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人口政策,努力构建和谐株洲,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结构有效改善、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特点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8年,全市总人口381.15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33%,其中常住人口371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0.38%。自2000年以来,人口总量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200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4.3‰,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率为7.5‰,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
特点二: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2008年,全市城镇人口186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增长3.3%,占总人口的48.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吸纳了大批就业者。2008年全市GDP达到909.5亿元,增长13.4%,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76万,比上年增加0.75万人。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增强。三是积极推行城乡统筹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入城门槛,促进了农民有序进城就业。2008年全市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6.9万,比上年增加1.5万人。
特点三:人口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的性别比是影响人类婚姻、生育的基本因素,它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结构的状况有直接关系。2008年,全市男性人口195.22万人,占51.2%;女性人口185.93万人,占48.8%,人口性别比(女=100)为105,比2000年下降1.22个百分点,处于正常值范围(正常值范围在103-107之间),男女性别比结构进一步优化。
特点四: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根据2008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290.82万人,比2000年增加33.56万人,增长13%,占全市总人口的76.3%,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为31%,低于2000年8.2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由8年前的39个减少到目前的31个,抚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正处于劳动年龄的"黄金"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特点五: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根据2008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达到初中以上水平。全市每十万人拥有大学(含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3886人增加到4037人,增加151人;具有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12664人增加到14030人,增加136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由2000年的33450人增加到42985人,增加9535人,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减少9911人。
特点六: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按照国际通常的划分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即标志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08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7.35万人,占总人口的9.8%,高出2000年2.1个百分点,高出国际老龄化标准2.8个百分点。全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二是受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儿童少年人口比重降低。老龄人口规模日益增加以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障带来严峻考验,因此必须加强对老龄问题的对策研究,努力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龄事业的发展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罗莱 ]
[责编:周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