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2008年经济低开高走 结构不断优化

来源: 时间: 2009-02-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过去的2008年,面对年初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增长下行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株洲市上下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突出四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全市经济和社会呈现出“经济增长低开高走、价格涨幅冲高回落、产业优势不断强化、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增长低开高走,增幅排名提前一位

    经济增长低开高走。初步核算,2008年株洲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09.5亿元,增长13.4%,增幅低于上年1.5个百分点。经济增幅位于长沙、岳阳、湘潭之后,居全省第四位,排位较上年提前一位,高出2001-2007年平均增幅1.1个百分点,经济仍处在持续增长期的较高平台上运行,为株洲市改革开放30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市经济总量从2005年的524亿元,三年连续跨越600亿、700亿元和900亿元三个台阶,即将成为全省第五个跨入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全市人均GDP达到24515元,居全省第二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13%。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9%,二季度增长16.8%,三季度增长11.1%,四季度GDP增长14.1%,全年经济发展呈现低开高走,一波三折的运行态势。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大关,达82.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比上年增长21.4%,净增14.5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增长24.3%。从2005年开始,全市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超过20%,2008年继续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增长。从全年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看,月度波动十分明显,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弱于上年。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8.6%,虽低于上年1.9个百分点,仍然保持了80%左右的水平,财政收入结构比较合理。2008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企业效益小幅增长。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4.9亿元,增长23%;实现利润30.3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74.1亿元,增长16.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93.2%,提高7.93个百分点。2008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92家,同比增加11家,利润过5000万元的企业14家,同比增加1家。企业亏损面为11.3%,下降1.3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增长13.3%,受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收入等三大主要收入增长回落的影响,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全年工薪收入增长8.3%,增幅回落10.8个百分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1.8%,下降了3.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增长27.3%,增幅回落13.2个百分点;受股市、房市下滑影响,财产收入由前几年的高位增长首次变为下降12.5%;受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增加影响,全年转移性收入增长39.9%,成为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5837元,增长15.7%,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增长18.5%,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6.2%,提高1个百分点,对纯收入增长贡献率为5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81:1,创近6年来的新低。

    二、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产业优势不断强化

    一产业稳定发展。2008年全市一产业增加值109.6亿元,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5.4万亩,粮食产量180万吨。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其他畜牧业稳定增长。全市出栏生猪424万头,增长7 %,规模养殖得到巩固,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场16个。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11万千瓦,增长10 %,下拔农机补贴资金1600万元,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3%。全年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113亿元,增长18.7%。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6家,10%的农用耕地等到流转。

    二产业调整优化。2008年全市二产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15.1%,增幅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6.7%,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7.6亿元,增长4.4%,增幅分别回落2.2个和6.8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8.3%,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78.5%,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年末有规模工业企业1145家,其中园区规模工业393家,分别比上年新增企业262家和122家。全年规模工业完成产值988.8亿元,增长26.9%;完成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18.2%,其中大中型企业完成206.5亿元,增长11.6%。通过实施特殊政策、特殊奖励和特殊服务,“5115”工程有效推进。因特殊情况,剔除株冶火炬、华银火电等企业影响,中铁轨道、旗滨玻璃等其它12家“5115”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55.6亿元,增长51.9%,其中旗滨玻璃、中铁轨道、电力机车、唐人神集团、时代电气等企业产值增幅达到60%以上。分行业看,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居前六名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煤炭开采洗选业,分别完成增加值68.5亿元、49.3亿元、36.7亿元、23.9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增长30.1%、22.1%、35.4%、46.8%和18.8 %,累计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83.9 %;受产品价格下跌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51.3亿元,下降10.6%,影响规模工业增长3.5个百分点,但通过系列环保项目的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创造了环境和社会效益。

    三产业整合放缓。2008年全市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13%,受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增长放缓的影响,三产业增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1.5%,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84.9亿元,增长14.1%,增幅同比加快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增长9.8%,增幅同比加快2.4百分点;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增长4.9%,增幅同比回落8.9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36.1亿元,增长14.7%,增幅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 

    三、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城市品位大幅提升。2008年,全市通过“环境建设年”活动,政务、法治、市场、人文、市容、生态、市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株洲”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平安株洲”创建成效明显。全年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大力实施“五改工程”,改善城区路网,强化城市管理和优化交通秩序,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全年改造小街小巷157条、人行道板11条,完成砼道路改沥青38条、“穿衣戴帽”工程31个。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城区主次干道实现全天候保洁。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启动建设,成功实施中心广场改造,标线标牌、公交站点和专用车道不断完善。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有效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年分批关停了天成化工、选矿药剂厂、株洲电厂2台125MW火力发电机组等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线工艺装备113家(条),成功爆破电厂一座180米高的烟囱;大力推行城市清洁工程,1737家饮食服务业单位完成了使用清洁能源的改造,居民天然气用户达15.6万。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9.4%。通过努力,城区空气良好天数达到340天,比上年增加24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市电力消费下降2.3%,其中工业用电下降7.1%,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超过10%。

