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财政与经济问题研究

来源: 时间: 2009-10-2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财政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经济是财政的基础,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结构对财政收支的水平、规模和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也有促进与制约作用。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可以刺激或减缓经济增长和改变经济结构。

   一、经济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作用下,株洲经济变化非常明显,呈现总量加速扩大、速度稳步加快、结构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至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909.57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54.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3%,比改革开放前的年均增幅快2.1个百分点,基本上每6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特别是“九五”以来,在二产业的强劲推动下,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年均增幅达11.5%,其中一产业年均增长4.9%,二产业年均增长13.5%,三产业年均增长11.9%。与1980年至1995年的年均增幅相比,总体增幅快3个百分点,其中一、三产业分别回落0.4和0.2个百分点,二产业则加快4.6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为24560元,是1980年的43.2倍,年均增长9.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为32:51.4:16.6,产业结构呈二一三的结构类型。199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2.1:46.1:31.8,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9和5.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上升1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变成了二三一。至2008年,三次产业仍然呈现二三一的结构,但比重又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8.5和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变为12.1:54.6:33.3。

   二、财政收支情况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加,财政支出的保障力度也不断加强。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82.1亿元,是1980年的31.9倍,年均增长13.2%。财政支出108.99亿元,是1980年的98.6倍,年均增长17.8%,比收入增幅平均高4.6个百分点。

   从分时期的情况看,“九五”以来财政收入与支出增幅均呈现大幅提速的格局。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比1980年至1995的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3.5%,比财政总收入增幅平均低1.1个百分点,说明在财政总收入中,非税收入的增长超过了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财政增收的质量有所下降;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9.8%,比1980年至1995年的年均增幅高3.7个百分点,且比同期收入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表明财政支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三、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联度分析

   为分析验证株洲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程度,现将1996年至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及税收情况列表如下(见表一):

九五以来株洲GDP、财政及税收完成情况(表一)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财政总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

全部税收

1996

203.5

16.01

13.98

16.14

1997

219.65

17.72

14.89

17.4

1998

238.01

19.5

16.46

19.31

1999

255.53

20.03

16.48

19.69

2000

285.37

20.17

16.53

20.16

2001

315.15

22.7

18.7

23.3

2002

343.95

24.42

22.68

24.73

2003

381.04

27.87

26.07

26.87

2004

449.82

33.71

31.26

32.06

2005

524.14

41.09

34.84

39.27

2006

605.27

52.54

42.48

49.2

2007

751.26

67.59

54.42

61.46

2008

909.57

82.1

64.5

72.9

 

注:全部税收是指国税和地税部门所征收的所有税收。既包括进入财政总收入中的税收,也包括直接上交中央、省级财政不在当地财政总收入中体现的税收。

   根据表中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验证株洲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联系程度。以GDP为自变量(用x表示),财政收入为因变量(用y表示),建立如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y=a+bx (其中:a为常数项,b为回归系数)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求得上式中a的值为-5.7483,b的值为0.0949(计算与检验过程略),直线回归方程式为:y=-5.7483+0.0949x。同时,求得相关系数(R)为0.9939,非常接近1,这表明株洲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几乎呈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如果将研究的时期进一步延伸至1980年,发现两者之间依然保持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946。

   事实上,根据表一中的数据,通过图表也可直观地看到株洲各年的财政总收入与对应的GDP非常接近于一条直线。

   由于财政收入是由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两部分组成,非税收入一般与经济发展没有很必然的联系,而税收收入通常与经济发展状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单从财政收入与GDP的高度相关还不足以反映它与经济发展是否密切相关,只有当税收收入也与GDP高度相关,才能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表一的数据,同样利用回归分析法得知,无论是财政总收入中的税收还是全部税收,都与GDP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9971和0.9957,而且从1996年至2008年株洲财政总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的比重平均接近83%,无疑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株洲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状况是高度关联的。

   四、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虽然株洲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各个年度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都非常协调,它只是反映了两者之间总体发展趋势的一致性。要反映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通常还需采用财政平均收入率、财政边际收入率和财政收入弹性进行分析。

