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株洲工业加速前进

来源: 时间: 2010-12-2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一五”以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二争一、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先后开展了“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5115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园区攻坚战等主题活动,株洲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和后劲增强的良好局面,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连续三年稳居第二。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是株洲工业加速发展,总量不断壮大,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不断提高的五年。2006-2009年,株洲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高于GDP增幅2.5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快3.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比“十五”时期快3.6个百分点。2007年增速首次超过20%,达到25.1%。2010年前三季度增速度达到26.2%,预计2010年增速可保持在20%以上。在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十一五”规模工业总量一年一个台阶,2005年,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48.79亿元,2007年突破200亿,达到286.6亿元;2008年突破300亿元,达到344.8亿元;2009年突破400亿,达到426.2亿元;2010年有望达到550亿元以上。2007年株洲规模工业总量超过常德,跃居全省第三位。2009年,株洲规模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00.02亿元。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2%,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对株洲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3%,比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2010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2%,对株洲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轻重工业保持协调发展的同时,轻工业比重略有提高。2009年,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56.9亿元,比2005年增长1.85倍;轻工业实现增加值69.3亿元,比2005年增长1.82倍。轻重工业比例由2005年的16:84调整为2009年的16.3:83.7,四年间轻工业所占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204.3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2.7%,比2005提高4个百分点;三是“两高”行业比重大幅下降。“十一五”期间,株洲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加大了节能降耗措施,先后关闭小冶炼、小化工企业90余家,关停部分工艺落后且能耗巨大的生产线,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株洲市规模工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五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48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40%,比重比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三、经济活力不断显现。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十一五”期间,株洲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并把非公经济作为三大工作重点之一,非公经济逐步成长为推动株洲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09年,株洲市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29.79亿元,比2005年增长3.47倍,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3.9%,比2005年提高19.3个百分点;二是支柱行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株洲确立了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集群。2009年,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和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283.12亿元,比2005年增长8.7倍,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63.1%提升到66.4%。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有力的拉动了株洲市规模工业的增长。2009年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对株洲市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5.9%;三是“5115工程”成长壮大企业。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5115工程”,实行特殊费用减免、特殊贡献奖励和特殊服务制度等政策。“5115工程”已成为株洲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大品牌。2009年,“5115工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占株洲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5%。其中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完成产值114亿元,增长79.4%,是继2007年株洲冶炼集团后第二家过百亿的企业。株洲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18家,比2005年增加58家。

  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株洲工业在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企业通过挖潜改造和强化管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2009年,株洲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65.37亿元,是2005年的 1.6倍;实现利税84.83亿元,是2005年的1.78倍;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2.17亿元,是2005年的2.16倍;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5.22,比2005年提高75.22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2005年的18.5%下降至2009年的10.8%。2010年前三季度,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06亿元,同比增长46.5 %;实现利税总额77.02 亿元,增长56.6%;实现利润总额42.99亿元,增长72%,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1.5、60.4和65.5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企业更加注重竞争实力的提高。2009年,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68%。工矿企业专利授权量890件,增长67.29%。专业技术人员占规模工业从业人员比例为11.04%。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达2.54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0.6%。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新产品相继诞生和投产,增强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了株洲市产品优化升级。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19.01亿元,是2005年的6.63倍。新产品产值率18.3%,比2005年提高11.8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末,株洲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4个。

  五、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株洲市“项目建设年”活动的实施,北汽控股南方基地、、株冶三大循环经济项目、株硬高性能硬质合金项目、时代新材轨道绝缘新材项目、株化PVC项目、航空城建设、电力机车城轨车辆、株硬高性能可转位刀片及整体刀具、华新水泥日产4500吨熟料带低温余热发电、时代电气大尺寸半导体研发等一批亿元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株洲工业投资由2005年的53.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08.4亿元,增长5.1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74.9亿元,增长4.85倍。2007年是株洲市”项目建设年”,当年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有5项,5亿元以上的有10项,1亿元以上的有40项,5000万元以上的有45项;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株洲积极与中铝、中盐、中材、中铁建、中航二集团、中国南车、中国大唐和中国国储、中外运集团、和中粮集团等10家“中字号”企业集团和德国西门子、日本雅马哈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加大了工业招商引资力度。2007-2009年,株洲市工业招商引资总额达到48.08亿元、76.17亿元和101.45亿元,年均增长43.4%;三是园区工业生机勃勃。2009年,株洲市市级以上园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91.67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完成工业增加值204.72亿元,占株洲市总量的41.5%,稳居全省第二;完成税收20.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占株洲市总量的57.4%。园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7个,实际到位资金2.17亿美元;实施省外境内合作项目108个,实际到位资金75.72亿元。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刘彦弘]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