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扩大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和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系列措施的带动下,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整体经济的表现好于预期。由于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低迷状态,特别是部分实体经济回暖缓慢,目前取得的积极变化还亟需巩固。
一、全市经济企稳回暖,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9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5%、13.8%和13.3%。从近30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看,除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小平南巡讲话前后(1992年和1993年)和十七大召开(2007年)等少数年份达到了15%-18%左右的高位增长外,其余年份基本上都在10%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增长13%,如果考虑上年一季度冰灾基数较低影响,比一季度实际增幅加快1个百分点,总体上保持了去年全年的增长水平,高于年初政府工作目标0.5个百分点,高于2001-2008年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但在全球经济全面下滑的情况下,上半年能够实现13%的增幅是十分不易的。从总体上判断,目前仍处在高位运行的通道中,全市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一)从产业看,第一、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工业生产企稳回升
1、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业产值52.1亿元,增长5.6%;实现增加值32.2亿元,增长5.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初步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86万亩,增长2.8%,其中优质稻增长5.2%。通过专业组织协会全市流转土地面积166万亩,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700余户。出栏生猪217万头,增长6.3%,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达到2万余户。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0余期次,有效促进了部分返乡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
2、工业生产开始企稳回升。上半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208.7亿元,增长13.5%,增幅比一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分月度看,全市规模工业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分别增长16.4%、11%、13.6%、13.6%和14%。规模工业月度增幅差距收窄,表现为探底回升和企稳向好的态势。一是重点行业和城区工业出现回升。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四大行业完成增加值75.9亿元,增长25.5%,对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6%。城区规模工业增长7.5%,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二是县域规模工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县域规模工业增长29%,增幅比全市快1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贡献率为6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亿元,增长16.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3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11.2个百分点。受规模工业和建筑业增幅回升的影响,全市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5.8亿元,增长13.8%,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9.9亿元,增长13.3%,比上年全年加快0.3百分点。特别是受消费环境改善和家电下乡等因素影响,今年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并且发展有所加快,发展的亮点较多。一是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保持发展。全市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增长28.6%,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0.1%。二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1.3亿元,比年初增加82亿元,同比多贷56亿元,相当于上年全年新增贷款的1.23倍。上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7.3%,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构成三次产业的六大行业中除房地产业增幅较低外,其余五大行业增幅均超过10%,其中金融业增长26.5%,批零贸易业增长19.6%。
(二)从需求看,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内需拉动贡献增强
1、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在中央扩大投资的系列政策推动下,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2亿元,增长43.1%,增幅比一季度和同期分别加快9.8个和4.8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6亿元,增长44.9%,增幅较一季度加快10.4个百分点,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48亿元、112.6亿元和92.5亿元,分别增长5%、61.9%和29.2%。投资加快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施工项目增加。本年施工项目1077个,增长15.6%,其中新开工亿元项目11个,增长22.2%。二是工业投资增长强劲。全市完成城镇工业投资112.4亿元,增长62.1%,继续保持上年高位增长的态势。工业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为54.4%,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对城镇投资增长贡献率为67.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三是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占全市投资总额二成多的5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6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51.1%,进度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施类项目23个,完成投资26.8亿元,为全年计划的41.5%,重点产业发展类项目32个,完成投资27.8亿元,为全年计划的65.8%。
2、城乡市场持续活跃。在假日消费和家电下乡等扩大内需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城乡市场持续活跃,销售总体旺盛。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9亿元,增长19.9%,扣除价格实际增长22.8%,同比加快7.6个百分点。一是农村市场升温。上半年,全市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27.1%,同比加快9.5个百分点,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长21%,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升温幅度快于城市市场0.4个百分点。全市已销售下乡家电产品3万余台,直接增加商品销售额5800余万元。二是房市小幅回升。上半年,随着株洲市有关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房市扭转了去年下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出现6个月下降的趋势,开始小幅回升。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0%,比一季度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期房销售面积增长22.4%,销售额增长21.6%,呈现出量增价涨的态势。三是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居民用于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服饰消费等支出稳步增加。上半年,居民交通通信的支出增长77.5%,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0.5%。
3、出口依然低迷。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进出口开始逐月回落。1-5月,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4.26亿美元,下降10.4%。元月、1-2月、1-3月、1-4月、1-5月,全市进出口降幅分别为44.8%、33.5%、19.9%、15%和10.4%,进出口降幅呈现逐月收窄的趋势。但受株冶集团、株硬集团等重点企业产品出口骤减影响, 1-5月,全市出口1.82亿美元,下降35.2%,降幅连续5个月维持在30%以上。
