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受到年初冰灾以及煤电供应紧张的影响下,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针对节能降耗工作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能源消耗继续保持稳步下降,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效果。
一、规模工业能源消耗基本情况
㈠能耗继续保持稳步下降。2008年,株洲市1144家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55.6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15%,低于产值增幅22.7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0.4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7.86%;单位增加值能耗1.5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1.89%,降幅较去年增加1.8个百分点。
㈡高耗能行业节能效果明显。株洲市化工、建材、火电、有色和钢铁五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94.3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4%,低于产值增幅8.3个百分点。五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工业的86.5%,其单位产值能耗0.8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7.62%。其中,化工下降25.81%,建材下降18.62%,火电下降13.6%,钢铁下降11.35%,有色行业受株冶的影响增长8.06%。
㈢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成绩突出。株洲市45家万吨耗能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327.22万吨标准煤,同比减少1.5%,低于产值增幅6.7个百分点。45家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占规模工业的71.8%,其单位产值能耗0.7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8.9%。
㈣县市区节能降耗完成情况良好。9个县市区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分别为:株洲县15.44%、攸县12.65%、芦淞 区12.61%、天元区12.4%、茶陵县12.28%、炎陵县11.23%、荷塘区10.31%、醴陵市9.82%、石峰区9.64%。
㈤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煤炭消费下降。株洲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008年共消费煤炭621.8万吨,较上年减少82.6万吨,减少11.7%。天然气消费增加。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在玻璃、陶瓷行业得到推广使用,2008年共消费天然气1.8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4995万立方米,增长37.8%。
㈥主要高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多数下降。在株洲市重点调度的31种单耗产品中有24种不同程度下降,占77%。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每重量箱平板玻璃耗电,下降16.4%;降幅较大的有吨水泥综合电耗(-11.2%)、吨水泥标准煤耗(-10.3%)、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综合能耗(-9.1%)、发电厂用电率(-7.4%)、单位合成氨耗电(-7.0%)。
㈦“千家”和“百家”企业能源消耗有升有降。株洲市 5家“千家”企业和8家 “百家”企业综合能耗消费量264.54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的58.1%,单位产值能耗1.3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增长13.5%。13家企业中,产值能耗下降的有9家,上升的4家,其中以株冶增幅最高,达25.6%。
二、节能降耗原因分析
㈠规模工业快速增长,带动能耗下降
2008年,株洲市规模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8.76亿元,同比增长26.9%;完成增加值295.87亿元,同比增长18.2%,高于能耗增幅14个百分点,从而使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89%。规模工业的快速增长,总量增速高于能耗增速,是带动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
㈡调优结构,促使能耗下降
一是增长方式得到转变。2008年,株洲市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低能耗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高能耗行业增速放缓,能耗比重下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株洲市支柱产业中惟一的低能耗产业,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3.26亿元,同比增长43.9%,增幅比上年增加6.7个百分点。该行业在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9.9%上升至22.6%,排位由第二跃居第一。该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只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单位产值能耗为0.05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五大高能耗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94.34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比上年回落17.9个百分点,能耗比重由上年的89.8%下降至86.5%,下降3.3个百分点。二是限制高耗能企业。2008年,株洲市分三批对污染严重和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生产线进行了关停,其中关闭的高耗能企业包括省“百家”企业之一的茶陵康华公司、天成化工、明珠选矿等;关停华银电力的两台125机组、煤气公司两座焦炉、株冶1座炼铜鼓风炉、株化2座水泥生产普通立窑等。这些高能耗企业和生产线的关停,有效遏制了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促使能耗大幅下降。
㈢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降耗
2008年,株洲市重点能耗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引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实现企业节能降耗目标。株洲旗滨玻璃集团投资3700万元进行油改气工程,将一座燃煤玻璃熔窑和一座烧重油玻璃熔窑直接改造成二条烧天然气的现代先进结构的浮法玻璃熔窑,该项目的投入使用,不但使企业实现节能1.5万吨标准煤,而且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企业成本也随之下降,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智成化工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引进循环流化床锅炉、吹风气锅炉、立式干燥窑等节能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2008年该公司主要产品纯碱、尿素和双氧水的单位产品能耗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技术节能成为株洲市工业节能降耗的有效手段。
㈣依靠管理,达到节能效果
株洲市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管理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各重点耗能企业均成立了专门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企业将年度节能目标分解到车间、班组或个人,进行年终考核;对企业主要产品或高耗能产品,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协会制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年底对全年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并实施节能奖惩制度。如株洲旗滨玻璃集团2008年加强了用电管理后,每重量箱平板玻璃耗电下降了16.4%。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高能耗行业消费比重仍偏大。株洲市化工、建材、火电、有色和钢铁五大高耗能行业都是“两高一资”企业,能源消耗规模大。2008年,五大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值能耗0.84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8倍,炼铁企业更是高达5倍;能耗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86.5%,但产值只占规模工业的47.6%,能耗比重大大高于其产出的比重,意味着近90%的投入,产出却不到50%。近几年,株洲市五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一直在90%左右徘徊,受地方经济发展、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两高一资”企业还不能完全退出,给结构调整增加了难度,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㈡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随着清洁能源天然气在工业生产上的推广使用,株洲市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局面仍未改变。2008年,煤炭消费较上年虽有所减少,但仍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98%。电力作为一种清洁高效能源,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0.2%,天然气消费也仅占0.05%。株洲市工业生产对煤炭依存度高的特点,势必对生产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一是株洲市煤炭资源比较缺乏,煤炭供应主要依赖外市或外省,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一旦供应出现紧张,就会殃及工业生产;二是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增加环保压力。
㈢高耗能企业仍在增加。株洲市是个高能耗的工业城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株洲市对企业准入标准进行了严格控制,但在发展优先的情况下,还是有高能耗企业被引进。这些高能耗企业的引进,虽然可以增加税收和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也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几点建议
现在距离“十一五”末还剩下最后两年,株洲市要在“十一五”末实现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的目标,主要是做好以下两点:
㈠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严格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引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工业内部结构,是实现节能降耗的最有效途径。一是要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鼓励和支持能耗水平较低的交通轨道、机械电子、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电力机车、时代集团、千金药业、唐人神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企业,提升低能耗产业在工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二是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项目的引进。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限制高耗能企业的引进,确保引进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㈡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万吨耗能企业是株洲市能源消耗的主体,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是完成全市节能目标的关键。因此,一是要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资金的扶持力度。鼓励重点耗能企业引进高效节能技术,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淘汰生产方式落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工艺、产品和设备。二是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工作。定期对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消耗审计,对高耗能产品未达到国家和行业协会制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实施罚款、用电高峰拉闸限电等惩处措施。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使用高效清洁能源,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余热等进行综合循环利用,努力实现“零”排放。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凌燕]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