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单位是各类法人单位及其所属产业活动单位的总称,是构成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单元,也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分析研究第一次经济普查以来全市基本单位的发展状况,准确掌握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揭示基本单位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结构和趋势,对于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高株洲市产业和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和2007年基本单位统计年报数据,对全市基本单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映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走向。
一、基本单位概况
2007年基本单位年报数据显示,2007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14568个,产业活动单位18432个。与第一次经普相比,新增法人单位2329个,增长19.03%;新增产业活动单位2270个,增长14.05%。基本单位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单位数量增长,各产业单位数量的构成比例小幅变动。从产业结构来看,全市一、二、三产业的单位增长速度都很迅速,2007年末第一产业拥有法人单位462个,比经普时增加了422个;第二产业拥有法人单位5748个,比经普时增加了954个,增长19.9%;第三产业拥有法人单位8358个,比经普时增加了953个,增长12.87%。从所占比重来看,2007年末,第二产业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39.46%,比经普时上升0.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57.37%,比经普时下降3.13个百分点,全市的产业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2、行业门类齐全,覆盖面广。从行业分布结构看,全市基本单位分布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门类中除国际组织以外的19个门类,在95个行业大类中占88个,覆盖率为92.63%。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零售业、教育、房地产业等行业门类。从各行业的比重看,制造业单位所占份额最大,达31.15%,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25.34%,主要分布在国家机构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另外批发零售业占10.71%,教育占4.52%,房地产业占3.41%。从各行业法人单位的增速看,增长较快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
3、国有、集体和股份合作企业比重下降,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从注册类型看,2007年全市国有法人企业3032户,所占比重为20.81%,比一经普下降2.95个百分点;集体法人企业1141户,所占比重为7.83%,比一经普下降0.37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260户,所占比重为1.78%,比一经普下降0.45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法人单位达6372户,同比增长48.84%,所占比重由一经普的34.98%增加到43.74%,成为一经普以来株洲市基本单位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与非公经济发展强劲趋势相吻合。
4、基本单位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从全市基本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法人单位数最多的是醴陵市,有3917个;其次是攸县,为2048个,分别占全市法人单位总数的26.89%和14.06%。单位最少的炎陵县只有800户,荷塘区、石峰区、天元区、株洲县、茶陵县法人单位数在1000-2000户之间。就单位的增长速度来看,天元区排在首位,2007年较2004年增长了71.45%,其次是石峰区,增长19.36%。增长速度较低的醴陵市、荷塘区分别增长10.84%和10.7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1、基本单位数量少。一经普以来,株洲市单位数量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横向比较,与发达的兄弟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经普株洲法人单位数落后于长沙、常德、衡阳、邵阳、郴州、永州、怀化、岳阳,居全省第9位。单位数量特别是企业法人的数量偏少,影响全市经济总量。
2、企业规模偏小。一经普以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偏低。如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111家,占全部工业的20.81%,资质以内的房地产企业327家,建筑业企业176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140家,占全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总数的7.84 %。从企业的营业收入来看,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比重达67.53%;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企业法人7788户,占全部企业法人的53.46%。
3、工业企业的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经普以来,全市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株洲市工业的支柱依然是传统的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食品加工等行业。大部份企业属于资源型、粗加工型企业,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比较弱,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4、企业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高低又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自身科技活动的强弱,依赖于企业拥有多少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株洲市企业技术创新形势比较严峻。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5家,仅占全市工业企业的2.9%;有科技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61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14%;全市进行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发明专利180件,平均每家不足3件。
5、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少,缺乏增长点。到2007年底,全市法人单位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17:39.46:57.37,从布局上看,虽然第三产业单位数占绝对优势,但结合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看,第二产业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从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依然是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零售业、教育、房地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其比重占了三产业的43.98%,而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这些代表着高新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仅有7.98%,特别是牵动第三产业中多个行业发展的娱乐业、旅游业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大的发展格局。
三、对策建议
目前,株洲市正面临着诸多较好的发展机遇期,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本文试从基本单位统计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1、突出工业主导,培育旗舰企业。株洲市规模以上工业数量较少,特别是上亿元产值的企业不多,只有92个,没形成对经济总量的强大拉动力。为此,需培育如电力机车扩改工程、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株冶集团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等亿元在建工业项目,使之尽快竣工投产形成生产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资源、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突出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产业延伸配套,整合有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在支柱产业中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促使一批企业尽快成长为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骨干企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
2、突出环境优化,加大招商力度。优化环境,优质服务、规范收费,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发挥区位、政策优势,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商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尤其是要加快与国际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联系和合作,吸引他们落户株洲。在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把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另外,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3、突出科技引领,加大创新力度。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起点战略,要重点把握好几个主要环节:一是从配置装置着眼,夯实经济增长基础,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先进设备,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其二是大力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着重培育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三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经济结构向深层次延伸,向高品位发展。
4、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各有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积极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标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政策、环境、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加以扶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产业引导,使民营经济朝着经营规范、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主业突出、规模较大、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辐射能力强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促进民营经济结构升级,提升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5、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才能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从经济总量来看,株洲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4.39%,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不小。要实现“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产业,带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借助株洲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吸引外来人口到株洲定居,增加城区人口数量,带动房地产业发展。通过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建材业、装饰装修业、家具业、房地产中介、租赁业的发展。三是助推芦淞服饰品牌,提高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经营规模和服务档次,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大型商业企业在株洲开办连锁店,带动商贸、运输、包装、信息等物流要素的协作配置,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四是加快培养和吸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传媒、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人才,使株洲成为服务业人才的洼地。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张利华]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