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回顾与启示

来源: 时间: 2008-09-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株洲因交通立镇,以工业兴市。1953年,株洲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新建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从此展开了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构筑了坚实的工业基础。短短几十年间,株洲从一个江南小镇发展成为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为支柱的新兴工业城市,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50多个“第一”。

    1978年,中华大地改革开放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株洲人与时俱进,勇立潮头,锐意革新,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株洲工业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求生存,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体制的禁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体制和机制全面创新,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大改革,并且在改革中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为株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一、主要成就

    1、工业生产提速,规模不断壮大。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工业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前13年,即1978年-1991年,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年均增长速度为8.1%。党的十四大以来,株洲工业进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阶段,工业生产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1992年-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6%,比前13年加快5.5个百分点。1978-2007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1.1%,比GDP年均增速快1个百分点。2007年,株洲工业增长18.9%,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7.1亿元,增长55.9倍;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10万人增加到58万人,增长4.8倍;企业数由1978年的494个增加到2007年的5126个,增长9.4倍。2007年,规模工业企业个数首次突破1000家,达1111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90家,其中过5亿元的有20家,过10亿元的有11家,过100亿元的有1家。

    2、工业实力增强,市场占有率高。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工业经济实力得到快速壮大和扩张。2007年,株洲市工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三位,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居第四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全省遥遥领先。在2007年度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市列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目前列入统计考核的180种工业产品中,产量高、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并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享有盛誉的产品有40余种。锌、铅、硬质合金、电力机车产销量居全国前列。规模工业的产销率连续十年达到97%以上。2007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4个,均居全省第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7年,原煤471万吨,是1978年的63.6倍;发电量56.9亿千瓦小时,是1978年的5.8倍;电力机车128台,是1978年的6.4倍;货车4723辆,是1978年的1.5倍;硫酸73.2万吨,是1978年的3倍;平板玻璃747万重量箱,是1978年的6.3倍;日用陶瓷177993万件,是1978年的115.4倍;锌41.5万吨,是1978年的6.5倍。外向型经济扩大,竞争力增强。2007年,工业出口交货值达7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6%,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达450家。

    3、主导地位稳定,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随着工业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1978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5.5%,之后比重逐年上升,1983年达到最高,为48%,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1996年-1999年,工业占GDP的比重曾降至40%以下,之后逐年上升,2007年达46.4%。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5.8%。工业始终是株洲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78年,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为70%,随着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工业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有所回落,但依然高于一、三产业。2007年,工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7%。财政收入中,前50名纳税大户中纯工业企业38家,纳税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86家。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4.2亿元,实现利税67.5亿元,实现利润33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0。

    4、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1)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1978年,株洲市只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产值分别占83.6%和16.4%。直到1988年,全市有了第一家集体与私人合营企业和第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总量达862万元,所占比重为0.2%。1993年,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帷幕,股份制经济从无到有。随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2007年,在规模工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13.2、10.7、12.8、478.5、92.4和86.2亿元,其比重分别为14.3%、1.3%、1.6%、60.3%、11.6%和10.9%。

    (2)行业优势逐步凸现。经过“一五”、 “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株洲工业基本形成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的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化工、农副食品加工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发展尤为迅速。2007年,这五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63.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5.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比1997年增加5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4.5亿元,比1997年增长8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5%,比1997年上升17.9个百分点。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新产值的95.5%。

    二、有益启示

    株洲工业改革三十年,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和希望的途径,实现了改革的预定目标,也为株洲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1、解放思想,敢闯敢冒是株洲工业改革的强大动力。株洲工业改革秉承湖南人“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的精神,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三十年间,株洲工业改革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企业改革,株洲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1983年,全市即试行工业企业第一批承包,1984年,全市又有6家企业成为全省首批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试点单位。1987年,湘江氮肥厂、株洲化工厂率先在全省大中型企业实行招标承包试点。1988年,株洲轴承厂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从企业改革的范围看,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三十年间,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实施了工业企业承包制,试行企业“共保合同制”,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多种形式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利改税,推动企业联合兼并,规范企业破产,实施“抓大放小”,优化调整结构,推行股份制,全面进行企业产权改革等等,改革措施层出不穷,遍及工业企业的各个领域。改革的范围之大,力度之广,前所未有。

    2、循序渐进,重点突破是株洲工业改革的基本方式。从改革三十年的历程看,株洲的改革既大胆又稳妥,有条件时敢于抓住时机及时改,条件还不成熟时,暂时稳一稳,这样避免了改革的大起大落和出现大的失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整个株洲的工业改革集中于企业外围,即围绕增强企业的自主权,搞活企业的经营机制。这一时期的各项改革措施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承包经营、三项制度改革等等都还没有触及企业改革的核心——产权问题。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0年以后,改革环境进一步优化,株洲即及时重点进行企业产权改革突破。为确保改革成功,产权改革也避免了“急燥病”,而采取了两个阶段进行。在九十年代第一阶段,突出搞股份制改造,逐步减少国有资本的比例。到2000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即突出搞企业产权的民营化,市属工业企业产权全部由私人所有和经营,政府资本全部退出。截止到2007年,全市已有61家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占需改制的75家企业的81.3%。置换国有资产17亿元,转换职工身份7万名,增量资本20亿元。三十年间,改革的脉络非常清晰,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前头的改革为后头的改革冲开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后头的改革则不断深化,全面完成预定目标。

