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来源: 时间: 2011-01-2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0年,全市按照“三提要求”,突出“三大战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财政收入、企业效益、居民收入等指标持续向好,经济回升基础继续巩固。总体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提速、转中提升、又好又快”的良好局面。

  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274.8亿元,增长15.3%,增速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较2009年前移两位。全市人均GDP达到34020元,首次超过5000美元大关,达到5165美元,工业化率达到52.1%。就地区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而言,株洲已接近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已迈入了现代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分季度看,一季度全市经济增长14.7%,上半年增长15.5%,前三季度增长15.6%,全年增长15.3%,高于前四年年均增幅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历史高位,呈现高开稳走和稳中提速的特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745.5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405.5亿元,增长10.5%。“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4.2%,比“十五”时期快2.8个百分点。

  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全年完成总产值181.1亿元,增长4.2%,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达到184.5万吨,同比增长0.47%,已连续七年保持增产,其中夏粮产量77.5万吨,减1.1%。秋粮产量107万吨,增1.67%。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出栏猪牛羊498.5万头,增长2.3%,其中生猪出栏441.4万头,增长2.1%。

  2、规模工业高位增长,支柱产业贡献突出。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665亿元,增长21.6%,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05.8亿元,增长25.2%,增速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保持了25%以上的高位增长。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6%;股份制企业增长25.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29.5%。六大支柱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7%、29.6%和2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分别增长18.1%、17.3%和12.3%。16家“5115”工程完成产值614.6亿元,增长37.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3%,有7家企业增幅超过40%,其中株洲电力机车(164亿元)、株洲冶炼集团(101.5亿元)两家企业实现产值过百亿,南车时代电气(59.8亿元)、唐人神集团(56亿元) 两家企业产值过50亿。

  3、第三产业逐季回升,四大行业回落明显。今年以来,受部分行业增长不快影响,三产业低开低位运行。一季度增长6.7%,上半年增长4.6%,前三季度增长8.6%,全年增长10.5%,增幅虽逐季回升,但较上年仍然大幅回落4.1个百分点。构成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等三大行业增加值增幅分别增长15.1%、11.6%和12.4%,增幅保持较快外,其余四大行业增幅较为缓慢,同比回落明显。如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等五大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4.2%、6%和8.6%,均未达到第三产业平均增幅,同比分别回落8.2、24、8.3和12.5个百分点。

  4、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08.5亿元,同比增长37.1%,增速较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49.1亿元,增长36.3%,回落13.5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91.1亿元,增长37.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55.3亿元,增长49.1%。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6.6亿元,增长40.9%,城市基础设施完成171亿元,增长53.3%,工业完成投资419.1亿,增长35.9%。全市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0.3亿元,为年初计划投资的109.8%,其中基础设施类投资完成81.2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12.6%,产业发展类投资完成79.1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07.1%。城市主干道建设、职教城、华强文化城和北汽南方生产基地等四大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均超10亿元。

  5、国内消费较快增长,外贸市场逐步回暖。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16.9亿元,增长32.8%,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家俱类和餐饮类商品增长较快。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93.5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7.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51亿元,增长18.2%;商品零售34.5亿元,增长19.2%。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6%。其中进口7.8亿美元,增长16.2%;出口6.9亿美元,增长46.3%,其中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出口分别增长47.5%、72.4%和20.4%。

  6、民生支出大幅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8.1亿元,大幅增长33.7%。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民生支出同比增加24.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增支总额的60.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3元,增长12.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2966元,增长19.5%,占66%,经营净收入为1844元,增长62.4%,转移性收入为4891元,下降4.4%,财产性收入为1044元,下降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8,增长17.8%,同比提高6.4 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794元,增长22.6%,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165元,增长11.5%,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699元,增长23.1%。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长8.2%和7.9%,分别低于收入4.5个和9.9个百分点;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3.6%,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7、经济效益大幅提升,金融信贷有所放缓。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0.9亿元,增长25%,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实现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增长22.3%,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均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全年税收收入完成98.7亿元,增长34.7%,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5.4%,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好的一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91.1%,同比提高28.1个百分点,运行效果达到了近年最好水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9.4亿元,同比增长41.7%,实现利税122.5亿元,增长40.8%,实现利润62.7亿元,增长43.7%,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0.7、22.3和7.9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下降2.2个百分点。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1135.9亿元,净增169亿元,增长20.2%,增幅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677.6亿元,增长16.2%,净增94.3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64亿元,增长16.3%,增幅同比回落22.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亿元,同比少增56.7亿元。全市存贷比为49.7%,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46.7%,同比回落24.9个百分点。

  8、经济结构继续调整,综合能耗稳步下降。全市三次产业现价结构由上年的10.5:54.7:34.8调整为9.7:58.5:31.8。第一产业比重为9.7%,下降了0.8个百分点,首次下降到10%以下,成为全省继长沙之后第二个比重在10%以下的市州;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8.5%,提高了3.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2.2%,提高4.2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第三产业因增幅回落,比重下降到31.8%,下降了3个百分点。全市单位GDP能耗和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全市电力消费量为97.3亿千瓦时,增长14.1%,增幅低于GDP增幅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电力增长15.1%,增幅低于工业增幅6.5个百分点;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预计单位GDP能耗将下降5%左右,“十一五”累计分别下降65%和22.8%,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耗约束工作目标。

[供稿:株洲市统计局庄云庭]
[审核:张映欣]
[责编:张艳]