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醴陵市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

来源: 时间: 2008-12-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我国“十五”规划提出,中国需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今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将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醴陵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是顺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保证,具体包括电力和电讯设施、道路和交通设施、水利和用水设施、文教卫生与体育设施等,它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解析醴陵市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利主体失修严重,水利资金筹集渠道不畅。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为54.24万亩,其中大中型灌区面积44.05万亩,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2007年醴陵市财政投入5000万元水利建设资金,其中冬修占3000万元,重点工程配套及水利重点投入占540万元,如此有限的资金难以改变水利基础薄弱现状。特别是受去年的冰灾影响,醴陵市的田坝、渠道、灌区损失严重。在维护资金的使用上,目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小农水建设模式和贷款模式没有广泛采用,农民主动水利困难重重,水利建设面临维护资金难以筹集,全面改进难以推进的困难。

    2、电力、交通畅达,文教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农村农网改造基本完成。作为农村经济保障运行的基本保障,至去年底,全市完成农网改造的村有314个,全市公路里程为860公里,其中县道145.9公里,乡道381.7公里,村道1733.8公里。规范化村级道路遍布全市,农村道路建设的高潮还带动了农户小范围集资修路,架起了一张通达的农村道路网络,彻底改变了农村交通滞后局面。文教卫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单一,缺少合适的农村休闲设施,农村赌博风气严重。目前醴陵市共有农村中学43所,农村小学165所,平均每2.1个行政村共有一所小学,农村中、小学覆盖面过广,农村住宿主要集中在农村高中,而中小学寄宿条件不具备,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普及率仅为10.8%。在卫生方面,全市约有77.58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就医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中还存在村级卫生室设备过于简陋,卫生人才缺乏的情况。

    3、新农村建设带来契机,农村综合开发有待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建设的主题,建设村容整洁,村庄秀美的新农村必然大力提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醴陵市的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涌现出了一批较好的建设典型,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醴陵市有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的乡村有118个,占全部行政村比例的32.6%,农村沼气开发大力推进,到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沼气池16300个。1999年以后随着醴陵市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土地治理项目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近两年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35万亩。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在醴陵的发展都是以点代面,逐步发展,在进行政策引导的同时还没有突出特色,缺少紧密的产业链结合。

    4、农村公共设施覆盖比例不均,农民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2007年底,醴陵市农村年生活用水量为810万立方米,用水人口17.34万人,用水普及率为21.78%,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27.9升,全年新增供水管道84.5公里,新增排水管道52.8公里,新增铺装道路597.8公里,实现集中供水的村有50个,主要道路硬化的行政村有324个,占所有行政村的89.5%,对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的行政村有55个,主要集中在城区。从覆盖面来看,农村公共设施主要以城区农村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乡镇为主,而区域面积较大的西北乡则明显较少。从农村生活主体来看,农田基础设施的薄弱现状由来已久,但其关键原因还是农民自身的维护意识不强。当前农村非农经济壮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多,无形之中形成了对村级集体财产的弱视,一方面农田基础建设没有跟上,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另一方面农村水渠年久失修,中小型水池的维护推给经营者,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缺少更多的维护资金投入。作为农村公共财产的重要组成部份,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农民的维护意愿是强烈的,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主体分化,没有统一的组织渠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形成合力。

    在“二元结构”社会中,当前相对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2008年日罕见冰灾更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毁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刻不容缓。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醴陵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整改力度,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关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现状,已明显制约了农业生产,对农民生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政府关键是要加强协调引导力度,统筹安排部署农村基础建设工作进度,制定考评方案,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更要加大力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突出的行路难、饮水难、有线覆盖不到等问题,真正将农村基础建设工作领导到位,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职能部门要提高认识,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当前工作的指引,将农村基层工作作为部门工作重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本部门的工作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提出应对策略,将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2、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结合财政体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近几年来,醴陵市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平均以高于23%的速度增长,投入农村各项建设的资金也要相应增加。为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推进,还要扩大融资渠道,在融资方式上有所创新。可以借鉴农村道路建设的经验,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各级财政和广大农户按比例共同投入。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整合利用,建设农村新貌,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关注农村,在农村创业,从而愿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同时还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一些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实现建设成本的最低化,继续深化农村“小水电”建设成果,将更多的农村主体引入到当前的农村基础建设中来。 

    3、抓住新农村建设机遇,扩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范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未来描绘出美好的蓝图,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起点。新农村建设在内容上要突出生态农业,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在基础建设方面要加快在整个公共设施建设在农村区域全面推进,不能顾此失陂,而要惠及所有农民,同时作为基础设施重点还是要搞好规划、产业发展布局,道路干线铺设、农村教育网点、医疗卫生网点都要进行科学设置,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配套条件。按照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建成各项农村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集中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做到基地与产业、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顺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4,加强合作,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好转的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既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与包括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作为社会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家要调整投资结构,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在反复使用过程中,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毁损,要进行持续维护。因此,各职能部门与乡、村组之间要进行长期合作,共同监管。在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后,其维护主体必然是广大农民,维护资金仍要以各级财政分级负担。对于出现的人为、意外等因素造成的损失要及时划分责任,将建设资金补偿到位,形成科学发展、共同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好转。

    5、提倡以工促农,适当提高工业对农业反哺能力。当前醴陵市社会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作为一个工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内陆县市,可以进行开创有益的工业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引导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支持农业,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工农业统筹兼顾发展探索有益的模式。

[供稿:醴陵市统计局 瞿秋圆]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