   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计算没有考虑价格因素变动的影响,而GDP增长率都是按不变价计算的,即剔除了各种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为保证分析资料的可比性,在分析上述三个指标时,GDP的增长情况也采用现价计算,即利用名义增长率进行分析。现将上述指标主要年份的情况列表如下(见表2),并逐一进行分析。

主要年份株洲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变化情况(表2

年份

GDP  增长率

财政收入增长率

财政平均收入率

财政边际收入率

财政收入弹性

边际收入率与平均收入率之差

1980

11.6

4.2

15.3

5.9

0.361

-9.4

1985

12.3

14.5

11.6

13.3

1.177

1.7

1990

8.7

-0.1

9.9

-0.1

-0.013

-10

1995

29

19.9

8.2

6

0.687

-2.2

1996

19.4

14.8

7.9

6.2

0.761

-1.7

1997

7.9

10.7

8.1

10.6

1.345

2.5

1998

8.4

7.8

8

7.5

0.93

-0.5

1999

7.4

2.6

7.7

2.8

0.349

-4.9

2000

11.7

-0.1

6.9

-0.1

-0.01

-7

2001

10.4

12.7

7

8.4

1.221

1.4

2002

9.1

20.4

7.7

15.6

2.227

7.9

2003

10.8

12.5

7.8

8.9

1.157

1.1

2004

18.1

20.2

8

8.8

1.12

0.8

2005

16.5

20.7

8.3

10

1.252

1.7

2006

15.5

21.3

8.7

11.4

1.377

2.7

2007

24.1

28.6

9

10.3

1.188

1.3

2008

21.1

21.5

9

9.2

1.019

0.2



   1、财政平均收入率。财政平均收入率就是当年财政收入总额与当年GDP总量的比率,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它一方面反映了财政在GDP分配中的集中度,即在当年GDP中财政集中掌握的支配权的多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配能力有多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单位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即GDP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有多大,财政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比重是否适当,税收负担的水平、税负的承受能力是否合理。

   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呈逐步提高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5%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5%左右,2008年全国为20.4%,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差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株洲财政平均收入率水平呈现先抑后扬、缓慢回升、整体水平依然明显偏低的运行态势。2008年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全省11.7%的平均水平也相差2.7个百分点。与1980年相比回落幅度达6.3个百分点,其中2000年达到最低值6.9%,还不及1980年的一半。若作进一步的分析,可看到比较清晰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为1991年以前,虽然不断回落,但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从15.3%回落至11.7%,平均仍达11.3%,其中只有1990年略低于10%,为9.9%;第二阶段为1992-2000年,从11.7%回落至6.9%,平均只有7.9%,比第一阶段平均低3.4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为2001-2008年,从最低的6.9%又逐年回升至9%,平均为8.4%,比第二阶段提高0.5个百分点。从财政的平均收入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来看,当前株洲财政在GDP分配中的集中度不高,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不足。不过,“十五”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2、财政边际收入率。财政边际收入率是指新增财政收入占新增GDP的百分比。它与财政平均收入率是相关联的指标,如果财政边际收入率大于上年财政的平均收入率(亦即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表明财政收入有提高的趋势,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反之则下降。

   从近30年的情况看,“十五”以前,株洲财政边际收入率波动非常平凡剧烈,绝大部分年份边际收入率明显小于平均收入率,最高的年份1984年边际收入率接近23%,最低的年份1992年则负4.7%。而“十五”以来形势明显好转,每年财政边际收入率均明显高于平均收入率,且都在8%以上,平均达10.1%,比平均收入率水平平均高1.7个百分点。说明“十五”以前株洲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弱,从“十五”开始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3、财政收入弹性。财政收入弹性是指财政收入增长率与GDP名义增长率之比,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其经济含义是分析和判断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是否保持同步。如果财政收入弹性>1,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即存在着比较强的财政收入弹性,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反之如果弹性<1,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缺乏弹性,经济运行质量较低。