    3、协调多方,共创双赢是株洲工业改革的基本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株洲这样的重工业城市,产业工人人数众多。改革只有不损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获取最广泛的支持。在改革的过程中,一是高度重视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争取他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二是严格按改革政策办,公开公平公正,取信于民,避免因政策执行的偏差,而使职工对政策的理解产生误导和相互攀比。三是尽力维护职工群体的利益。在改革中,职工群体的利益受损在所难免,但必须做到“有情改革,以人为本”。在九十年代,株洲改制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市里积极进行“再就业工程”,扩大劳动就业面,同时及时着手建立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就业18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9万人;共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7.4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32.1亿元、城镇低保金2.22亿元。由于措施得当、保障到位,株洲下岗工人人数虽然众多,但没有发生一起严重的恶性冲击政府事件。

    4、加强服务,优化环境是株洲改革的有力保障。营造支持企业改革的社会环境一直是改革进行的重要工作。在工业企业改革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用铁的手腕抓环境,要求所有与改革相关的部门都为企业改革“亮绿灯”、“开通道”,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便捷服务,大力进行整改宣传,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环境氛围,积极抓好改革企业的秩序,确保改革者的人身安全;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从债务豁免、土地置换、人员安置等许多方面给予改革企业优惠政策,2006年还被确定为“企业服务年”,为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加快国企改革赢得了时间。

    三、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年来,尽管株洲工业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株洲工业发展也出现了新问题,面临新的困难。

    1、结构不优。一是行业结构不合理,“两高一资”行业比重过大,节能降耗减排压力大。株洲市以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行业,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0%。2007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7吨标准煤/万元,在全省分别排第7位,单位GDP能耗达1.496吨标准煤/万元,分别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0.183和0.336吨标准煤/万元。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这三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89.5%,化工、火力发电的烟气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77.9%,水泥行业粉尘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87%,化工行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市工业的69.4%和92.5%,汞、镉、铅、砷等重金属排放也主要来自于有色冶炼和化工行业。株洲市重化工型产业结构已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目前株洲市出口工业产品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陶瓷产品和有色金属初级产品上,这些产品大都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较大,主要是依赖价格优势赢得市场。近年来,出口企业在原材料、燃料价格持续大幅提高和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影响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大降低,出口额严重下滑。2007年全市出口额首次出现下降,降幅为11.2%,规模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0.8%,比2006年回落50.5个百分点。

    2、投入不足。一是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株洲工业企业大多数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这些老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设备落后、技术改造欠账多。八十年代以后,株洲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少。80年代全市更新改造投资为41.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3%,其中用于工业企业的36.4亿元,占50%;90年代全市更新改造投资为168.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8%,其中用于工业企业的131.8亿元,占36.7%;进入21世纪,全市更新改造投资为36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其中用于工业企业的130 亿元,占35.5%。二是基本建设投入不足。近年来,株洲市工业的较快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对原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和重组改制产生的活力来推动,而新增规模企业非常缺乏,10亿元以上的新企业几乎为零。纵观近年来株洲市的投资情况,严重缺少工业大项目、好项目。改革开放30年来,株洲市投资超过20亿元的产业项目仅有株洲电厂(24亿),过10亿的项目也只1家━宏元化学工业园。2007年,全市新增企业户均规模只有1000万元,远远低于发达地区。

    3、规模不大。一是规模工业比重不大,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大。近几年来,全省规模工业均呈两位数增长,2007年达到24.3%,而规模以下工业发展缓慢,仅在5%左右徘徊。如果规模工业比重大,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大,反之,规模工业比重小,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小。2007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7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倒数第3位,比湘潭、岳阳和常德等市州低21、17.8和6.5个百分点。尽管2007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幅创下25.1%的历史最好纪录,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但全市工业增长1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的规模不大。2007年底株洲市规模工业户均增加值为2668万元,比长沙和湘潭低164和527万元。大中型企业64家,比长沙少61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1个,30-50亿元的企业1家,1-30亿元企业仅80家;而长沙市2004年就培育出首个过100亿元企业—长沙卷烟厂,2007年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家,30-50亿元的企业有2家,1-30亿元企业257家。

    四、努力方向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株洲工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2007年长株潭获批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为株洲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株洲工业将借助这些腾飞的平台,走向新的辉煌!

    1、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将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属集体企业产权改革改制要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属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必须要有突破。同时,要进一步界定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企业行为要完全市场化,政府要大幅削减行政审批权,职能完全转变到服务上来。

    2、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要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和发展条件,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各尽其能的新型产业体系,要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二是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水塘循环经济园建设。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和项目发展,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工业“三废”减量化、资源化进程,加速实现传统产业“两型”化。

    3、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1984年12月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始,株洲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以及资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规模工业中,三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达到11.6%,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12.3%。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城市相比,招商引资的力度还偏小,经济的外向度还不高。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株洲不是经济特区,没有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那么面对中部崛起、振兴老工业基地、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循环经济试验单位、“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六块“金字招牌”,株洲不能无所作为;如果说九十年代我们曾失去与发达国家的亲密对接,那么,面对新一轮长三角、泛珠区域产业转移,株洲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大项目和国家、省政策的大力支持,力争每年的工业投入在100亿元以上。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好项目,真正开创株洲的大工业时代。

    4、继续做大做强企业。。龙头企业的多少和发展快慢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工业经济的实力和发展速度。长沙市近年通过启动工业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着力培育一批过100亿元、过10亿元和过亿元的企业群,一批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亿元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56户增加到2007年的262户,每年增加40余户。亿元企业舰队引领长沙工业一路奔跑,2002-2007年,长沙市规模工业年均增长23.5%,高于株洲市4.5个百分点。海尔、海信、青啤等大企业集团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家喻户晓。2007年青岛海尔实现总产值722.1亿元,相当于株洲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由此可见,株洲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大力实施“5115”工程,着力打造引领地方经济强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全面提升株洲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株洲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是株洲工业辉煌的30年。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奋,务实创新,必将开创株洲工业新的辉煌!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彦弘]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