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湖南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长株潭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五”以来呈现出持续稳步加速发展态势,为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株潭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非常明显,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发展速度始终遥遥领先,湘潭“十五”以来发展速度也一直比株洲快。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株洲的产业结构明显不如长沙和湘潭。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株洲的发展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一、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量(即比重),是经济结构在生产结构方面的一种分类形式,也是经济结构最基本的组成与构造方式。产业结构本身又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构成;各行业内部的构成等等。本文着重从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一)三次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自的经济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长株潭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别(见表一)。
长株潭三次产业结构(表一)
2004年 | 2007年 |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一产业 | 二产业 | 三产业 | |
长沙市 | 8.1 | 41.8 | 50.1 | 6.3 | 45 | 48.7 |
株洲市 | 14.5 | 48.6 | 36.9 | 12.9 | 52.7 | 34.4 |
湘潭市 | 16.3 | 41.8 | 41.9 | 15.2 | 47 | 37.8 |
长株潭地区 | 10.7 | 43.3 | 46 | 9.1 | 47 | 43.9 |
从表一可见:2004年,长沙三次产业结构就已实现了三二一的转变,一产业的比重不到10%,三产业比重超过了50%;湘潭三次产业结构比株洲要协调;株洲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比长沙、湘潭分别低了13.2和5个点,比长株潭平均水平低9.1个点。至2007年,由于近几年来全省各地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工农业产品价格涨幅快于服务行业,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又相对较低,因此,三市二产业比重较2004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一、三产业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长沙二产业提高了3.2个点,一、三产业分别下降了1.8和1.4个点,但其三产业仍比二产业高3.7个点;湘潭二产业比重上升了5.2个点,一、三产分别下降1.1和4.1个点;株洲二产业上升4.1个点,达到了52.7%,远高于长沙和湘潭,一、三产业分别下降1.6和2.5个点,三产业比重不足35%,在三市中始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的演进过程中,但三产业比重有下降趋势。
(二)一产业内部结构。按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与产业分类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个行业大类。从三市的情况看,农业和畜牧业均居主导地位,都属于粮猪型产业。2004年长株潭农业平均比重为48.8%,长沙最高为50.2%,湘潭最低为45.9%,株洲为48.9%;畜牧业平均占比40%,湘潭最高43.1%,株洲最低37.3%,长沙40%。其他三个行业合计占比都在15%以下。至2007年,由于长沙花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使长沙农业在一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达到51.7%,比2004年提高了1.5个点,而株洲、湘潭分别降至44.3%和40.3%,降幅为4.6和5.6个点;畜牧业长沙为39.1%,比2004年下降0.9个点,株洲为42.1%,上升4.8个点,湘潭为48.4%,上升5.3个点。三市农业平均占比46.6%,畜牧业为42.4%,合计为89%,与2004年基本相当,仅高0.2个点(见表二)。
长株潭一产业内部结构(表二)
2004年 | 2007年 | |||||
农业 | 畜牧业 | 林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 | 农业 | 畜牧业 | 林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 | |
长沙市 | 50.2 | 40 | 9.8 | 51.7 | 39.1 | 9.2 |
株洲市 | 48.9 | 37.3 | 13.8 | 44.3 | 42.1 | 13.6 |
湘潭市 | 45.9 | 43.1 | 11 | 40.3 | 48.4 | 11.3 |
长株潭地区 | 48.8 | 40 | 11.2 | 46.6 | 42.4 | 11 |
(三)二产业内部结构。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共39个行业大类,同时,按照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要求,又分为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这里对工业只进行门类结构及规模结构进行比较。