   自1980年以来,株洲财政收入总体上缺乏弹性,大部分年份财政收入增幅小于GDP名义增幅,弹性平均值为0.86,近30年里,也只有1984年、1991年和2002年收入弹性大于2,特别是前20年中只有7个年份弹性值大于1,有9个年份在0.6以下,其中还有4年因财政收入下降而为负值,平均值仅为0.7,可见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强。但“十五”以来的8年中,财政收入弹性大幅提高,各年弹性值都超过1,平均达到1.26,且波动幅度很小,财政收入平均增幅高达19.6%,GDP名义增幅也达15.6%,说明“十五”以来株洲经济已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比较客观实在,财政也与经济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

   五、影响财政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虽然经济发展对财政收入起着决定性作用,是财政增收的根本,但也不能简单地以GDP大小来衡量财政收入的多少。财政收入的增长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自然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纳税人意识、税收征管力度等行为因素。而价格水平、财税政策等就国家而言属主观因素的成份多,就地方而言则属客观因素,地方基本不能自行改变,且对各地财政总收入的影响是一致的。因此,这里重点只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客观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前面对株洲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中,论证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从回归方程得知:株洲GDP每增加1亿元,理论上可增加财政收入949万元。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GDP总量增加就越多,所产生的财政收入的增量也相应增多,增长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则慢,即便某些年份两者并不完全协调同步,但总体趋势是高度一致的。从株洲近30年的情况看,1992-1996年和2004-2008年是株洲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时期,GDP总量与财政收入也是增加最快的时期。在前一个时期,GDP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在不到3年的时间就翻了一番;在后一个时期,GDP总量用了4年多一点的时间翻一番,而财政收入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翻一番。与其他时期相比,GDP总量翻倍的时间缩短了近一半,而财政收入翻倍的时间缩短更多。

   2、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量(即比重),是经济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分类形式。产业结构本身又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最基本的分类是三次产业之间的构成分类。此外还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构成;各行业内部的构成等等。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也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及结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收来源于各个产业,当前,我国已完全取消了农业税,一产业基本不产生财政收入,农业丰收可导致GDP上升,但财政收入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二、三产业中与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当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增速出现快慢都会直接影响到税收收入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动,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十五”以来,株洲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至2008年,株洲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5.6和3.1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8.7个点。GDP及三次产业现价平均增速分别为15.6%、10.2%、18.1%和14.3%,二产业无疑发展最快,一产业最慢。目前税收收入占株洲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0%左右,其中二产业税收占整个税收的比重超过60%,是株洲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全部税收收入平均增长18.6%,对GDP的平均弹性为1.19,其中二、三产业税收平均增幅均为17.7%,对应的弹性值分别为0.98、1.24,说明二产业虽然是株洲财政收入的来源主体,但增长势头已不及三产业。根据回归方程推算发现,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单位变动量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也基本接近,分别为0.097和0.09,即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亿元,理论上可增加税收收入970万元;三产业每增加1亿元,可增加税收收入900万元。

   3、经济效益的影响。经济效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生产经营者投资效果的直观反映。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所得税上,所得税也是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企业所得税还是个人所得税,都离不开生产经营效益。如果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好,获得的利润多,企业上交的所得税就多,同时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也会增多,由此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也随之增加。可见,经济效益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还具有双向性。2008株洲所得税总额为13.95亿元,是1995年的14.3倍,年均增长22.7%,比财政总收入和全部税收收入的平均增幅分别高8.1和9.2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平均增幅分别为26.2%和19%。所得税占财政总收入和全部税收的比重分别达17%和21.6%,比1995年分别提高10和13.8个百分点。说明株洲经济运行质量确实在不断提高,对财政的贡献力度在不断加大。

   六、促进财政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结构不优,经济是不可能长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运行质量是不可能稳步提高的。所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财政增收的必然要求。从株洲目前的状况看,经济发展已明显受到结构不优的制约,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难以进一步提升。因此,株洲经济要实现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已迫在眉睫。

