业,其重复用水量达5.63亿立方米,占全市规模工业重复用水总量的99%。

    ㈤工业污水排放有所下降

    近几年,株洲市加大了对水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工业污水排放逐年下降。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量为2501.05万立方米,比去年减少464.11万立方米,减少15.6%。工业污水排放量占工业取水总量的3.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节水意识不强

    株洲市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境内江河、水库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因此,社会普遍缺乏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水作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因而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全面实施节水战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用水大户的企业对节水工作不重视的突出表现是,缺少对节水的资金投入,用水管理不严,浪费严重,对节水技术和循环用水的推广不积极等。

    ㈡工业取水量大,用水效率低

    一是工业取水量大。株洲市工业取水约占全市总取水量的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取水总量在全省排第三,而株洲市规模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排第四,取水量在全省的比重高于经济总量。二是工业取水效率较低。2007年,株洲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按可比价计算达到了3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20倍,按当年价计算为240立方米,远高于全国126立方米(当年价)(资料来源:2007年全国水利公报)的平均水平。要达到国家提出的力争到2010年,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的目标,株洲市的节水任务还很艰巨。

    ㈢重复用水率较低

    株洲市规模工业重复用水率为45.6%,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国家对节水型社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的要求差距较大。导致株洲市工业重复用水率低的原因:一是重复用水普及面不广。2007年,株洲市规模工业有重复用水的企业仅占10.1%,有近九成企业没有使用循环用水,都是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二是用水大户的重复用水率太低。华银电力是株洲市取水大户,年取水总量占株洲市全部规模工业取水总量的一半,但其重复用水率只有0.67%,是株洲市节水潜力最大的企业。

    ㈣工业污水排放问题比较严重

    株洲市有色冶炼和化工企业较多,规模较大,工业污水排放问题比较严重,对环境污染比较大,尤其是对湘江的水污染较大。2007年,株洲市排放工业污水的规模工业企业共217家,污水排放量2501.05万立方米,为全省的5.4%。其中污水排放量超过100万立方米的企业有6家,共排放污水1938.68万立方米,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总量的77.5%,主要是火电、化工、有色冶炼企业;10~100万立方米的企业有15家,排放污水421.45万立方米,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总量的16.8%。在217家污水排放企业中,有117家污水排放同比增加,共增加污水排放980.14万立方米,占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39.2%;有54家为当年新增的污水排放企业,共排放污水90.76万立方米。

    三、几点建议

    水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株洲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工业用水量将逐年递增,因此株洲市应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用水,努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减少工业污水排放。

    ㈠增强节水意识,加强取水管理

    增强节水意识。要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约用水,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弘扬科学、合理、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提高工业企业的节约用水的思想意识,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持久发展。

    加强取水管理。2007年,株洲市自来水消费的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1.57元,而约占取水总量90%的地表水的取水成本平均只有每立方米0.43元,地表水取水成本偏低。地表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因此建议建立合理的工业水价体系,逐步提高地表水取水成本,利用水价这一主要的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发挥作用,遏制企业对地表水的滥取滥用。

    ㈡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一是要加大工业节水的投入。工业节水工艺复杂,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设备和部分生产工艺设备,因此需要大量的投入。二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工业企业是用水大户,目前株洲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0倍,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要积极引导企业上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开展节水技术的科技创新,提倡少用水或不用水的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效率。三是积极倡导科技节水行为。在工业企业中广泛推进科技节水行动,形成良好的科技节水氛围,并坚持以科技节水改造为重点,特别是对株洲市工业用水大户,推广行之有效的科学节水措施、方法和经验,由点到面推向全市,在工业企业中全面实现科技节水。四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株洲市工业重复用水率较低,循环用水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需从政策上引导,经济上扶持工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改良生产装备,积极推行循环用水技术,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化水平。五是要加强企业用水管理。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节水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㈢加强减排和治污工作

    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尤其对化工、有色冶炼等重污染企业要进行在线监测,随时监督企业排水状况,对排污超标企业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从严处理,以减少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在治污方面,可以积极推行供水治污管理体制一体化,做到“三结合”:一是工业供水与工业治污工程建设项目结合,以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协调发展;有利于人财物,技术等资源共享;有利于水污染治理建设资金的筹集,逐步市场化运作。二是工业企业单独治理与区域性治理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工业体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污水治理的综合效益。三是工业企业点源治理达标排放与城市集中污水治理相结合。总之,坚持走供水治污同步协调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凌燕]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