2004年,长株潭工业占第二产业的平均比重为78.1%,其中长沙最低为73.3%,比平均水平低4.8个点,株洲最高为85.8%,但比湘潭仅高0.5个点;建筑业平均比重为21.9%,长沙最高达26.7%,株洲最低为14.2%,比长沙、湘潭分别低7.5和0.5个点。至2007年,长株潭三市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平均上升4个点至82.1%,其中长沙上升最快,达5个点至78.3%,湘潭上升3.5个点至88%,并超过株洲0.4个点,成为三市中占比最高的,株洲仅上升1.8个点为87.6%。这充分反映了三年中,株洲工业发展明显比长沙、湘潭慢。
工业内部结构中,从行业看: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2004年平均比重达90.5%,长沙最高为93.1%,株洲最低为86%,比长沙、湘潭分别低7.1和2.6个点,但株洲资源比长沙、湘潭相对要丰富,采掘业比重明显高于二市。2007年制造业比重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三市平均比重上升1.7个点至92.2%,其中长沙、株洲、湘潭分别上升1.2、2.2和2.4个点,比重分别为94.3%、88.2%和91%,唯株洲在90%以下;从规模看,规模以上工业是工业的重心。2004年长株潭规模工业平均比重为68.4%,其中:长沙68.5%,略高于平均水平;株洲58.2%,比平均水平低10.2个点,在三市中属最低;湘潭85%,比株洲高了26.8个点。至2007年,株洲规模工业比重得到迅速提高,达到81.3%,并超过长沙5.5个点,与湘潭的差距缩小到11.3个点,湘潭仍处最高水平,达92.6%,长沙为75.8%,三市平均为79.9%(见表三)。而工业占GDP的比重株洲一直处于全省前列,2004年为41.7%,高出长株潭平均水平7.9个点,比长沙、湘潭分别高11.1和6个点。2007年,这一比重进一步得到提高,三市平均为38.5%,比2004年提高4.7个点,长株潭分别提高4.6、4.5、5.7个点至35.2%、46.2%和41.4%,湘潭提高幅度最大,株洲跟长沙基本相当。
长株潭二产业内部结构(表三)
2004年 | 2007年 | |||||||
长株潭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长株潭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
工业 | 78.1 | 73.3 | 85.8 | 85.3 | 82.1 | 78.3 | 87.6 | 88 |
#:采掘业 | 4.9 | 4 | 7.3 | 4.4 | 3.8 | 2.8 | 6.9 | 2.7 |
制造业 | 90.5 | 93.1 | 86 | 88.6 | 92.2 | 94.3 | 88.2 | 91 |
电、气、水生产和供应业 | 4.6 | 2.9 | 6.7 | 7 | 4 | 2.9 | 4.9 | 6.3 |
#:规模以上 | 68.4 | 68.5 | 58.2 | 85 | 79.9 | 75.8 | 81.3 | 92.6 |
规模以下 | 31.6 | 31.5 | 41.8 | 15 | 20.1 | 24.2 | 18.7 | 7.4 |
建筑业 | 21.9 | 26.7 | 14.2 | 14.7 | 17.9 | 21.7 | 12.4 | 12 |
(四)三产业内部结构。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除国际组织外,具体涉及到全省各市州的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在内的14个门类,共46个行业大类。为简便起见,我们对14个门类缩减为6个进行分析比较(见表四)。
长株潭三产业内部结构(表四)
2004年 | 2007年 | |||||||
长株潭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长株潭 | 长沙 | 株洲 | 湘潭 | |
1.交通仓储邮政业 | 10.1 | 8.6 | 13.3 | 13.7 | 9.6 | 8.2 | 13.9 | 11.8 |
2.批发和零售业 | 22.9 | 24.1 | 23.5 | 16.5 | 21.6 | 22.6 | 22.3 | 15.5 |
3.住宿和餐饮业 | 5.5 | 5.9 | 5.2 | 3.9 | 5.4 | 5.8 | 5 | 3.8 |
4.金融业 | 6.4 | 7.2 | 4.7 | 4.7 | 5.8 | 6.5 | 4 | 4.4 |
5.房地产业 | 8.2 | 7.9 | 9.1 | 8.3 | 8.4 | 8.4 | 9.3 | 7.3 |
6.其他服务业 | 46.8 | 46.3 | 44.3 | 52.8 | 49.1 | 48.5 | 45.5 | 57.3 |
#:营利性服务 | 21.9 | 21.3 | 18.2 | 29.4 | 24.2 | 23.9 | 19.6 | 32 |
非营利性服务 | 24.9 | 24.9 | 26.1 | 23.4 | 24.9 | 24.6 | 25.9 | 25.3 |
上表显示:三市中其他服务业在三产业中所占的份量都相当大,特别是湘潭超过了50%,2004年为52.8%,2007年则达到了57.3%,比长沙和株洲均高出许多。株洲则是三市中最低的,2004年为44.3%,比长沙、湘潭分别低2个点和8.5个点。至2007年差距进一步扩大,比重仅上升1.2个点,为45.5%,分别比长沙、湘潭低3个点和11.8个点。而这种差距主要又表现在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四个行业门类)上,2004年株洲只有18.2%,比长沙、湘潭分别低3.1和11.2个点,2007年为19.6%,虽然上升了1.4个点,但上升幅度又是三市中最小的,长沙、湘潭均上升2.6个点,比重分别达到了23.9%和32%。
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五个行业门类)三市的差距不大,2004年株洲比最低的湘潭高2.7个点,2007年三市都相当接近。
