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合理性研究

来源: 时间: 2010-11-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株洲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文化生活状况,商业网点的现代化水平、商品的丰富程度与质量保障无疑是重要指标。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有利于拉动需求和扩大消费,有着巨大的消费促进效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株洲商业网点布局在地域与空间上存在着堵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实现的问题。为了刺激和扩大消费,合理规划商业网点布局,改善株洲消费购物环境,就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影响株洲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探讨如何通过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化来促进株洲消费规模扩大的思路与对策。

  一、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化的涵义及其意义

  (一)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化的涵义

  商业网点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范围内的批发、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各类企业经营场所和设施的总和。因其点多面广,布局形成网状,故称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布局就是各类商业网点在一个区域的空间分布,它涉及网点总量、业态、业种、结构、店铺选址等内容。点、线、圈、面是商品流通空间分布构成的基本元素。点即商品流通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中心或节点。如具有流通中心功能的贸易中心、集贸市场等。线即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通道。一般来说,指商品流通的渠道。圈是指以具有一定辐射力的流通基础设施或商业网点为中心而形成的不同流通业态和企业聚集度较高的区域。面是指商品流通吸引和辐射的范围或域面的基本分布和格局。

  所谓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化,就是指流通空间分布构成要素四个方面即点、线、圈、面的科学有效配置,包括它们在层次组合、空间等级规模结构等方面的有效结合,进而形成一个高效的网络系统。

  (二)商业网点布局合理化的意义

  商贸流通业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商业网点是商贸业的重要载体。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有利于商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不仅直接影响到株洲人民生活需要,而且直接影响到现代商品流通能力的强弱,进而影响到株洲整个经济的良性运行。

  1、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商业网点布局科学合理,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全方位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株洲是座重化工业城市,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株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商业网点布局科学合理,能更好地方便消费者购物消费,从而进一步拉动需求,促进居民消费,拉动株洲经济可持续发展。

  3、科学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市场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消费。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如“家电下乡”等就是要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加大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全市商业网点布局科学合理,使城乡资源通过市场的联结实现共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现状

  株洲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三极之一,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随着武广高铁客运专线、快速环道的建设,株洲交通十分便利,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商业网点建设快速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连锁商业网点快速扩张。

  1、商业网点较快发展。株洲作为全国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依托大交通,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构筑大流通,已逐渐成为联结全国东西、贯通大江南北的区域性人流和物流中心。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有各类专业市场342个,年成交额达210.45亿元。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43个,年成交额达158.1亿元。现有各类商业网点17.47万个。其中批发零售网点8.53万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6.06万个;住宿餐饮业网点1.21万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0.43万个。2008年全市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有6家,这6家企业销售额达49.1亿元。年营业额在200万以上的餐饮企业116家,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04家;星级宾馆40家,比第一次经济普查增加18家;大型超市13个;连锁店、专卖店、代理店、特许经营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2、市级商业圈繁荣活跃。对于株洲人来说,以中心广场为轴心的商业圈在株洲商业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该商业圈包括贯穿中心广场的新华西路、建设路及人民路、芦淞路。中心广场商业圈以百货商店、服饰批零为主,各种商贸服务业态并存,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住宿餐饮为一体,是株洲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中心广场商业圈拥有2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2009年合计实现销售(营业)额21.19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销售(营业)额的近十分之一。

  3、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新型业态主要是指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超市、品牌专卖店等业态形式。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零售单位中,有专业店624个,专卖店90个,购物中心8个,超市45个,其中大型超市13个。

  4、各类连锁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为满足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各类连锁商业网点快速扩张。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餐饮业连锁店47个,经营销售总额1.86亿元。连锁总店85个,其中专业店3个。连锁店铺298个,全部为专业连锁店。连锁门店实现销售(营业)额35.96亿元,成为株洲零售市场的主导力量。

  5、农村商业网点快速增加。便利店和市场遍布株洲城乡,促进了农村消费。各类农家店、村头铺、夫妻店等便利店星罗棋布,方便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消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批零住餐个体户9.61万个,其中县域5.73万个,比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1.84万个,增长47%。

