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依赖程度,依存度越高,说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越紧密,对其依附性越强。由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方式来体现的,因此,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或对外贸易系数。它是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来度量,也可以用出口(或进口)总额与生产总值相比,分析出口(或进口)单方面的外贸依存度情况,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到各产业或各行业的外贸依存度。但对于国内各省及地州市来说,经济联系更为复杂,除了与其他国家和特定地区(如港澳台地区)的外贸关系外,还有彼此之间的内贸联系,因此,其经济对外依存度含义更为广泛,在此,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对外依存度。但由于受资料来源的限制,广义依存度很难掌握,只能针对特定时期部分产业或行业进行分析。外贸依存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其变化意味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变化,而广义的对外依存度还反映着地区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那么,株洲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如何呢?我们通过近几年来的对外贸易情况及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对株洲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及依赖程度进行简要分析。
一、基本状况
(一)狭义依存度(即外贸依存度)低,且不断回落。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出口7.0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进口4.52亿美元,增长21.4%。从2000年至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幅为15.3%,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1.2%,而进口年均增幅达27%。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9.57亿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8.8%,比2000年回落1.9个点,若剔除汇率变化的影响,则实际回落0.2个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为5.4%,回落3.4个点;进口提高1.5个点至3.5%。而且自2000年以来,株洲对外贸易依存度基本维持在9%-11%之间,其中2006年为最高水平12.8%,此后又开始趁逐年回落之势。
(二)广义依存度高,且范围广泛。从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结果看,全市被调查的87家规模工业企业(包括全部大型和部分中小型企业),无论是材料采购还是产品销售,对省外都显示出较强的依赖性。
1、从材料购进来源看,省内购进和省外购进比较接近。全市被调查的工业企业当年购进的原材料中,来自省外购进的比重为46.2%。其中通过外贸进口的原材料所占比重为4.3%,从国内其他各省(不含港澳台)购进的份量为41.9%。涉及的84个行业大类中,有一半以上的行业省外购进量超过50%,其中有24个行业对省外的依存度达到80%以上,且有8个行业完全依靠省外购进。同时,购进量过亿元且外购比例超过50%的行业有21个,而这21个行业的省外购进量占全部行业外购量的比重达75%以上。此外,也有11个行业完全是省内自给。
2、从工业产品初次去向看,株洲超过四分之三的产品市场在省外。全市工业产品销往省外的比重达到75.6%,省内销售份量仅占24.4%。其中销往国内其他省份的比重为68.5%,销往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比重为7.1%。97个行业产品中,省外销售比重超过50%的行业有65个,其中外销比重达80%以上的有52个,而产品市场全部在省外的有32个,其中全部在境外的2个。省外销售额过亿元、销售占比超过50%的行业有27个,这27个行业的省外销售额占全部行业省外销售的比重高达91.6%,表明外销产品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基本集中的规模较大的行业中。同时也有14个行业的产品其市场都在省内,包括水、电、气产品。
二、差距比较
(一)狭义依存度比较
1、与全国比差距很大。2007年,全国进出口总额达21737.3亿美元,其中出口12177.8亿美元。经济对外依存度为64.8%,其中出口依存度36.3%,进口依存度28.5%,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25.2、15.5和9.7个点。株洲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3、28.9和25.3个百分点。
2、与沿海比相距甚远。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集中地,也是全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上升的主要推动者。2007年,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省市和北京市7个地方实现进出口总额18335.46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4.4%,除福建外,其他6个地方的进出口总额都在千亿美元以上,最高的广东达到6340.5亿美元。7个省市中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4个地方对外贸易依存度都超过100%,分别达156.5%、104.2%、178.1%和158.2%。除北京外,其他地方均为出口依存度大于进口依存度。虽然山东、福建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主要地市也非常高,如山东的青岛、烟台和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地都有上10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依存度除福州外其余都在55%以上。与沿海地区相比,株洲外贸依存度已是微乎其微。
3、与省内比逐步落后。尽管2000年以来,株洲进出口总额年均增幅有15.3%,但仍是全省仅有的两个低于GDP总量增幅的市州之一,且比全省平均增幅低了6.9个点,与长沙同为增幅最小的市。其中出口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点,居全省最后一位;进口平均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3个点,居第10位。外贸依存度全省由2000年的5.9%上升至2008年的7.8%,提高1.9个点,若剔除汇率变化的影响,则提高3.4个点。全省只有株洲和长沙是下降的,其他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最快的是湘潭,其次是娄底,分别由2000年的6.5%和2.9%上升到2008年的19.9%和14.4%,分别提高13.4和11.5个点。其中出口依存度全省2008年为5.2%,比2000年提高1.3个点,也只有株洲和长沙是下降的。上升最快、依存度最高的是湘潭,提高了3.5个点,达12.1%;其次是湘西,上升6.4个点至11.8%。2000年株洲外贸依存度位于长沙之后居第2位,到2008年已退至湘潭、娄底、湘西之后,且仍低于长沙,居第5位,长沙亦退居第3位。由此可见,株洲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确实不佳,外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削弱。
(二)广义依存度比较
1、从综合情况看,株洲工业对外依存度位居全省前列。据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结果显示:株洲工业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对省外的依存度达62%以上,仅低于湘潭和益阳,比长沙高了近4个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3个点。其中主要是对国内其他省市的依赖性较强,仅低于岳阳,达56.2%,比长株洲潭和“3+5”城市群的平均水平分别高3.4和5.1个点,而对境外的进出口依附性则较低,处第7位,进出口比重不足6%,比最高的湘潭低15个点之多。