批发和零售业的比重在三市中仅次于其他服务业,但都呈下降趋势。2004年,长株潭的比重分别为24.1%、23.5%、16.5%,长沙最高,但比株洲仅高0.6个点,湘潭最低,比三市平均水平低6.4个点。2007年,三市的比重分别下降1.5、1.2和1个点,平均比重为21.6%,下降1.3个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也是三产业中份量较大的行业,如果按14个门类进行比较,居第二位,仅比批发和零售业低。2004年三市平均比重为10.1%,其中长沙最低为8.6%,湘潭最高为13.7%,株洲13.3%。2007年,三市平均水平下降0.5个点为9.6%,长沙、湘潭分别下降0.4和1.9个点,株洲则上升0.6个点至13.9%。
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三个行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且变化不大,除金融业外,差距也较小,房地产业比重相对大一些,但扣除居民自有住房折旧,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业的份量很少,株洲还不到三分之一,湘潭基本接近一半,只有长沙房地产经营管理业高于居民自有住房折旧。长沙作为全省的金融中心,2004年,金融业比重为7.2%,,2007年降至6.5%,但比株洲、湘潭仍分别高2.5和2.1个点,株洲最低只有4%,湘潭为4.4%。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各个产业发展情况的综合反映,而各产业的发展又是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因此,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及结构决定着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结构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即GDP的发展速度。
从前面介绍的长株潭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可以看出:一产业每变化1个点对长株潭三市GDP的影响(同增同降),2005年分别为0.081、0.145、0.163个点,2008年则分别为0.063、0.129、0.153个点;二产业每变化1个点对GDP的影响,2005年分别为0.418、0.486、0.418个点,2008年则分别为0.45、0.528、0.47个点;三产业每变化1个点对GDP的影响,2005年分别为0.501、0.369、0.419个点,2008年则为0.487、0.344和0.378个点。如果三市三次产业的增减点都相等(假如一二三产业增幅都为10%),则对三市GDP的影响度就完全一样(三市GDP也都增长10%),即GDP的增减幅度相等,但只要一、二、三产业中有一个产与其他产业的增减幅度不一样,则三市GDP的增减幅度就不会完全一致。我们以2004年为基期,假如2005年一产业都增长5个点,对长株潭三市GDP的影响分别为0.41、0.73和0.82个点,即三市的GDP可分别增长0.41、0.73和0.82个点;二产业都增长15个点,对GDP的影响分别为6.27、7.29、6.27个点;三产业都增长13个点,分别影响GDP 6.53、4.8、5.45个点,那么,综合起来,三市GDP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3.2%、12.8%和12.5%,长沙最高,湘潭最低,这就说明,即使三市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同,但由于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最后得到的GDP的发展速度就不一样,结构优的速度就快。
各产业内部的影响同样如此。我们以二产业中的工业为例,如果2005年规模工业的增长速度都是20%,规模以下都是8%,那么,根据2004年长株潭三市的工业规模结构,最后得到的全部工业增长速度分别是16.2%、15%和18.2%,株洲由于规模工业比重最低,因此,综合得到的全部工业速度也是最低的,比湘潭低3.2个点,比长沙也低0.8个点。事实上,2005年长沙、株洲、湘潭规模工业增幅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沙最高为20.3%、株洲最低只有15.9%,湘潭19%,而规模以下增幅差距最多只有2个点左右,全部工业的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17%、13.7%和16.9%。由于受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实际增速及结构的综合影响,2005年株洲工业增速比长沙低了3.3个点,比湘潭低3.2个点,并导致二产业增幅也明显低于长沙和湘潭。
2005年,长株潭三次产业的实际增幅,一产业分别为6.7%、6.6%、7%;二产业分别为18.5%、14.3%、17.8%;三产业分别为13.1%、10.6、10.8%。根据三次产业比重结构综合得到的GDP增速分别为14.9%(实际为14.9%)、11.8%(实际11.9%)和13.1%(实际13%),株洲比长沙、湘潭分别低3.1和1.3个点。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产业结构不优,再加上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本身又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就更为显著。株洲不仅在产业结构上与长沙、湘潭有明显差距,特别是规模工业和营利性服务业比重大大低于长沙和湘潭,而且从2005年至2007年,规模工业的发展速度也一直是最慢的,平均增速比长沙、湘潭分别低3.9和1.9个点,从而导致全部工业增速比长沙、湘潭分别低4.2和3.8个点。营利性服务业只有2006年增速超过长沙和湘潭,其他年份远低于长沙,与湘潭也只基本接近。因此,自2004年以来,株洲二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比长沙、湘潭分别低2.5和3个点,三产业平均增速比长沙低1.5个点,比湘潭高0.7个点,尽管一产业增速相差不大,但GDP增速仍相差很大,比长沙、湘潭分别低2个点和0.7个点,也低于三市平均水平1.4个点。