  三、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各县市区分布状况来看,主要商业网点分布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城区每万人拥有的批零住餐网点为397个,县域仅205个。从城市的内部布局来看,中心商业圈网点相对集中,部分新兴住宅区、远城区商业网点发展滞后,商业零售网点明显不足。从总体分布状况来看,市内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部位,北起七一路,南抵徐家桥大市场,东毗铁西路,西临湘江。大型商场和购物中心多分布于此。中心广场商业圈有株百股份、家乐福、国美、平和堂,及在建的王府井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有芦淞服装批发市场群、大型文化市场有图书城、千金文化广场。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心广场商业圈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190家,占全市批零住餐法人单位的10.6%。从分区情况情况看,芦淞区商业网点已形成一定规模。2008年芦淞区拥有批零住餐网点2.33万个,占全市23.8%,每万人拥有的批零住餐商业网点达981个。而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商业网点相对较少,2008年分别只有0.42、0.52、0.61万个批零住餐商业网点,每万人拥有的批零住餐商业网点分别为239、182、219个。三区商业网点主要集中于长江广场、响石广场、红旗广场周边。各县(市)的商业网点则主要集中于城关镇、重点镇。

  2、社区商业发展不完善。近年来,我市社区级商业中心发展势头较好,配套了一部分社区便利店、超市,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社区商业网点不足,标准较低;新兴业态较少;超市型农贸市场还不多。

  3、业态结构不合理。新型业态发育滞后,以传统百货、小店小铺为主,新形业态不多,有些业态处于空白状况。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仓储会员店、网上商店、电视购物、电话购物、邮购等新型零售业态企业还是空白。城区商圈业态相对单调,结构不佳。商业街区功能不齐全,专业特色街特色不鲜明。集镇的主要商业业态为中、小型百货商店、日杂货店和超市,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的商品市场。

  4、商业网点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内商业网点过度集中于闹市区,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疏导人流的空间也十分缺乏,致使消费人群的可进入性和可疏导性受到严重制约。

  四、商业网点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1、人口分布影响商业网点布局。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人口是商业网点布局的必要条件,而已形成的商业网点又反过来吸引人口,人口分布与商业网点布局存在明显的相互吸引效应。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商业网点数量多且规模大,人口密度低,则影响了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全市城区人口密度为1870人/平方公里,商业网点密度为72个/平方公里;而县域人口密度仅264人/平方公里,商业网点密度仅5个/平方公里。

  2、交通状况影响商业网点布局。在不同的商业区位之间,交通条件越好,意味着服务对象越多,在空间上分布越广,该商业区位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对单个商业网点来说,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通达性的提高,其作为商业中心的外部环境也就得以改善,商业活动随之扩张,土地区位更加优越。同时,商业设施吸引的购物人流,也会对交通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3、土地价值影响商业网点布局。随着城市不断向四周拓展和中心商圈地价上升,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和店铺将会退出商业中心区的经营地块而让位于其他效益更好的企业和店铺,从而使中心商圈影响力增加,商业集中程度更高。中大型商业网点多居于城市中心,而小型商业网点多居于城市边缘。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位于中心广场商业圈的株百股份、国安步步高、家乐福三家单位的零售额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零售额的比重接近百分之二十。

  五、株洲商业网点布局初探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将株洲建设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就必须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商业经济。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性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一)商业网点布局的基本原则

  1、统筹考虑原则。商业网点布局,应当立足于株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考虑株洲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特点、现有商业网点布局、旅游景点和交通条件;要与株洲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从实际出发,着眼大局,统筹考虑。

  2、各具特色原则。商业网点布局,应当体现层次化、多样化,按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居住区)商业、城镇商业、乡村商业和商业专业特色街不同要求设置。要适应株洲不同消费层次,将结构调整与业态创新相结合,促进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提高株洲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3、适度超前原则。商业网点布局,应当着眼于株洲发展长远,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在网点分布、业态设置、购物环境等方面适度超前,提升起点与标准,开拓新的经营服务领域,适应商4、结构合理原则。商业网点布局,应当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与专业相结合,避免贪大求多、过分集聚和重复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优化株洲商业网点布局的对策建议

  商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株洲的繁荣程度。长株潭一体化及株洲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定会促使商业在株洲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是建立高效流通系统的基础和保障。要从城乡一体化,城市支持农村的角度,围绕做强“中心圈”、做大“边缘圈”的商业网点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株洲商业网点。

  1、抓住契机,制订商业网点规划。商业网点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和引导网点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指导商业网点建设的重要手段,必须重视和加强商业网点的规划。配合第七次株洲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订株洲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对商业网点布局给予政策性引导,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推进株洲市商业网点的动态升级,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打造和培育一些新的次级商业中心和新的消费购物休闲中心。