(三)从效益看,财政和企业效益回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1、财政收入小幅增长,收入质量有所下降。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5.7亿元,增长5.9%,增幅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回落25个和0.7个百分点,分部门看,国税完成15.3亿元,下降24.1%;地税完成13.9亿元,增长6.9%;财政完成16.5亿元,增长6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2亿元,增长25.3%,增幅虽比一季度加快5.6个百分点,但同比回落10.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增长6%,同比回落19.8个百分点,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51%,同比下降9.2个百分点,收入质量下降明显。财政收入回落主要原因一是株洲市规模工业增长缓慢,企业效益下降,企业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明显减少。占全市财政收入近67%的税收收入下降8.5%,同比减收2.8亿元;二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政策性减收较多。据测算,因税收政策调整减少税收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近10个百分点。
2、企业效益不甚理想,部分行业亏损严重。受市场需求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和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呈现明显下滑趋势。1-5月,全市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53.3%,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亿元,下降0.51%,其中占规模工业50%多的大中型企业下降16.9%;规模工业利税下降25.7%,利润下降39.1%;企业亏损面为17.3%,亏损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9家,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3亿元,同比增长80.1%,亏损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和火电等三大行业,占规模工业亏损额近7成。
3、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制约因素有所增加。上半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4元,增长10%,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主要是财产性收入下降较多;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49元,增长10.3%,增幅回落4.3个百分点,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回落较多。特别是生猪价格近下跌50%,影响了农民现金收入的有效增长。
(四)从效应看,扩内需政策效应显现,后期增长向好
1、扩内需政策效应显现。目前,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的效果已开始显现,整体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从株洲来讲,市场物价在高位回落后逐步趋于平稳,环比减幅逐月收窄;在国际市场大幅减少,通过扩大内需系列措施,规模工业实现了存货减少和14%的增幅,并逐月回升;在居民消费预期趋缓的情况下,通过加大财政支出不断改善民生和刺激消费,全市消费实现了22.8%的实际增长,三产业比重得到提高;银行月末存款、贷款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工业短期贷款增幅由上年的1.5%提高到24.2%,有效地缓解了工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在房地产有关政策的促进下,全面扭转了上年下半年以来销售逐月下降的局面,并保持了20%多的增幅,并趋于稳定;在财政增收困难,全面压缩支出的情况下,全市用于民生改善的支出增长35%,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2、企业家信心指数逐步回升。从调查的景气指数看,全市后期增长开始向好。上半年108家企业景气监测显示:二季度全市企业信心指数为109.4%,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构成企业信心指数的八大类行业指数全面提高,其中工业信心指数基本达到上年同期水平。企业景气指数、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分别为111.7%、100%和102.1% ,均比一季度有所提高,全部恢复到景气区间。另据对全市80余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后期景气调查,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对下季生产和订单的预期好于上半年。调查中,有34.6%的企业预计下季企业生产同比增幅与本季同比增幅加快,预计持平的企业为53.5%。预计生产速度将加快的企业数量明显超过预期减缓的企业。企业对订单承接情况充满信心。有51.5%的企业预计下季企业订货数量同比增幅与本季同比增幅加快,预计持平的企业为34.3%。
3、工业结构得到调整,GDP绿色含量增加。从去年开始,全市整顿关停了110余家(条)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生产线,全市"两高一资"企业占比下降,受危机影响,其生产增速逐月回落,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上半年,"两高一资"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92.3亿元,仅增长4%,占全市比重下降7个百分点。在生产下降的同时,综合能耗大幅下降。纺织、造纸、石油石油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耗电行业用电量呈现下降态势。全市工业用电量为23.4亿千瓦时,增长1.4%。另外,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大幅增长。上半年醴陵市工业用天然气总量达到0.73亿立方,增长25.3%。由于高耗能企业生产出现回落,低耗能企业比重增加,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达184.1万吨标准煤,下降8.3%,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9.5%,降幅明显好于同期的9.7%的降低率,工业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经济增长的绿色含量不断增加。
二、经济回暖基础不牢,积极变化亟需巩固
从总体看,上半年全市经济出现阶段探底回升态势,运行总体平稳,发展基本面较好,但这仅是就总体而言的,深入分析还可发现,各类经济指标的表现在程度上和层次上并不一致,从动态上看,经济运行出现了回升的积极变化,从静态上分析,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不少,经济整体困难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一是经济回暖基础不牢,宏观环境仍然趋紧。虽然整体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受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双双下降影响,微观经济主体效益下滑严重,投资和生产信心依然不足。加上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外部需求严重萎缩,而且未来依然不乐观。经济整体困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不同行业企业发展不均衡,分化现象严重。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近40%的15家"5115"企业连续5个月产值出现下降, 6月虽然实现了由降变升,1-6月累计仅增长3.1%,并且内部两级分化严重。15家(1家还未投产)企业中仅6家企业工业产值增长,8家企业产值出现下降。三是财政收支平平衡压力较大。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长5.9%,财政支出增长21.7%,收支增幅差距同比扩大了2.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3%,同比回落10.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3.6%,增幅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空前加大。
三、加大力度,长短结合,促进发展
1、要突出保企业、促增长。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保企业就是保税收、保就业和保民生。要树立首位保增长的思想,继续提振发展信心。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调度、分析和监测,全力做好服务。
2、要突出强投资、夯基础。虽然经济增长的最终拉动力量,是居民最终消费而不是投资。但目前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城镇化水平还不高,产业投资严重不足、生态建设滞后等已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65% 左右,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因此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仍然是促进株洲市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现实选择。特别是已经开工建设的重点基础设施、重大产业专项和重点民生工程等项目要确保工程进度。
3、要突出调结构、促创新。金融危机是"危"也是"机"。在现实中,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并不快。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部分产业和企业被迫调整,这对于整体结构调整和优化却是好事。因此,要确定和引导好合理的投资方向,积极采取财政扶持政策,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要出台有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积极对接中央10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省里"9+1"的产业规划,为创建株洲"四城一基地",即构筑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创造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三要提升工业装备水平。抓住当前国际市场设备价格走低,国家实施进口设备财政贴息、固定资产投资进项税可抵扣的有利时机,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下一轮经济全面复苏和科学跨越打好基础,增添后劲。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庄云庭]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