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株洲市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特色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通过采取引导、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拓展市场空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株洲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特点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皮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制药工业和橡胶制造业等。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株洲市农产品加工涉及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皮革制品、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家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等10大行业及其53个行业小类,共584家,其中规模以上102家,规模以下482家。58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原价25.68亿元,平均每个企业439.7万元;实现产值99.0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8%,平均每个企业1696.4万元;利税总额11.22亿元,平均每个企业192万元;从业人员2.40万人,人均创利税4.67万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了两大优势主导产业
依托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优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了食品工业和林木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农副食品加工企业206家,产值55.91亿元;食品制造企业59家,产值16.46亿元;饮料制造企业47家,产值1.94亿元。包含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312家食品工业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中占绝对优势,其产值达到74.31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7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加工企业184家,产值14.65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14.8%。两大主导产业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比重达到89.8%,其余包括纺织、皮革、家具、造纸、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加工在内的加工产值只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10.2%。
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
普查资料显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2家,实现工业产值87.14亿元,加工产值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88.0%;利税总额8.58亿元,占76.5%;从业人员1.53万人,占63.9%;工资总额5.67亿元,占79.9%。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株洲市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加工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1家,其产值达到57.98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产值的58.5%,利税总额6.14亿元,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54.7%,11家亿元企业占据株洲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网岭502饲料厂、株洲湘龙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其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48.9%和52.3%。
3、农产品加工区域特色和行业特征明显
根据资源和区位优势,株洲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征较为明显。从经济总量来看,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芦淞区、攸县和天元区,其产值占全市的74%。从企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攸县、茶陵和株洲县,三个县均超过了百家,企业个数占全市的64.6%。从行业分布来看,粮食加工主要集中在攸县和茶陵,加工产值分别达到3.03亿元和2.42亿元,占全市的59.4%;饲料加工主要集中在芦淞、攸县和天元区,产值33.92亿元,占全市的99.5%;肉类加工业主要集中芦淞、炎陵和醴陵市,加工产值达到6.89亿元,占全市的78%;林木加工主要集中在攸县、炎陵和茶陵,产值占全市的81.8%。
4、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51家。2009年,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7.03亿元,利润2.6亿元,出口创汇126万美元。这些龙头企业在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培植农产品知名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
5、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
全市拥有“骆驼”饲料、“唐人神”肉制品、“日出”太子奶、“福来喜”禽肉制品、“炎帝”、“香喷喷”大米等30多个名牌产品,其中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南名牌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1个省名牌产品、18个省著名商标,品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品牌所占份额达60%以上。
6、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近几年来,株洲市通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一定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农林牧基地1826个,基地面积467.7万亩,安排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带动农户40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平均增收1980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是显著,2009年,全市16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联结基地141个,联系农户13.85万户。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联系株洲市株洲县马家河、醴陵、攸县和茶陵等地农户9万多户,采购生猪20万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全市58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小于500万元的企业有482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82.5%,平均从业人员不到20人。这些企业大部分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经营,生产工艺、设备比较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初级产品加工多,多层次开发和深精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低,企业规模很难做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本地原料加工不足
株洲市农、林、牧产品资源丰富,但株洲市农产品加工业中原料来自本市的加工产值所占份额不到50%,一些龙头企业如太子奶、好棒美等的加工原料主要来自外地,对株洲市的带动作用有限。尤其是株洲市作为全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辖4个产粮大县,年产稻谷170多万吨,至今却还没有一家年加工10万吨大米的加工企业。
3、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株洲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资金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各县市区也拿出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但从发展的需求看,仍然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是银行贷款难。除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享受国家产业政策能从农业发展银行贷到一定的款项外,其它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因规模小,没有可靠的抵押品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等问题,被银行拒之门外。
三、几点建议
1、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尤其对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要加强银企合作,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各商业银行要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贷款,简化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积极扩大授信额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民间融资渠道,利用增资扩股、借款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科技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2、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株洲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税收贡献大的强势企业。要充分利用株洲市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选择粮油、水果、蔬菜、生猪、家禽、食用菌等6个方面的产业,实现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的有效对接。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精心筛选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努力激活民资兴办龙头。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全民创业,尽快建设全民创业园,打造全民创业平台。
3、培育改造一批中小企业
择优选取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一是鼓励中小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帮助中小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帮助中小企业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中小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的宣传,积极鼓励企业借助农博会、展销会等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品牌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 刘凌燕]
[审核:张映欣]
[责编:袁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