    农村条件大为改善。全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6亿元。推进新农村建设“十百千”工程,整合项目340个,解决了9.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治理水土流失101.5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5.5万亩。新建沼气池9249个,总数突破7万个。新建169个村级活动场所。改造通乡公路339公里、通村公路1928公里。水泥路通村达组进户,全市实现了3/4的村、1/3的组通水泥路,乡村交通更为便捷、通畅。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年末总人口381.1万人,常住人口37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48.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四、投资消费高位增长,拉动经济贡献增强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8.4亿元,增长34.6%,年净增投资100亿元,实现全市每天投资过亿元目标。其中城镇投资345.8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42.7亿元,增长25.1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一、二、三产业完成投资3.8亿元、199.7亿元和142.3亿元,分别增长71.2%、42.3%和27%;全年施工项目达到1660个,同比增加44个,单位项目投资额为2083万元,增长32%,亿元以上施工项目91个,同比增加3个;工业投资完成199.1亿元,增长42%,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3%,用于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00亿元,增长36.9%;房地产开发投资81.4亿元,增长40.6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2008年全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12.4亿元,为年计划的113.7%,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完成投资40.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9%,产业发展类项目完成投资72.2亿元,为年计划的119.2%。石宋大道一期、铁西南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竣工,北汽控股南方生产基地、多晶硅、中铁轨道扩能等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消费市场持续走旺。2008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200元,增长12.8 %,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489元,增长13.6%。受消费支出增长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4.7亿元,增长23.1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6.8%,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市场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5.9亿元和91.7亿元,分别增长25.8%和18.4%。批发业、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零售额74.3亿元、188亿元和37.9亿元,增长20.3%、24.4%和23.3%。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市公路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13.6%,其中受经济较快影响,货运周转量增长17.8%。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81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6亿元,增长19.9%,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35家,旅行社44家,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
外向型经济继续调整。招商引资平稳发展。2008年实际利用内资139.9亿元,同比增长30.1%。新批外商项目38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25.5%。对外贸易继续回落。2008年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增长11.7 %,增幅为5年来最低,其中出口额7亿美元,下降2.9%,进口额4.5亿美元,增长45.8 %。

    五、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发展活力持续增加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3:53.1:34.6调整为12.1:54.6:33.3,由于“5115”工程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为15.4%,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7.6%,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8%,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城乡经济平分秋色,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0.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与上年持平。

    两型格局基本确立。全市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核心区、协调发展区、示范区三级布局初步形成,市区和株洲县、醴陵市的部分区域进入全省核心区,面积由894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863平方公里,炎陵、茶陵、攸县成为协调发展区,云龙、天易示范区进入全省5大示范区范畴。清水塘地区34.4平方公里农用地变性获得国家五部委批复,为株洲未来争取了发展空间。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04.2亿元,增长15%,比GDP增幅快1.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8.6亿元,增长30.8%,高于规模工业增幅12.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35.8亿元,增长4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53.2亿元,增长24.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年末有个体经营户20余万户,从业人员60余万人。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分别为2193.7亿元、2118.1亿元,增长2.2%和2%;货币回笼75.5亿元,增长7.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55.4亿元,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6.6亿元,增长22.9%。各项贷款余额349.3亿元,增长15%,其中短期贷款186.7亿元,增长6.3%;中长期贷款140.2亿元,增长23.6%。银行存贷比为46.2%下降1.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冲高回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受2月份冰灾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达到全年峰值,然后逐月回落,进入9月份后,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又连续出现了二个月的小幅反弹,11月和12月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再次回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虽然高出上年0.6个百分点,但比年初已回落3个百分点。全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4%,比年初回落1.8个百分点,已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株洲稳步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65项,其中国家863计划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创新基金13项、国家星火计划6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65.3亿元,增长47.3%。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强市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惠及学生29万人,资助贫困学生4.2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辍学率0.2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全年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1096场,文化市场特别是网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成功举办合唱节、读书月和炎帝陵公祭典礼。圆满承办省第三届大众运动会,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2所,全市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部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合率达91.9%,提高4个百分点,发放补助1.6亿元,17.1万名农民受益。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2008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87人,比上年减少50人,下降9.7%。全市亿元GDP(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1人/亿元,下降34.3%;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4.24人/万车,下降17.3%;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2.52人/百万吨,下降57.9%。

    省市实事全面完成。2008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8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5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和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分别为5.75万人、2.49万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68万人、34.6万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247万人。全年发放贫困学生家庭救助金500万元,救助贫困生4.17万人。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229起,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2.5万平方米,农村安居房2300栋。

    过去的2008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较好,给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经济下行因素增多,结构调整难度增加,城区经济增长缓慢、部分行业发展受阻,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财政增长难度加大,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等。2009年,全市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市委提出的“目标不变、速度不减、标准不降”工作要求,突出在“保增长、强基础、调结构、促民生”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