  2、依托实情,构建株洲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根据目前株洲市商业中心的现有格局,结合株洲市城市拓展的趋势,科学布局城乡商业网点,做强“中心圈”,完善中心区域商贸服务功能,建立能满足社会需求升级要求、体现城市现代化功能和发展水平的商贸物流体系。做大“边缘圈”。各县市注重规划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一是加强调整改造,提升发展中心城区商业。从整个城市大的地域范围上看,以中心广场为轴心的商业圈,已形成成熟的市场群,是市级商业中心。对中心城区现有商业网点进行调整、改造和提高,适当控制总量,合理配置业态,提高商业环境质量,提升层次、增强功能、凸显魅力,构筑株洲的商业高地。

  二是结合拓城方向,大力培育新的商业中心。市委市政府提出“内提外拓、一体三极”的城市发展战略,北接长沙,加快云龙示范区建设;西连湘潭,打造武广站前片区,拓展河西新城。结合株洲城市拓展方向,围绕湘江风光带和神农城建设,根据河西在长株潭融城中的区位优势,加强河西天台商业中心的建设。河西新火车站是我国南方现代交通的又一个重要枢纽,是株洲市区一个新的重要客流源和对外辐射源。京珠高速和快速环道穿越其中,上瑞高速相距不远,区位优势突出,加强武广片区的规划和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株洲又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

  云龙示范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五大示范区之一,依托长株、沪昆高速等交通优势,及在建的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云峰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以主题公园和体育公园为核心,发展相应的会议、酒店等配套产业,打造中部地区的“欢乐谷”,将云龙示范区建成长株潭区域旅游度假、高端物流服务产业和高尚生态居住区,将其建设成为株洲重要的商业中心。

  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各类专业市场建设。如荷塘区依托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物流业,并通过商业资源整合,加强以汽车、机电、农副产品为主的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商贸服务业态。

  石峰区依据资源、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依托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加强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和以建材、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交易等为主的专业市场建设。

  四是突出地方特色,做大县级商业中心圈。各县市区要以地方特色文化和商品为基础,建设特色商业街市,形成并发挥其品牌效应,以扩大城镇商贸流通的影响面,促进县域城镇经济的发展。在各县级商业中心建设依托本土农产品资源、商品的特色专业街区。城关镇和重点城镇重点发展以综合超市、百货店为主体,以专业店、专卖店、餐饮特色店等为辅的商业网点,形成适应消费需求不断发展的商业街。在具有旅游资源等优势的城镇,建设培育特色商业街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商业区域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周边村民日常生活和消费,建设具有提供农用生产资料服务和农产品产地销售等功能的商业集中区。在乡镇和农民新村,建立经营生活消费品的“农家店”。围绕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延伸连锁经营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的中小超市、便民店,发挥连锁经营品种全、数量足、点位多、规模大的优势,降低经营成本,使农民在方便放心消费中得到实惠。在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民新村,大力培育农用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专业超市(店)。

  3、加强引导,调整商业网点结构。通过优化株洲市市场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商业网点聚集、组合,调整网点结构,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实现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的战略转变,提升商贸服务业聚集、辐射功能,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商业网点布局。一是着力培育株洲的“商业航母”。目前,株洲大的商贸流通企业不多,规模普遍不大,对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幅射影响力不强。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只有3个。依靠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重新整合各类零售业,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为大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政策条件,培育株洲的“商业航母”。二是积极创新商业业态。突出经营特色,培植商业文化,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构筑信息化平台,发展虚拟商场和网上购物,实现消费方式的方便快捷。三是培育大众餐饮品牌和骨干企业,加快具有株洲特色的餐饮业发展。

  4、积极培育,大力发展社区商业中心。株洲作为国家重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既有较多的厂矿型社区,又有大量的商居型社区。随着人民收入日益提高,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居民不仅需要繁华的城市、地区商业中心,更需要提高社区商业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是株洲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社区商业网点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的居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相对独立性,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主要目的。社区商业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业态以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为主。改善社区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个性化消费需求,打造现代化、高品位社区商业,使社区商业中心的服务功能依次递增、不断完善,建设和谐社区。

  一是规范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在开发住宅楼盘时,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预留土地和网点,满足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的要求,实现商业网点和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

  二是扶持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安排部分专项资金,对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给予政策扶持。选择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进行扶持和培育,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进社区开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务,在用地、用电、用水、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是建立部门之间的长效协调机制。发展社区商业涉及到许多部门,要加强商务、建设、工商、民政、劳动、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街道办、居委会、物业等部门和商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长效协调机制,为社区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蔡冬文]
[审核:朱继无]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