2、从材料供应情况看,株洲对外依存度不及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全省被调查的工业单位对省外原材料的依存度平均将近65%,比株洲高了18个多点,最高的岳阳竟达到80%以上,长株潭及“3+5”城市群平均也分别达到66.2%和64.7%。其中对境外的依存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点,对国内其他省市的依存度比全省低近13个点。
3、从产品销售去向看,株洲对省外的依赖性明显高于其他市州。全省对省外的平均依存度只56%,株洲则高于全省近20个点,仅次于湘潭。但出口依存度很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点,湘潭、衡阳、益阳、郴州4个地方出口依存度超过10%,而且前三个市都在15%以上,比株洲高一倍多。株洲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其他省市,其依存度居全省之首。
三、主要问题
1、外贸依存度过于偏低。虽然外贸依存度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算合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确切的标准和定论,而且产业结构不同,对外的依存度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如二产业比重高(更直接地说是工业比重高)的,其对外依存度也应相对高些;三产业因属服务性行业,可贸易的程度较小,因此三产业比重高的,其对外依存度也相应低些。但可以肯定的是外贸依存度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利的。过高,经济易受制于人,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也会加剧,同时也易产生贸易摩擦,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近几年来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的通胀和2008年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过低,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易造成闭关自琐,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不利于对外开放和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情况,发达国家由于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达到了60%以上,因此,其外贸依存度基本稳定在1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通常在40%以下,外贸依存度达到30%左右的水平应是比较合理的,中国作为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对外依存度达到30%以上也是正常的,但近几年来持续超过了60%已明显偏高。而株洲基本维持10%左右,不仅远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也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三分之二左右的水平,已处于过于偏低的范畴。
2、对境内其他省市依赖性太强。在了解株洲的人们心目中,早就有种工业“两头在外”的感觉,即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要从省外购进,而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也要靠省外销售。事实也的确如此, 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的结果就是很好的验证。株洲有将近70%的产品市场在国内其他省市(不包括对港澳台地区的出口),而材料购进虽然对外依存度在全省并不领先,但若剔除水电气等特殊产品,株洲购自其他省市的原材料比重也非常高,达55%以上,超过长沙、湘潭位居全省前列。对外地过高的依赖性,一方面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生产的正常开展,如遇煤电油运的紧张,原材料得不到正常供应,产成品不能正常销出,工业生产就会受到制约,近年来就经常出现过这种情况;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企业效益;此外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如原株洲洗煤厂就是典型的例子。
3、自身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株洲虽然属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但农业资源并非没有,农村人口仍占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接近40%,生猪、粮食产量连年保持较快增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大大小小也不少。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株洲工业企业中,所消耗的农业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其他省市,有些几乎全部从外省购入,而自身的主要农产品却舍近求远,大部分销往外省,这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深思,到底是质量问题还是价格问题,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生产经营者认真分析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四、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外贸依存度提升到合理的水平。株洲外贸依存度一直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出口产品自身档次低,没有竞争优势。长期以来,株洲出口产品中大部分属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和消费类产品,有些是受政策限制出口的产品,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几乎没有,包括全省其他市州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因此,要不断提高株洲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目前出口产品中以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和烟花陶瓷为主体的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增加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份量。
二是要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降低株洲经济对其他省市的过度依赖性。株洲经济对外省依赖性太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产业链太短,初级配套产品多,进入最终消费领域的产品少,加之本身资源匮乏,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就要省外进,而初级配套产品许多又不是与本地产品配套。如份量最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采购的配套产品中70%以上却来自省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使相关配套产品最大限度地实行本地化生产,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达到既能降低企业成本,又能不断降低对省外过度依赖的效果。
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发展符合自身条件、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开展可行性分析论证。对资源的利用应尽量避免舍近求远。对传统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必须认真进行选择,不可盲目,特别是“两高一资”不符合株洲自身发展条件的项目必须慎重,原则上不得承接,而且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也不应作为株洲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重点应放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株洲的产业竞争力,真正实现跨越发展。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李春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