三、优化株洲产业结构的对策措施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发现,株洲要缩小与长沙、湘潭的发展差距,首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出发,不断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新兴农业。近年来,长沙农业发展速度之所以比株洲、湘潭都快,就是因为他们及时把握了市场的需求方向,花卉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了农业中的特色产业。因此,农业不能总是按传统的经营模式周而复始地简单运作,而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结构,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从而促进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二是要抓住“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株洲虽然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同时又属于老工业基地,目前相对有影响力的企业基本上是解放初期国家投资兴建的重工企业,几十年来,这些企业纵向来看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比较明显不足,发展相对缓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作用。2007年,株洲独立核算规模工业企业达1111家,比湘潭多了461家,但工业总产值只有793.67亿元,比湘潭仅多137.57亿元,总资产740.37亿元,比湘潭只多127.98亿元。平均规模株洲明显不如湘潭,株洲平均资产规模为6664万元,产值为7144万元,分别比湘潭少2757万元和2950万元,人均创造产值株洲为32.9万元,比湘潭少13万元。
从前五大支柱行业的情况来看,差距更明显。株洲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和电、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前五大行业企业数为595家,工业产值、总资产、从业人员分别585.7亿元、567.01亿元、16.94万人;湘潭前五大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水的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共234家,总产值、总资产、从业人员分别为420.11亿元、468.96亿元和20.75万人。株洲的企业数是湘潭的2.54倍,而产值、资产规模分别只是湘潭的1.39和1.21倍,从业人员反比湘潭少3.81万人,平均产值和资产规模分别比湘潭少8109.6万元和10511.6万元。农副食品加工业2004年还是株洲的前五大支柱行业之一,到2007年则退出了前五大行业之列。株洲最大的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2007年总产值和总资产比湘潭最大的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分别少17.44亿元和147.93亿元,今年的差距则更大,这充分说明近年来株洲企业在做大做强方面明显不及湘潭。事实上,“十五”以来株洲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比湘潭慢,而且平均慢了2.8个点(株洲平均只有13.9%)。
因此,株洲必须把握长株潭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时机和宏观政策的调控方向,做好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要抓住关键点,找准突破口,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积极扶持帮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壮大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目前来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既是株洲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又是近年来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的行业,最近国家批准了2万亿元的铁路建设投资计划,这对株洲来说无疑是一个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此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环保新能源等都应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方向。
三是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特别是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巨大,这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株洲三产业的比重不仅与长沙、湘潭相距很远,而且是属于绝对的低水平状态,这与株洲的区位优势和自身条件很不匹配。2007年株洲三产业的比重只有34.4%,又回到了10年前的水平,比长沙、湘潭分别低14.3和3.4个点。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为46.4%,分别比长沙、湘潭低9.3和14个点。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0.7%,比2004年还下降了0.4个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株洲应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区位优势、科研机构优势和科技人才优势,以及长株潭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促进三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李春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