   (1)要稳定发展农业。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农业生产不断实施税收减免政策,至2005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了农业税,并开始对农业生产实施反补政策,农业对财政来说不仅没有了贡献,而且还成了财政支出的重要对象。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们“吃、穿、住、行”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中,前三项都离不开农业,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仅如此,而且应始终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为此,必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大力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为目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变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和模式,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步伐,使农业生产不断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要加快发展工业。工业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象征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株洲作为建国初期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对株洲经济的发展功不可灭,是株洲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居全省前列,2008年为4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点。2008年工业创造税收41.28亿元,占全部税收(包括直接进入中央、省级财政的税收)的56.6%,是各行业中对财政贡献最大的行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株洲工业已明显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平均增长速度只有1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比改革开放以前平均增速低8.4个百分点。大批较有名气的轻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逐步销声匿迹,目前所剩无几。60年来,株洲还没有1家真正依靠生产规模实现收入实实在在过100亿的企业。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地许多企业却只需几年的时间就能做出超过株洲企业几十年的发展规模。创立于1988年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当初也只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PBX)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 1995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到2008年迅速飙升至18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为国家贡献税金120亿元,创立20年来累计缴纳税金达525亿元,而改革开放30年,株洲累计实现财政总收入也只有540多亿元。我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主导地位没有变,加快发展工业仍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必然要求。特别是作为株洲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快工业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为此,必须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发展手段,加快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不断淘汰落后的产能和技术。积极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专业化为目标、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具有相对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园,避免发展小而多、杂而乱、没有特色的小麻雀式工业园区,从而有力地提高株洲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3)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与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服务是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服务业范围非常广泛,是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各类企业的集合,除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他行业都可称之为服务业。若以三次产业分类划分,就是三产业所包含的各个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平均增幅为12.5%,比GDP快2.3个百分点,比工业快1.3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营业税总额10.84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营业税8.16亿元,占比75.3%。且营业税绝大部分进入了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为9.3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的32.1%,是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最大税种。但是,近十年来,株洲服务业发展出现滞缓现象,平均增幅基本与GDP增幅接近,比工业慢1.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2003年达到最高值38.3%,目前又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33.3%。因此,要实现株洲三次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株洲财政增收的能力,株洲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服务业又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和突破口,虽然生产性服务业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却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细化和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株洲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11%左右,占三产业比重在31%左右,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通常在60%以上,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也在45%以上,北京、上海都接近了60%,株洲不仅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无法相比,而且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所以,株洲必须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质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确保经济增速,财政增收。

   2、灵活运用财政政策,确保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为实现财政与经济互赢互利提供有力保障。经济决定财政,但财政也影响经济,只有当两者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才能实现共赢。财政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的取向上。财政政策主要有税种、税率、预算收支、公债、补贴、贴息等。财政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有税收调控、财政支出调控、财政信用调控、财政补贴调控。众所周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国政府为弥补出口大幅减少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发行大量的建设国债,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从而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十年来,以交通设施为主体的我国基础设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经济的持续快速(连续五年保持2位数)增长也是举世瞩目的。面对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保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减税让利、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补贴等多种调节手段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这说明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那么,作为地方政府来说,就要紧跟政策的调控方向,灵活运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增加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项目建设、企业改组改制、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优化结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力度,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努力拓展财政收入来源,从而实现财政与经济互赢互利。

   3、积极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支出效益,确保全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财政收支结构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构成,它反映出财政增收的质量高低和支出的重点是否得到保障,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是否体现全体人们的利益。高质量的财政收入应该是以税收收入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合理的财政支出应该是在保证政府职能正常发挥所需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在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株洲财政收入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增长的质量还有差距,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国际正常水平;非税收入中各种收费仍占很大的份量。近年来,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和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保持了快速增长,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可用财力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尽量减少各种行政性收费,努力增加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份量,从而不断提高财政增收的质量,提高财政支出的保障力,使全市人们都能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谭祖德 李春荣 周贝尔]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